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3页
第2页 / 共63页
第3页 / 共63页
第4页 / 共63页
第5页 / 共63页
第6页 / 共63页
第7页 / 共63页
第8页 / 共63页
第9页 / 共63页
第1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纲下载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河流地貌的发育考情上线以典型的河流地貌图或河流流域图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不同河流地貌的形成、对聚落形态的影响、以及河流的水文特征及治理。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时时期(或部位)作用过过程地貌类类型侵蚀蚀地貌初期以溯源侵蚀蚀和 为为主,侧蚀为辅侧蚀为辅河谷不断,形成“ ”型谷中期下蚀蚀减弱,侧蚀侧蚀 加强, 侵蚀蚀,凸岸 河谷 ,出现现连续连续 的河湾成熟期以侧蚀侧蚀 作用为为主河谷进进一步展宽宽,呈“ ”型下蚀蚀 加深和延长长V堆积积拓宽宽U凹岸时时期(或部位)作用过过程地貌类类型堆积积地貌山前泥沙堆积积河流中下游 入海口的海滨滨地区 洪积积冲积积平原河漫滩滩平原三角洲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1)提供充足的 和生产用水。(2)方便对外联系和 。(3)提供丰富的 。生活运输农副产品较小规模较大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呈 分布。(2)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 向 过渡的地带。线状冲积平原山坡1河流侵蚀类型溯源侵蚀蚀下蚀蚀侧蚀侧蚀方向向河流源头头垂直于地面垂直于两侧侧河岸对对河谷的影响不断向源头头方向伸长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纵深方向发发展使谷底展宽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发展特别别强调调伸长长加深展宽宽特别提醒 在分析侧蚀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1)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2)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2河流堆积地貌组组成部分分布形成地貌特点对农业对农业 生产产的影响洪积积冲积积平原山前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势趋 于平缓缓,水流变变慢,泥沙沉积积,形成洪积积扇或冲积积扇,各个洪积积扇或冲积积扇连连接成洪积积冲积积平原以谷口为顶为顶点呈扇形,冲积积扇顶顶端到边缘边缘 地势势逐渐渐降低,堆积积物颗颗粒由粗变细变细土壤深厚肥沃,既不旱也不涝涝,是高产产田所在地组组成部分分布形成地貌特点对农业对农业生产产的影响河漫滩滩平原河流中下游河流下蚀蚀作用减弱,侧蚀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蚀,凸岸堆积积形成堆积积体,堆积积体在枯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滩被废废弃,多个被废废弃的河漫滩连滩连 在一起形成河漫滩滩平原地势势平坦、宽宽广土壤肥沃,易旱易涝涝、粮食产产量不 稳稳 定组组成部分分布形成地貌特点对农业对农业 生产产的影响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的口外海滨滨地区河流到达海岸入海口时时,流速极缓缓,河流携带带的泥沙便会堆积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顶托形成三角洲多呈三角形,地势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叉顶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土壤肥沃,易盐盐碱化,影响农业农业 生产产特别提醒 (1)河流堆积地貌并不只存在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如冲积扇或洪积扇,可以形成于河流上游。(2)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大、密度大的总是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分选性。但是,这个规律只适合于连续发生沉积的某个河段,对于整条河流来说,由于受地形等因素影响,河流的侵蚀堆积往往是交替进行的,因此自上游到下游,堆积物的颗粒并非都是由粗到细。用“凹凸”两字掌握河流的凹凸岸1(2011台州模拟)读图,回答(1)(3)题。(1)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曲流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左图中 ( )A乙为凸岸堆积,丙为凹岸侵蚀B乙为凹岸侵蚀,丙为凸岸堆积C乙为凹岸堆积,丙为凸岸侵蚀D乙为凸岸侵蚀,丙为凹岸堆积(2)左图中有关河曲地貌、弯道速度(参照右图)、外力作用和沿岸人类活动的组合正确的是 ( )A丙a侵蚀开采砂金矿B丙c沉积兴建仓库C乙a沉积种植农作物D乙c侵蚀修筑防护堤(3)如果一艘小船从下游到河流的上游,请问所走的航线是 ( )Aa线 Bb线Cc线 Da线或c线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乙为凸岸,堆积成河漫滩,丙为凹岸,受河流的侵蚀作用。(2)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接受沉积形成河漫滩平原,可以种植农作物。(3)小船从下游到河流的上游,逆水行船,宜走水流速度较小的a航线。答案:(1)A (2)C (3)A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地形高 原山 区平 原分布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滩平原洪(冲)积积扇和河漫滩滩平原河漫滩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形态态多呈狭长长的带带状条带带状团团状、带带状聚落密度小较较小大地形高 原山 区平 原原因地势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资源丰富地势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积有肥沃的土壤地势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输和海上运输输举举例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鲁藏布江谷地甘肃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长长江中下游平原各城市与人口的分布特别提醒 平原并不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不利于人类居住,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2(2011北京西城区模拟)图甲是黄河干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乙中(1)、(2)两图分别表示图甲中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1)a (2)b B(1)b (2)dC(1)a (2)c D(1)c (2)d(2)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B聚落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C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带状解析:第(1)题,从图乙中可知(1)为“V”型谷,多分布在河流上游地区,(2)为山前冲积扇,多分布在河流流出山口处。图甲中a位于河流上游山区,多呈“V”型谷,c位于黄河流出太行山脉处,易形成冲积扇。第(2)题,a处地势较高,聚落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呈带状分布。答案:(1)C (2)D例1 (2010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影像。该河口区河流主流曾于1996年人工改道。读图,回答(1)(2)题。(1)比较两幅影像,可判读和分析出( )A河流主流流向由东北改向东南B河流故道南部海岸继续淤积增长C河水含沙量明显增加D三角洲形态变化主要与河流改道有关(2)该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A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B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解析 第(1)题,首先会读图,图形左侧深颜色部分为陆地,右侧浅色部分为海域。河流流向在1989年呈现为流向东南,2009年改道流向东北;由于河道改道,故道南部海岸已不再有河流携带泥沙淤积,反而受海浪侵蚀导致陆地面积减小;河流含沙量增加与否,在图示影像不能看出;由此可见,三角洲的形态变化主要与河流改道有关。第(2)题,该河口海岸属于泥沙淤积形成的泥质海岸,水深较浅,不利于港口建设。泥质海滩也不能成为海水浴场,海水浴场一般为石质海岸形成的沙滩才可以;若开垦为耕地,虽然增加了粮食生产,但同时也破坏了海岸生态环境,因此,该河口海岸带最合理的开发方式应为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答案 (1)D (2)B例2 (2009广东高考)“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右图和所学知识,回答(1)(2)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C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2)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A流向 B含沙量C汛期 D流量解析 (1)由图中等高线弯曲方向可判断河流大体自北向南流;河流在北半球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曲流东岸是堆积岸,数家新住处也应在堆积岸乙地,河流曲流发育较典型,河段一般应位于中下游地区。(2)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地势的高低,可以影响河流的流向。答案 (1)B (2)A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2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判断地形类型(1)若水系为向心状,该地形为盆地。(2)若水系为辐射状,该地形为山顶。根据河流的流向、水系和水文特征判断地形特征3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可判断地理环境特征(1)含沙量大,则说明上游植被覆盖不良,水土流失严重。(2)若河流有结冰现象,在我国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3)若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则说明该河流在我国分布在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也出现两次汛期。4根据河流的河床宽度可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一般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比较弯曲。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解析:第(1)题,地形类型的判断,要根据等高线的分布状况及水系特征来判断。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河流水系呈向心状分布,说明该地区四周高中心低,再由500米等高线的分布,即能确定出该河流(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为盆地。第(2)题,由图中可知该地区为非洲赤道西部地区,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再加上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因此,G河水量丰富(G河刚果河的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第(3)题,三角洲形成的前提条件是水流缓慢,河流的含沙量大,因此,在分析时,要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 G河在入海口附近等高线稠密,河流流经峡谷地区,因此水流急,泥沙不易沉积。然后再分析河流含沙量小的原因:影响含沙量大小的因素有地形和植被等,由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流经的盆地地势平坦,因此,泥沙多沉积于盆地中;又由于该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区,植被覆盖率高,因此,水土流失轻,河流含沙量小。答案:(1)盆地或刚果(河)盆地。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或四周高),中间低(或河流从四周向中间流);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2)流域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多对流雨,流域大部分为盆地(必须答出);支流多(多支流);集(汇)水区面积广或流域面积广。(3)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或因洋流影响,泥沙不易沉积或因为地形高差大或海岸较陡或海拔较高,河流落差大或流速大(快)。入海泥沙量较少或河流含沙量少,因为G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或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一、选择题(2011湖南十二校联考)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解析: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呈现出“V”形;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蚀越来越强,河谷呈现“U”形。根据四图可以看出地河谷最窄、以下切为主,故其发育最早。故C正确。答案:C1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正确的排序是( )A BC D解析:河谷发育到阶段时,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减弱,在河流凸岸沉积,河谷变宽。答案:D2阶段表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上升 B断裂下沉C变质作用 D流水沉积(2011浙江教育考试院)读图甲和图乙,完成34题。3图甲中,形成该河谷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