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章 能见度不良时的行动规则 Conduct of Vessels in Restricted Visibility1款:规则适用范围;2,3款:能见度不良时的航行戒备;4,5款:能见度不良时的避碰行动。能见度不良时,两船从非互见到互见?1款:适用本条适用于在能见度不良的水域中或在其附 近航行时不在互见中的船舶。适用的能见度:能见度下降至5海里;适用的水域:能见度不良的水域中或在其附近 航行时适用船舶:任何船舶适用状态:航行时(仅适用于在航)适用条件:l2,3款任何时候都适用;l4,5款为不在互见中的两船的避让责任。“一旦两船处于互见中,十九条就不适用”?当两艘在能见度不良的水域中或在能见度不良 水域附近航行的船舶互见时:l尚未构成紧迫局面时,原则上应执行“互见中 有关条款的规则”;l已构成紧迫局面时,则两船均负有避让的责任 与义务。在采取行动时也均应根据运用好良好 船艺的原则,采取最有助于避碰的行动。2款:使用安全航速和备车航行 1。安全航速要求能见度情况是决定安全航速的首要因素, 降低航速可以留有更多的余地获得必要的给 信息判断局面。 2。机动船应备车航行机动船当VIS5NM 以防因视线突然变坏时伴有他船驶近而来不 及采取有效的避让行动。3款:戒备条款“在遵守本章第一节条款时” 避让行动准则:l保持正规了望,及早发现来船;对装有雷达的船舶,至少应在10-12海里之前发现来船, 此后应在回波到达8-10海里之间进行并完成雷达标绘,确 定是否存在碰撞危险,是否有必要采取避让行动;l充分估计当时局面,正确判断碰撞危险;l采取避让行动的最早时刻与法定时刻消除碰撞危险:若当时环境许可,对正横以前的来船, 通常在两船距离6NM之前,即采取大幅度的避让行动;对于 正横以后的来船,则应在两船3NM之前采取相应的避让行动 。避免形成紧迫局面:船舶应果断地采取避让行动。通常 认为对于正横或正横以前的来船,应在两船距离4-6NM的范 围内进行;对于正横后的来船,则要求在来船接近3NM左右 开始采取行动。避免碰撞的行动;l紧迫局面:正横以前的任何方向上,当两船接近 到4NM之后,并不能保证在安全距离上驶过,则认为 紧迫局面正在逐步形成。大型船舶,则认为2-3NM; 小型船舶接近到2NM左右,并且仅凭一船采取行动已 难以保证在安全距离上驶过,则认为业已构成紧迫 局面。安全距离;l安全会遇距离:在开阔水域中,大型船舶为3NM, 中小型船舶应为2NM。协调避让等。4款:转向避让的限制 1。手段:仅凭雷达测到 2。行动前提:正在形成紧迫局面和(或)存在碰撞危险 3。行动:转向;变速;转向和变速。4。转向避让的限制如果这种行动包括转向,应尽可能避免:1)除对被追越船外, 对正横前的船舶采取向左 转向; 2)对正横或正横后的船舶采取朝着它转向。 对被追越船?不要求:相对运动速度较小,潜在的危险度较之“对遇或交叉态势”也相对较小,在避让上 ,追越船也往往占有较主动的地位,并且从良好 的船艺要求追越船应更早地采取避让行动。被追 越船往往不会过早地独自采取行动。除对被追越的船外,应避免对正横 前的船舶采取向左转向。对正横或正横后的船舶避免采取 朝着它转向;能见度不良转向避让规定总结向右向右向右向左5。避让幅度与推荐避让操纵图一般对正横 或正横前的来 船应在距46 海里时的范围 内进行;而对正横 后的来船则可 在接近到海 里左右时开始 采取行动。5款:用车避让 1。前提:存在碰撞危险 2。将航速减到能维持航向的最小速度的时机: 1)听到他船的雾号显似在本船正横以前; 显似:不能确定具体的方位,如果听到雾号来自正 横附近或正横稍后,谨慎的做法通常应假定来自正 横以前; 2)与正横以前的他船不能避免紧迫局面。如果一船听到的雾号确实来自本船的正横之后 或与正横之后的船舶已不能避免紧迫局面时?若两船业已接近到用眼睛看到对方,本款规定 是否适用?同时进行转向和变速避让l在转向和变速同时进行时,转向的方向仍 应遵守本款对转向避让的要求。l同时转向和变速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这两种 避让措施是一致还是冲突。避让右正横前来船时,减速和右转的效果 相一致;避让左正横前来船时,向右转向与增速效 果一致,并且与来船可能采取的右转和(或) 减速行动效果一致,但与本船的减速行动发 生冲突。3。必要时,应把船完全停住倒车的负面效应?必要时?l一船不应当作不必要的倒车,尤其是全速倒车; 4。极其谨慎地驾驶核心:切不可盲目转向。 5。船舶操纵者都应极其谨慎地驾驶,直到碰撞危 险过去为止。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