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3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5页 / 共43页
第6页 / 共43页
第7页 / 共43页
第8页 / 共43页
第9页 / 共43页
第1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课 税制概述一、税收的概念和本质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 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从本质上来看,税 收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关系(一)税收体现分配关系税收作为一种财政收入,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 是个分配范畴。(二)税收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税收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而不是凭借财产权力实 现的分配。国家征税不受所有权的限制,对不同所有 者普遍适用。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普遍的形 式。二、税收的形式特征从形式特征来看,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 定性的特征(一)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其收入就为国 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 税收的无偿性特征是从直观的角度对具体的纳税人来 说的。税收的这个特征,是国家财政支出的无偿决定 的。(二)税收的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依据法律征税,而并非一 种自愿缴纳,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 律的制裁,国家征税的方式之所以是强制的,就是由 于税收的无偿性这种特殊分配形式决定的。(三)税收的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 征税范围和征收比例,便于征纳双方共同遵守。 这种固定性主要表现在国家通过法律,把对什么 征、对谁征和征多少,在征税之前就固定下来。 税收的固定性既包括时间上的连续性,又包括征 收比例的限度性。注意:税收的“三性”成为区别税与非税的重要依据。 判断什么是税,什么不是税,不在于它的名称是什么, 而要看它是否同时具有税收三个特征三、税收的职能从职能来看,税收具有财政和经济两大职能。税 收职能是指税收固有的职责和功能,具体说,税收的 职能就是税收所具有的满足国家需要的能力,它所回 答的是税收能够干什么的问题。税收职能的特征在于 它的内在性和客观性。(一)财政职能税收的财政职能是指税收具有组织财政收入的功 能,即税收作为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手段,能将一部 分社会产品由社会成员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形成国 家财政收入的能力。税收的财政职能是税收首要的、 基本的职能。税收的财政职能有如下几个特点:1) 适用范围的广泛性;2)取得财政收入的及时性;3) 征收数额上的稳定性。(二)经济职能税收的经济职能是指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即 税收在组织收入的过程中,必然改变国民收入在各 部门、各地区、各纳税人之间的分配比例,改变利 益分配格局,对经济产生影响。 表现在:1. 税收对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调节2.税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3.税收对社会财富分配的调节从性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 民,用之于民”税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国家中,反映了 不同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属性。我们把税收的这种阶级 属性称为税收的性质税收的本质与税收的性质不同。(一)社会主义税收的“取之于民”反映社会主义 税收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局部利益和整体利 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正确结合,是满足全社会 共同需要而进行必要扣除的一种形式(二)社会主义税收的“用之于民”反映了税收所 代表的这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归全社会共同占 有,为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 四、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国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 等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规的总称。狭义的税收制度 主要是指国家各种税收税法、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税收管理体制、征收管理法、征收办法、规定等。广 义的税收制度除上述税法、征管法等法规外,还包括 税务机构设置、计划会计统计、税务行政复议、征管 组织形式及税务机关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税收制度属 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五、税收制度税法是税收制度的核心和基础。税法是国家制 定的有关调整税收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 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第二节 税法一、税法的分类(一)按税法的效力分类:按照税法效力的不同, 可以将税法分为税收法律、法规、规章。 (二)按税法内容分类:按照税法内容的不同, 可以将税法分为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 (三)按税法地位分类:按照具体税法在税法体系中 法律地位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税收通则法和税收单 行法。 (四)按税收管辖权分类:按照税收管辖权不同,可 以将税法分为国内税法和国际税法。二、税收的法律关系税收法津关系是税法所确认和调整的、国家 与纳税人之间在税收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 关系 (一)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即税收法律关系的 参加者,它由存在税收权利义务关系的双方, 即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组成。其主体资格由国 家通过法律直接规定。 1.征税主体:征税主体指税收法律关系中享有征税权 利的一方当事人。 2.纳税主体:纳税主体即是税收法律关系中负有纳税 义务的一方当事人。纳税主体一般情况是指纳税人, 即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者。还包括纳税担保人,即 以自己的信誉和财产保证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者。3.法律责任法津责任是指税收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双方违反 税收法律法规而必须承担的法律上的责任,也就是由 于违法行为而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 记帐凭证,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 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少缴税款的 ,是偷税。而纳税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 的,是抗税。(二)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税收法律关系 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影响和 作用的客观对象。它是税收法律关系产生的 前提、存在的载体,又是权利和义务的直接 体现。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应税的商品 、货物、财产、资源、所得等物质财富和主 体的应税行为。 第二章 税收要素与税收分类第一节 税收要素税法的共同要素有: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 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免税等。其中最重要的基本 要素包括征税对象、纳税人和税率。我们可以把这三 个基本要素叫做税制要素。税制要素是税法构成要素 的组成部分。 一、征税对象征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即征税的目的 物。征税对象对作为税法的最基本的要素,首先是 因为体现着征税的最基本界限。其次,征税对象决 定了各个不同税种在性质上的差别,并且决定着各 个不同税种的名称。与征税对象相关的概念(1)税目:即征税对象的具体内容,是在税法中对征 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的征税品种和项目。(2)计税依据:是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 。计税依据解决征税的计算问题。课税对象与计税依据的关系:一致:价值形态, 如所得税。不一致:实物形态 如房产税、耕地占用税 、农业税、车船使用税(3) 税源:是税收收入的来源,即各种税收收入的最终出处 。税源归根结底是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税 源与征税对象有时是一致的。也有很多税种,税源与征税对 象并不一致。课税对象与税源关系:一致 国民收入分配中形成的各种收 入 所得税;不一致 其他方面 大多数税(如营业税、消费税 、房产税)二、纳税人l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国 家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l与纳税人相关的概念有扣缴义务人、负税人。扣缴义务人是 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缴纳义 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就是最终负担国家征收的税款的单 位和个人。三、税率 税率是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量之间的比例,即税额征税 对象数量 我国现行的三种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以及定额 税率 1、比例税率: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量为等比例关系 单一的比例税率:即一个税种只规定一个税率。 差别比例税率:即一个税种规定不同比率的比例税率。按使 用范围可分为:产品差别比例税率、行业差别比例税率、地区 差别比例税率。 幅度比例税率:国家只规定最低税率和最高税率,各地可以 因地制宜在此幅度内自由确定一个比例税率。如营业税娱乐业 原采用515的幅度税率。 2、累进税率:随征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提高的税率, 即按征税对象数额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征税 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累进税率税额与征税对象 数量的比,表现为税额增长幅度大于征税对象数量的 增长幅度。累进税率对于调节纳税人收入,有着特殊 的作用,所以各种所得税一般都采用累进税率。(3)累进税率的形式:计计算方法不同级级距划分 依据不同全额额累进进税率超额额累进进税 率 全率累进进税率超率累进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是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其相应等级的累进税率计算征收。优 点:较之比例税率,在调节收入方面,更合理。缺点 :在两个级距的临界位会出现税负增加超过应税所得 额增加的现象,使税收负担极不合理。超额累进税率是把征税对象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一个等级部分分别规定相应税率,分别计 算税额,各级税额之和为应纳税额。(超的含义是指 仅就超过部分,按高一级税率计算征税。全额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收入税 率收入税 率5%10%20%30%35%5000 10000 30000 500005000 10000 30000 500005%10%20%30%35%全额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累进程度 合理性 计算方法 累进程度 高负担重 累进程度 低负担轻 临界点附近出 现税额增加大 于所得额增加 税额随所得额 的增加而增加 体现量能负担 简便 复杂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 的区别速算扣除数全额累进税额超额累进税额超额累进税额全额累进税额速算扣除数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速算扣除数收入税 率5%10%20%30%35%5000 100003000050000速算扣除数的计算(简便法1)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二)第一级 0第二级 5000(10%5%) =250第三级 10000 (20%10% )+250 =1250第四级 30000(30%20% )+1250 =4250第五级 50000 (35%30% )+4250 =6750各级速算扣除数计算公式:本级速算扣除数=本级起点数额 本级与上级 税率之差 + 上级 速算扣除数5%10%20%30%35%5000 100003000050000第一级 0第二级 5000(10%5%) =250第三级 5000 (20%5%) +(10000 5000) (20% 10%) =1250第四级 5000(30%5%) + (10000 5000) (30% 10%)+(30000 10000) ( 30%20%) =4250第五级 5000(35%5%) + (10000 5000) (35% 10%)+(30000 10000) ( 35%20%) +(50000 30000) (35%30%) =6750速算扣除数的计算(简便法2)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二) 税 率收入3、定额税率按单位征税对象,直接规定固定税额的一种税率 形式。定额税率又可分为:地区差别定额税率; 幅度定额税率;分级定额税率。目前使用: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资源税、车船使用税、消费税中 部分应税消费4、纳税环节对处于运动之中的征税对象,选定应该缴纳税款 的环节。一个税种只在一个流转环节征税的,叫“一次 课征制”;一个税种在商品流转环节中选择两个环节征 税的,叫“两次课征制”;一个税种,在商品流转各个环 节多次征税,叫做“多次课征制”。 (五)纳税期限纳税期限是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法定期限。各种税都明确规定了税款的缴纳期限。纳税 期限是税收固定性特征的重要体现。 。含义(1)确定结算应纳税款的期限。(2)缴纳税款期限是指纳税期限满后将税款缴纳入库 的时间间隔。即纳税人纳税期满后税款应当在多 长期限内入库。设置这个期限是给纳税人在纳税 期满后,计算税额和办理税款缴纳手续的时间。(六)减税免税(税收优惠)减税、免税是税法中对某些特殊情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