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5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5页 / 共45页
第6页 / 共45页
第7页 / 共45页
第8页 / 共45页
第9页 / 共45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 教学要点:1、掌握基本单元的概念。2、掌握溶液组成量度的表示方法。3、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并能用于定量计算。4、了解溶胶的性质、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及其影响因 素,掌握胶团结构。1-1 分散系 一、分散系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成微小的粒子分布在另外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系统叫分散体系,简称分散系。 分散质(分散相):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剂(分散介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例如 小水滴+空气=云雾,其中小水滴是分散质,空气是分散剂。二氧化碳+水=汽水,其中二氧化碳是分散质,水是分散剂。 二、分散系的分类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分为三类: 类类型 颗颗粒直 径/nm主要性质质实实例粗分散系100颗粒不能透过滤纸 , 扩散慢,多相,很不稳 定泥浆 牛奶胶体分散系1100颗粒能透过滤纸 ,透不 过半透膜 ,扩散慢,多 相或单相,不稳定 金溶胶 硅酸溶胶分子分散系nB ,nA + nB nA , 因此 x(B)=n (B) n (A)+ n (B)=n (B) n (A)p = pA*n (B)m(A)/ M (A)= pA* M (A) b (B) p = k b(B) 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难挥发 非电电解质质稀溶液的蒸气压压下降,近似地与溶液的质质量摩尔浓浓度成正比,而与溶质质的种类类无关。这这是拉乌尔定律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2.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沸点:液体蒸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力时的温度。 凝固点:物质的液相蒸气压和固相蒸气压相等时的温度, 即固相和液相平衡共存时的温度。 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左图:3条曲线: AB(水的蒸气压曲线 ),AB(溶液的 蒸气压曲线), AA(冰的蒸气压曲 线)由上图可以看出,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导致溶液的沸 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定量关系:凝固点下降值:t f = t f * - t ft b = k b b(B)t f = k f b(B)沸点上升值:t b = t b - t b*kb沸点升高常数 ; kf 凝固点降低常数 kb 、 kf只与溶剂的性质有关,单位:0Ckg/mol 或Kkg/mol。因此,难挥发难挥发 非电电解质质稀溶液的沸 点上升和凝固点下降与溶液的质质量摩尔 浓浓度成正比,与溶质的本性无关。应用: 计算溶液的沸点(tb)和凝固点(tf)。P10 例16 测M(B) P9 例15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如:植物为什么表现出一定的抗旱性和耐寒性? 因为细胞液是溶液,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抗旱性),溶液的凝固点降低(耐 寒,不致结冰冻坏)又如:冬天在汽车水箱里加少量甘油或乙二醇,防止水箱里的水结冰(防冻 剂等) 3、溶液的渗透压蔗糖溶液纯纯水半透膜产生渗透压示意图渗透作用: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的现象称为 渗透作用。 渗透压:为了阻止渗透作用而施加于溶液的最小压力 称为该溶液的渗透压。 范特霍夫定律: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物质的量浓度(C) 和温度(T)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即: = CRT或:在一定温度下,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透压与溶 液的质量摩尔浓度(bB)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即: = bBRT(R=8.314kPaLK-1mol-1)产生渗透压的条件:存在半透膜;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不同。 渗透作用的应用: 测定大分子的M(B).P11.例17 动植物生理:如植物体内水分传导,动物溶血,输血(等渗溶液),合理施肥,淡水鱼在海水中养殖会使鱼脱水。 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反渗技术)。三、强电解质溶液简介 1923年,Debye和Hckel提出了离子互吸学说。观点:强电解质在溶液中是完全电离的,但是由于离 子间的相互作用,每一个离子都受到相反电荷离子的 束缚,这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使溶液中的离子并不完 全自由,表现出: 溶液导电能力下降,电离度下降,依数性偏离拉乌尔 定律。1 .活度与活度系数活度:是指有效浓度,即单位体积电解质溶液中表现出 来的表观离子有效浓度(表观浓度)。以a (activity)表 示。 活度与浓度的关系:f:活度系数(f (4)(2)(1)(5)沸点顺序与此相同。1-4 胶体溶液一、表面吸附一种物质自动浓集到另一物质表面上的过程叫吸 附。其中有吸附能力的物质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 称为吸附质。物体表面的粒子(分子、原 子或离子)比内部粒子有更高的 能量。表面粒子比内部粒子多出 的这部分能量称为表面能。 对一定质量的分散质来说,分散度越高,表面积 越大,其表面能越大,因而多相体系是一种不稳定体系 。为使体系趋于较稳定的状态,表面能有自发降低的 倾向。一般可采用两种途径:一是减小表面积使表面能 减小,如小液滴可自发聚集成大液滴;二是通过表面吸 附其它质点来降低其表面能。 任何两相界面上均存在着界面能。 为什么存在表面吸附 ?1. 分子吸附 固体吸附剂对溶液中非电解质或弱电解质分子 的吸附称为分子吸附。 这类吸附的一般经验规 律是 :相似(极性)相吸。2. 离子吸附 固体吸附剂在强电解质溶液中对溶质离子的吸附 称为离子吸附。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离子吸附的种类:(1)离子选择吸附:固体吸附剂有选择地吸附溶 液中 的某种离子,这种吸附称为离子选择吸附。吸附规则:吸附剂优先选择吸附与自身组成相关或 性质相似且溶液中浓度较大的离子。(2) 离子交换吸附: 固体吸附剂吸附一种离子的同 时释放出等电量的其它同号离子的过程称为离子交换吸 附。交换规则:离子电荷数越高、水合半径越小,离子交 换能力越强。如AgNO3(过量)KI(适量)后,AgI固体表面选择吸附Ag+而带正电。 如:交换能力 Cs+Rb+K+Na+Li+如硬水软化:阳 2RSO3H+Ca2+=( RSO3)2 Ca+2H+ (除Ca2+ 、Mg2+)阴 RN(CH3)3OH+Cl-= RN(CH3)3 Cl+OH-(除Cl- 、SO42-) 土壤:施氮肥:根系分泌出H+: NH4+进入土壤溶液作为养分 二、溶胶的性质质 1、光学性质质(Tyndall现现象) 粒子粒径大于照射光的波长时,粒子表面反射 光;粒径略小于波长时,发生散射成乳光。 2.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 电电泳:在外电场作用下 ,胶粒向电极移动的 现象。 3.溶胶的电学性质电电渗:在外电场作用下,限制胶粒不能移动, 而液体介质发生定向移动的现象。胶粒带电的原因 :1、胶粒在溶液中选择性吸附与胶粒组成有关的粒子。 2、胶粒表面的分子电离,一种离子脱离胶粒进入溶液 , 另一种离子留在胶粒表面。Fe(OH)3mnFeO+ (n-x)Cl-x+ xCl- 胶核 电电位离子 反离子 反离子 如 Fe(OH)3溶胶: 电位离子:能使固体表面带电的离子称为电位离子。 反离子:溶液中与电位离子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称为反离子。三、胶团结构Fe(OH)3mnFeO+ (n-x)Cl-x+ xCl- 胶核 电电位离子 反离子 反离子 I胶核 (AgI)mI-I-I-I-I-I-I-I-I- I- I- I-I-I-I-I-K+K+K+K+K+K+K+K+K+K+K+K+K+K+K+K+K+吸附 层层扩扩 散 层层胶粒胶团胶团结构式: (AgI)mnI-(n-x)K+X-xK+例:用AgNO3溶液与过量KI溶液作用制备的AgI 溶胶,胶团结构式为:(AgI)mnI- (n-x)K+x- xK+ 例:用KI溶液与过量AgNO3溶液作用制备的AgI 溶胶,胶团结构式为: (AgI)mnAg+ (n-x)NO3-x+ xNO3- 例:As2S3溶胶胶团团的结结构式为为: (As2S3 )mnHS- (n-x)H+x- xH+ 例:硅酸溶胶的胶团结团结 构式为为: (H2SiO3 )mnHSiO3- (n-x)H+x- xH+ 四、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1. 溶胶的稳定性 溶胶稳定的主要原因:(1)胶粒间同种电荷的排斥作用 (2)胶粒的溶剂化作用 (3)胶粒的布朗运动2. 溶胶的聚沉 (1)电解质的聚沉作用电解质聚沉的主要原因:中和了胶粒的电荷破坏了胶粒的溶剂化膜电解质聚沉能力的大小:聚沉能力主要取决于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价数 。价数越高, 聚沉能力越强。 同价离子的聚沉能力随离子水化半径的增大而减小。聚沉值:使一定量的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开始聚沉所需电解 质的最低浓度。聚沉值越小, 聚沉能力越强。(2)温度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加热能破坏胶体的主要原因:胶粒运动加剧,碰撞机会增多。胶粒所带电量减少。(3) 溶胶的相互聚沉 聚沉的主要原因: 胶粒所带电荷被中和。 应用:、土壤中的Fe(OH)3、Al(OH)3等正电溶胶和粘土、 腐殖质等负电溶胶互相聚沉,对土壤胶粒的结构有重要影响;、明矾的净水作用:明矾溶于水,水解形成 Al(OH)3溶胶,结构为 Al(OH)3mn Al3+(n-x)SO42-2x+x SO42- ;胶粒带 正电,而天然水中的悬浮粒子一般带负电荷。习题:P25 9、11、12、13、14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