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2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导入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134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重难点解析5课文小结26布置作业1.了解孟子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反复诵读,积累名言警句;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体会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有文采的特点;3.体会“得人者得天下”的道理,增强对国家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的认识。 学习目标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u 作者简介整体感知u 作品简介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u 朗读课文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听音频,读准字音,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u 基础字词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亲戚畔之(s)(y)(pn),通“叛”u 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名词用作动词,限制)u 一词多义之(动词,到)(代词,它,指“三里之城,七 里之郭”)(助词,的)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寡助之至利(形容词,锋利、锐利)(形容词,有利)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u 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2.兵革非不坚利也3.委而去之4.委而去之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6.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古义:兵器。今义:士兵)(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u 疏通文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进攻,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的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得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力量,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u 理清思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结论:论据:战争需要人和类推:治国需要人和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失道寡助亲戚畔之施行仁政返回研读课文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市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利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2.“城非不高,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连用四个双重否定句有何表达效果?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连举城、池、兵革、米粟等,突出强调防守方的“地利”优势,理应守住。与下文“委而去之”的败局形成对照,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3.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A.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后面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着“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B.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返回本文是如何将“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统一起来的?“人和”就是人心团结,众志成城。这涉及人心向背的问题,下文中提到的“多助”与“寡助”也是人心向背的问题。“多助之至”,天下百姓就拥护你;“寡助之至”,连亲人都要背叛你。所以,这两者是同一个问题,都能统一到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上来。重难点解析课文小结本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在战争中所起作用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退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