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陶渊明(约365427年 ),东晋大诗人。一名 潜,字元亮,浔阳紫桑 (今江西九江市)人。这篇文章写于421年,即 南朝刘裕弑君纂位第二 年。陶渊明对刘裕政权 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 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 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 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 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 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 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 理想与美好情趣。欣赏课文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读准下列字词:俨然 怡然自得 问津yanyijin配乐朗读,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缘溪行忽逢桃花林从小口入桃花源怡然自得往来种作见渔人,乃大惊咸来问讯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寻找桃花源思考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 哪些交谈?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 如何?朗读第一段并翻译,思考: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 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 源的美好作了铺垫。翻译第二段,讨论: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 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 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 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这是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 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战乱频 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 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 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翻译第三段,讨论(1)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 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热情 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2) 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 。(3)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 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 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 下了伏笔。朗读翻译四五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 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 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 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随堂练习一、陶渊明又名_,字_,是_(朝代) 著名诗人,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诗_ _ _ _,首句是“种 豆南山下”。二、本文以_ _ _ _ _ _ 为线索,以_ _为顺序, 写渔人_桃花源,_桃花源,_桃花源 ,渔人和其他人_桃花源。潜元亮东晋 归园田居渔人的行踪时间先后 发现访问离开 再寻三、解释加点词。屋舍俨然 便舍船 呼陌交通 诣太守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寻病终房屋 丢弃交错相通 到去都 都 做标记 做好的标记不久讨论: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 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 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 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 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 能实现的空想。小结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 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 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 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 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 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 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 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 是一种空想。翻译下列短文:穴中人语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 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 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 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 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 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威 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拓展与延 伸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