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归 园 田 居陶 渊 明铜梁一中 肖平陶渊明(365-427)东晋最伟大 的诗人之一,字元亮,一说名潜 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田园诗是陶诗的重要部分,内容 描写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和淳朴 的风俗人情,抒发作者对宁静闲 适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了作者 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品格。被 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 “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 宗”。 陶渊明死后,谥“靖节”,世称 “靖节先生”。位于庐山西麓,风光秀丽的九江县县城内。陶渊明纪念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虚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开头八句写归田的原因(也1-6句写个性与思想);中间十句田园景象,天然逼真,生动的村居图;最后两句与第一段呼应,归隐后的心旷神怡。 摈弃世俗回归本性-田园美景村居 之乐-本性复苏心旷神怡 一、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1、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自然之美天然之美。2、构思安排精妙。近景,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远景,平静安详。动景与静景有机结合,使整个画面和谐有活力。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是如何表现的?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官场比作“尘网”、“樊笼”,官场黑暗厌恶官场。 自己比作“羁鸟”、“池鱼”,园田生活比作“旧林” “故渊”,显示他本性超凡脱俗,对自然无比留恋。对比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虚伪欺诈污浊黑暗的官场总结1诗人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寓于朴素宁静之景中 ,在看似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中,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 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 完美的艺术境界。 情景交融:总结2陶诗最明显的风格是:平淡自然。诗人摄取的是日 常生活中的习见习闻的再平常不过的景物,而这些 景物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 抒写出来,没有一点痕迹,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比喻形象贴切。对比鲜明。晋 陶渊明 田园诗派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派唐 王 孟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 派发展脉络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 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 “心远”,不管在 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 ,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 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 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 ,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用语言形容的。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是一首烩炙人口的优美的田园诗。这 首短诗十分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对农田 劳动生活的体验。“种豆南山下”与“采菊 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但韵味各异。采 菊是漫不经心的,而种豆则是十分认真的。 采菊时不经意地抬头,见到的是幽幽南山, 与诗人当时宁静适意的心情十分和谐;而豆 种下后经意观察豆苗长势,看见的是稀疏的 豆苗。豆长得不好,显见种豆人不在行,不 过,在陶渊明来说,有这样的成绩也觉满足 了,这是一种诙谐的心境。我们可以想见诗 人看着田中的豆苗和杂草时自嘲的微笑。于 是他只得起早贪黑地“理荒秽”了。“带月荷锄归”句写得极为精彩,极富情致:明月 高挂天际,月影却伴着他荷锄晚归的“老农” 。辛苦的劳动化作无限的生活乐趣。夹道而生的茂 密的草木,沾湿衣裳的露水,都使这劳动的生活增 添了生气。 诗的最后一句,“衣湿不足惜,但使愿 无违”,使这首田园诗不止停留在对劳动乐趣的体 味上,更进一步点了题。种豆长草也罢,早出晚归 也罢,夕露沾衣也罢,都在所不惜,只要称了心愿 就好。这“愿”是什么呢?就是找到了一种理想的 生活方式,它很有些象古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的自然生活。在当时政治上一片黑暗的东晋时代 ,能有这样一种自然宁静的生活是使诗人感到无限 欣慰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