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兴产业、建新村、发展乡村旅游,平昌兴产业、建新村、发展乡村旅游,平昌 县云台镇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县云台镇扶贫攻坚成效显著位于平昌县城东北部,距离县城 13 公里的云台镇,幅员 76.4 平方公里,辖 18 个村(居) ,6713 户 27736 人。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955 户 3168 人,有胜利、碗山、庙垭、五台 4 个贫困村。如何实施扶贫富民,云台镇党政领导班子采取 1+1、1+n 帮、扶、助,走出了兴业扶贫“第一公里”。截止目前,全镇完成脱贫 216 户 757 人,剩余贫困户 271户 878 人,力争今年年底,碗山、胜利两个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攻坚克难拔“穷根” 碗山村脱贫“摘帽”不是梦富有川东北民居特色的巴山新居聚居点依山而傍 ,种植面积达 450 亩的脆李种植园长势喜人,肥壮的鱼儿在鱼溏里欢快畅游,农户家的土鸡苗在林下自由觅食自去年精准抶贫以来,云台镇昔日贫困落后的碗山村发生了显著变化。近日,笔者在碗山村釆访了解到,29 户贫困户房屋易地搬迁已完成搬迁 27 户,有 2 户正在实施中,只见集中修建在村小旁的楼房正在加紧施工建设。有 39 户原地新建,危房改建 26 户也基本竣工。家家小菜园 、小果园、小禽园、小茶园、小鱼塘“五小”经济发展势头好,脱贫致富项目规模大。按照碗山村目前趋势,今年拔穷根脱贫摘帽完全能实现。碗山村幅员面积 6.5 平方公里,辖 8 个组,417 个农户,总人口 1529 人 。要论地理条件不算恶劣 ,说信息闭塞,这里距离镇政府仅 3 公里。导致贫困的真正原因,还是过去人们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传统的耕种方式根深蒂固,加上交通不便这一“瓶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没有像样的产业。2015 年,“精准扶贫”序幕拉开,下派“第一书记”和支部 、村委“一班人”首先给自己“洗脑”换思想,精诚团结,合力攻坚。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逐户调查,逐项审核,公开公平 ,不走过场,通过逐一甄别确认了全村贫困人口 94 户 276 人。为拔穷根,村“两委”干部攻坚克难,不计得失,任劳任怨。实行党员干部“五带头”,给全村在家的 13 名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参与村务监督、致富帮扶” ,发挥他们的堡垒作用。同时,釆取群众民主决策 ,落实了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脱贫摘帽步伐。一年多来,该村规划硬化村社道路 11.1 公里,现已完成硬化 10.2 公里,剩余 0.9 公里年底可完成;新建分散供水工程 58 处,解决了8 个社 1500 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户用电智能表安装全覆盖,220v 低压线路改造正加紧推进,将升级更换变压器7 台;在广电网络公司的大力支持下,10 月底全村即可通上光纤网络 ,所有贫困群众均可看上数字电视;改建标准化村级活动阵地 220 平米,配有“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 、文化阅览室和医疗卫生室,文化室购置图书 600 册和电子阅览设备 1 套 ,卫生室配有乡村医生 3 名,能够基本满足群众文化活动和医疗服务需求。筑巢引凤育产业,开展回引创业工程。通过多方努力,本村青年张雷返乡创业,按照“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化模式,投资 800 万元培植花椒 1000 亩,发展水产养殖 50 亩。在外成功人士,村民杜剑锋投资 500 万元,流转林地 400 亩,农用地 50 亩发展林下经济,专门养殖土鸡 ,计划年出栏 10 万只以上,现在饲养的首批土鸡长势良好。据该村文书杜文德介绍,碗山村回引创业已有 13 家,村民不仅可就近务工挣钱,还可通过“合作社+农户”产的合作方式,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不仅如此,我们坚持用实用好贫困户产业到户扶持资金,帮扶贫困群众实施增收项目,着重发展五小经济 ,目前五小经济发展良好。”云台镇党委书记李正彬介绍,该村第一书记结合碗山村情实际,引导帮扶贫困户养殖生猪 、土鸡、水产和种植蔬菜 、水果,全村启动贫困户增收项目 5 个,发展养殖 72 户、种植 94 户,其中小菜园 94个,户均面积 0.5 亩左右;小果园 61 个,总面积 30 余亩;小禽园 72 个,养猪 146 头、养鸡 8000 余只、开挖小鱼塘15 个,共兑现贫困户产业扶持到户资金 47.6 万元,年底户均预计增收 800 元左右。“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此次会议精神和要求 ,围绕贫困村一低七有 、贫困户一超七有目标任务,自加动力,再添措施,继续攻坚,保证年底顺利实现碗山三 94 户 276 人贫困人口脱贫摘帽。胜利村打造“风情小镇” 富农增收“换穷业”胜利村位于海拔高达 860 多米的云台镇东部,该村幅员面积 4.5 平方公里,辖 7 个农业社,415 户 1810 人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闭塞,一直较为贫困落后。其中贫困户 90 户 307 人,贫困发生率 16.96%。自 2014 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经过市联系领导多次到村调研指导,市委统筹办(农工委)、县茶果局两个帮扶单位的全力支援,驻村工作队驻村入户帮扶,第一书记一线带头攻坚,按照“抓组织、兴产业、建新村”的总体思路,围绕“双七有”脱贫标准,通过 3 年时间的真抓实干 、不懈努力,该村现在离实现“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的“四好”目标越来越近,离完成 2016 年脱贫摘帽任务也越来越近。 据该村第一书记赵春介绍,为加快推进该村脱贫攻坚工作,该村按照“特色旅游名村 ”的建设思路,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建设原则,引导 57 户群众在该村猫儿垭积极参与典型的川东北民居风貌特色的“风情小镇”聚居点建设,目前全部完成农房改(新)建工程,同步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和停车场、休闲广场、观景亭、水景、排污系统等配套设施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与城里人同等待遇的高品质生活。按照“安全、经济、实用、舒适 ”的思路,统筹安排异地搬迁、危旧房改造、土地整理等项目撬动以“一排四改五建”(住房排危,改厨、改厕、改路、改阴阳沟,建“五小”庭院经济)为主要建设内容的贫困户住居环境整治,现已覆盖了 7 个社 75 户。并通过购买闲置农房和城镇购房等形式,确保老百姓住上“好房子”。不仅如此,该村结合群众发展意愿,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周转金、扶贫小额信贷等惠农资金的撬动作用,鼓励返乡创业人员示范带动群众建好“五小园”。目前建成“小禽园”28 个 ,养殖小区 3 个,养殖土鸡 6900 只、羊 200 只、牛 28 头,建核桃、黄金梨、青脆李、蟠桃“小果园”260亩。坚持茶旅联姻培育专业合作社 。按照“茶+果蔬牧(小家禽)+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全村已发展茶叶近 3000 余亩,建成茶树育苗基地 130 亩,成功引进成立了“雨竹轩”等 2 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培育茶旅文化。茶农入社务工在家门口挣钱,实现了“务工”和“看家”两不误 。同时,深化农村集体资产改革,拓宽农民长期稳定增收路径。采取股权量化的方式,把专项扶贫资金、财政财政支农资金等打捆注入种养专合社,贫困户通过茶叶种植面积的土地和到户贫困户增收扶贫专项资金作为股份入股,前三年每亩流转费共计 1000 元作为 1 股,流转土地共计459 亩,以贫困户增收扶贫专项资金入股的贫困户有 90 户 ,按照每股 1000 元量化给贫困户。“股权归集体,收益归持股人,实现了“村民”向“股民”的转变,老百姓不仅有土地流转费,还有务工收入和入股分红,夯实了老百姓脱贫奔康基础。”赵春说 。旅游扶贫 助力贫困村脱贫奔康茶旅联姻 打造“三十二梁”特色乡村旅游线三十二梁,峰峦叠翠,山山新茶、岭岭美景,簇拥着古村落蔡家大院、刘家大院。节假日里,远方的游客、城里的市民,像赶趟儿似的涌向了这儿,村庄骤然变得热闹起来这样的情形已经不仅成为了曾经的贫困村龙尾村的新常态,而且也带动了“风情小镇”胜利村的经济发展。据云台镇书记李正彬介绍,与胜利村毗邻的“三十二梁 ”海抜 950 多米,距云台镇政府 20 多公里,昔日不通公路,没有产业,人去村空,土地几乎都成了撂荒地,一片荒凉景象 ,是云台既边远又落后的村。2013 年,发展茶叶生产把这里作为首选,按照镇上决定把荒土地变成茶叶。让人振奋的是,巴(中)达(州)高速公路朱(家湾)青(凤)互通快速通道正好穿过龙尾村,交通变得十分方便。于是,以此为基础打造茶旅文化;加上风光秀丽,形如迷宫的“三十二梁”开发乡村旅游。就这样,两年时间全村栽植茶叶 3000 多亩。与此同时,还在周边的中嘴、胜利、南马、福乐等村也大量发展茶叶产业,种茶总面积已达到近 15000 亩。2014 年,通过多方努力争取,龙尾村在外成功人士蔡方儒返乡创业,组建了茶叶专业社。又联合陕西紫阳盘龙茶业公司投资 1000 多万元,在“三十二梁”建起了四川秦巴云顶茶业科技有限公司,拥有红茶、绿茶两条生产线,且集品茶、休闲 、娱乐于一体。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按县上相关工作安排,大力实施回引工程,全镇已有 46 位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投资达 5000 多万元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如此,以百年古村落“蔡家大院 ”修缮为契机推进新居建设。现在,茶旅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旅游已形成 ,每天“三十二梁”游客不断。“现在三十二梁旅游得到了游客青睐,这是我们感到很欣慰的。不过,这仅仅只是茶旅文化 、农耕文化,三十二道山梁国家 aaaa 级风景区正在加紧打造中。相信,不久之后三十二梁景区将是人间仙境、世外桃园。 ”李正彬说,胜利村毗邻“三十二梁”,该村将依托“风情小镇”旅游景点 ,申报 8 家乡村民宿达标户,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三十二梁”乡村旅游融合贯通形成一条特色旅游线。同时,以“三十二梁”、双滩库区“两大景区”为核心,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成立旅游公司,组建专合社,扶持发展农家乐、农家店,带动贫困户实现旅游增收。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