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8页
第2页 / 共78页
第3页 / 共78页
第4页 / 共78页
第5页 / 共78页
第6页 / 共78页
第7页 / 共78页
第8页 / 共78页
第9页 / 共78页
第1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 ,对老师也不必谦让。v亚里士多德打17岁起就跟随其 师柏拉图学习,时间长达20年 之久。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柏 拉图既是他非常崇敬的恩师还 是他的挚友,正所谓:“良师益 友”。他曾作诗这样赞美过柏拉 图:“在众人之中,他也是唯一 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 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 然而, 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亚里士 多德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他不 畏权威、不畏传统他毫不掩 饰他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 上与老师所存在严重的分歧, 毫不留情地批评自己的恩师的 错误。这很自然引来一些人的 指责:亚氏是背叛自己恩师的 忘恩负义之徒亚里士多德对 此回敬了响彻历史长河的一句 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提问:课文节选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 ,速读课文,可分为几大类?1、学生对孔子的评价和推崇类 1、2、3则 2、孔子对弟子的教导及相处模式类4、5、6、7、8则3、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9、10、11、12、13则【原文】 1 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 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 者,丘陵也,犹可逾也 ;仲尼,日月也,无得 而逾焉。人虽欲自绝, 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 其不知量也。”注释毁:诽谤。逾:超越。伤:损伤。多:只,仅仅 。见:表明。【译文】 v鲁国大夫叔孙武毁谤仲尼。v 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啊!仲尼是不可 毁谤的。别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 ;仲尼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没有办法超越 。人纵使要自行断绝跟太阳月亮的关系, 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显示出 他不自量罢了!”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 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 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 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 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 “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毁,运用比喻、对比 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 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子贡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上天不降生仲尼,(人类)万古常年生活就像在夜里。意思就是孔子是个圣人,说 出了很多真理,指导人们的行为思想道德,才有了较为系统的礼义廉耻之说,使中 国古人不至于不知礼仪廉耻,不知礼教教化,使中国古代的人脱离原始性,不断地 向人的特有本质发展。走出原始和愚昧的境地。 【原文】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 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 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 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注释】 “知”通“智”,聪明,智慧。 阶:名作动,踩着台阶。而:表修饰 斯:就。 道之斯行: “道”通“导”,引导。 绥(随):安抚。 和:团结协力。端木赐 v【译文】陈亢(字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 恭呵,孔子难道比你有才德吗?”子贡说:“高贵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 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 智慧。言语是不可以不慎重的!人们不可 能赶得上夫子,就像他们不可能踩着梯子 爬到天上去一样。如果夫子被封为诸侯, 或者得到封邑而成为卿大夫,那他就像我 们所说的:叫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 ,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 姓就会归附,发动百姓百姓就会团结协力 。他活着的时候人人敬爱他,很荣耀;他 死了,人人感到悲哀。怎么可能赶得上他 呢?”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 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 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 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 :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 ,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 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 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 不朽”是也。写子贡面对陈子禽的挑拨,运用比喻、排比的 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孔子的才德,婉转表 达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 陈子禽用心险恶,手段卑劣。思考讨论子贡是怎样面对叔孙武孙、陈子禽的诽谤 和挑拨的?表现了对孔子之言的态度?面对诋毁和挑拨,子贡运用对比、比喻、 排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 仰的感情。他人-如丘陵-可逾贤(才德)仲尼 -如日月-不可逾-如拾级上天-不可及敬仰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 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 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 也已。”喟然:深深感叹的样子。 坚:坚实深奥。 循循:有次序。 诱:引导 。 博:使广博。 卓尔:高大的样子。 末:没有。 由:途径、办法。【译文】 颜渊感叹说:“老师之道,往上看越发 觉得高远,钻研它越发觉得坚实。往前看 它时在前面,忽然间却发现在后面。老师 善于一步一步引导别人,他用各种文献典 籍使我的知识、视野广博,用礼这种规范 来约束我,使我想停止都不能。我已经用 尽了我的才能,可老师的学识道德依然像 一座卓然矗立的东西。即便想追随他,也 没有办法了。” 颜渊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1)孔子的道高远无边 (2)孔子的善诱让人欲罢无能 (3)孔子的道犹如高耸的东西才德无与论 比,崇拜之 情淋漓尽致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评析: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 赞美表现孔子无以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 对孔子的极端崇拜之情。难能可贵的是他“克 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 合礼的规定),从不凌驾于弟子之上。v【原文】9子曰:“贤 哉,回也!一箪 食,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 v箪:竹制或 苇制的盛器 ,常用以盛 饭。v饮:喝的东 西,这里指 水。v陋:狭小、 简陋。v堪:忍受。【译文】孔子说:“颜回 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 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 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 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颜回是孔子心目 中最理想的学生,虽 生活艰辛,但品行卓 越。这里孔子借赞扬 颜回的机会,再次为 我们刻画了一个“安 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v二、学习第九则v1、这则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孔子对 弟子的评价?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情感 和态度?v(1)反复、对比手法评价了颜回安 贫乐道的品质。v(2)表达了孔子对弟子颜回的喜爱 和赞美,表现出孔子对“德”的重视 和推崇。v2、如果原文改为:“贤哉, 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回也不改其乐。”好不好 ?为什么?v 不好。因为原文是一种对 比,更能衬托出颜回的有才德 ,也更好地表达出对颜回的赞 叹的情味。v学习第十则v1、重点字词v以吾一日长乎尔 v毋吾以也v则何以哉v尔何如v如或知尔v如五六十v如会同非曰能之 端章甫舍瑟而作 何伤乎 春服既成 莫春者 吾与点也因为通“已”,停止怎么样怎么做如果 了解或者 或者能做什么 穿上礼服 戴上礼帽 站起来 妨碍 穿好 “暮” 赞成v2、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人生理想 ,表示了怎样的态度?v对曾皙表示赞同,甚至欣赏。v对子路表示否定,但心平气和, 只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一丝不满情 绪。v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v3、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志向?v (1)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是 如何治国平天下。v 他批评子路,是因为他“率尔而对” ,“其言不让”。即他不讲“礼”。在孔 子看来,没有礼就没有一切;纵有天大的 政治才干,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v 冉有、公西华二人尽管态度谦逊,但所 谈的内容无非是为邦为国一套,这在当时 的孔子看来似乎 是不那么感兴趣了。v (2)而曾皙没有谈到治国大事,但他给我们 勾画一幅优哉游哉,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的, 构画一幅和谐大同、太平盛世的图景,充分表现 了曾皙仁爱思想和他治理国家的一种远大理想。v 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 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 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所以孔子由 衷地发现赞叹曾皙的话。v 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 是因为她懂得古礼。礼遇非礼乃儒家人生理想中 的首要问题。v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 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 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 ,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 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 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 ,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 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 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 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 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 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 地答问析疑。【原文】 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 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 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注释疾:重病。牖:窗户。斯:这样。也:句中语气词,表舒缓语气。【译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 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 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 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 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 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 会得这样的病啊!” 【评析】孔子对弟子们充满了 关爱,冉耕身患恶疾,孔 子担着被传染的危险去看 望他。这段表达了孔子对学 生的关爱之情以及师生情 谊的深重。“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 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 :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 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原文12颜渊死。 子曰:“噫! 天丧予!天丧 予!”译文颜渊死 了。孔子说 :“唉!上 天要了我的 命!上天要 了我的命! ”评析颜渊因贫病三四十岁就早死了 。孔子很伤心,反复念叨着:“唉! 老天要了我的命!”体现了孔子对 弟子爱的深沉!为什么孔子在伯牛与颜渊死时表现的 不太一样?v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 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 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 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 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 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 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 “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原文13 颜渊死 。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 恸矣!”曰: “有恸乎?非 夫人之为恸而 谁为?”v恸:极度悲痛v夫:此,这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悲 痛。跟着他的人说:“您太悲 痛了!”孔子说:“真的很悲 痛吗?不为这样的人极度悲痛 又为谁极度悲痛呢?”评析孔子最推崇的颜 渊死了。孔子极其悲 痛。跟着他的人说他 太悲痛了。孔子反问 :“不为这样的人悲 痛,还能为谁悲痛呢 ?”显示了孔子对弟 子爱的深厚。1、好学 2、悟性 3、境界高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 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v【原文】4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 岂敢?抑为之不 厌,诲人不倦, 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 也。” v抑:不过v厌:通“餍”,满 足v云尔:罢了v已矣:语气词连 用【译文】 v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 我哪里敢当呢?不过我朝着圣和 仁的方向努力而从不满足,乐于 教诲人而不知疲倦,就可以这样 说罢了。” v公西赤(字子华)说:“这正是 弟子学不来的。”【评点】“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与 “为之不厌,诲 人不倦”是一致的。 这 表现了孔子谦虚和执著 的品格。但伟大寓于平 凡,“为之不厌,诲人不 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 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 人难以踵从的。 【原文】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