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1页
第2页 / 共61页
第3页 / 共61页
第4页 / 共61页
第5页 / 共61页
第6页 / 共61页
第7页 / 共61页
第8页 / 共61页
第9页 / 共61页
第1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颖 liying95656yahoo.cn第三章 意识与注意第一节 意识与意识状态一、什么是意识(一)意识的内涵 意识是一个人对内部和外部刺激的知觉。 从心理状态看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 、注意集中。 从心理内容看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 出的一些东西,如对周围环境的觉知,对 往事的回忆 从行为水平看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 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二)无意识的内涵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 理活动和过程。 按照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包括了大 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 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在意识中。如果 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的话,那么人的意识便是露 出水面的冰山顶端,他只占人的心理的很小的一部分 ,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或过程是无意识的。无意识的表现(常见):无(下)意识行为:如骑自行车时思考或交谈、下意识的挠头等小动作等。对刺激的无意识:有时人没有觉察到对他们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口误、笔误(一)白日梦 含义:指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 努力的意识状态。 产生:基于个体的记忆或想象 自发产生的, 属于一种暂时 性的逃避。 内容:对没有实现的目标或愿 望的思考和想象(成功或失败 )、攻击或敌意、性幻想或浪 漫奇遇等。二、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作用 往往与自己的需要或未来的活动有关,具有预演或排 练的性质,使我们对将来要发生的事情有所准备。 白日梦可能有利于增强创造力,特别是对于儿童,幻 想对大脑发展非常重要。 幻想还具有充当替代作用。(二)睡眠与梦 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 度过的。 睡眠现象: 睡眠是与觉醒交替出现的生理状况,是最重要的 生物节律之一。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将睡眠划分为以下阶段睡眠过程(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 波,约10分钟。 偶尔会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 即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 大的脑电波。约20分钟。 脑电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 出现波,有时也会出现睡眠锭。 约40分钟。 深度睡眠阶段,以大多数波出现 为标志。快速眼动睡眠:前四个睡眠阶段之后进入 的一个阶段。此时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 改变,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 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 活动很相似。眼球移动,伴随梦境。睡眠的功能: 恢复论 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修正和恢复。或是睡眠的一部分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演化论 与生物进化有关的生态学理论认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避免消耗能量,以及在一天中不适应的那段时间里避免受到伤害。睡眠障碍: 失眠个体无法控制自己的睡眠,发生入睡困 难或不能保持睡眠的现象;有多种表现:难以 入睡、容易惊醒、时睡时醒、早醒;约40%的 成人报告有过失眠的经历; 失眠有随年龄增长 的趋势;通常女性多于男性。 嗜睡症一种遗传障碍。 梦呓睡眠中说话,通常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 梦游睡眠时走路,多数发生在深度睡眠阶段阶 段,因此不容易被叫醒。梦的概念与事实 梦的“定义”梦是人在睡眠状态下发生的一种不随意(无意)的想象活动。 关于梦的“事实” 所以的人都会做梦。 在一个晚上,一般人的第一个梦大约出现在入睡后的 90分钟。梦境的持续时间大约为10分钟。一夜之间, 大约要做46个梦。 梦的持续时间较短。睡梦中事件的持续时间和睡眠持 续时间之间并不存在一致的关系。 梦的内容与睡眠时体内外的刺激有关. 外界的刺激可以诱发(融入)人的特定的梦境。 人在大脑中储存的各种信息也可作为一种“内部刺 激”,诱发各种各样的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日 有所思,夜有所梦”。 12种常见梦境:追击,迷路、高处坠落、当众出丑 、受伤、飞翔、开车、牙齿掉落、裸体、性梦等。 “梦境是人类面临死亡威胁时表现出的应对行为, 现代人做的这12种梦大多是对远古时期人类求生欲 望的继承。 梦的功能(剥夺快速动眼睡眠) 梦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大脑细胞的功能 在做梦阶段,脑内会产生积极的化学的反应,从而促 使脑细胞蛋白质的新陈代谢,促使脑细胞蛋白质的合 成和更新,有利于大脑选择、整理、储存来自外界和 机体的信息;维持脑细胞的活动平衡,使大脑特别是 “优势半球”得到积极的休息。 梦有助于调节人的心理平衡梦境从情绪体验上看,可分为愉快与不愉快的。愉快 的梦境能使人得到愿望的“补偿”,即不能实现的愿 望往往在梦境中可以得到满足;不愉快的梦境总的说 来是消极的,有些梦境可以起到心理“宣泄”的作用 ,也可以作为一种补偿,尽管这是消极的补偿。 精神分析:梦是潜意识中被压抑的冲动或愿望以改变 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它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 能的反映。 生理学观点: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 主观体验。睡眠时,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弥漫性抑制, 使人的感知能力、运动能力、意识等减退处于休止状 态。但这种抑制往往是不平衡的,有些神经细胞还处 于兴奋状态,从而导致梦境的出现。 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将个体知觉和 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对梦的解释(三)催眠:另一种意识状态 什么是催眠(术) 含义:一种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意识状态,它既 与清醒有异,也与睡眠不同。它是在特殊的情 况下,由催眠师的诱导而形成的。催眠状态下 ,有意识活动的水平降低,但人的潜意识活动 水平反而更加活跃。催眠师所设计的特殊情境,以及所采用的诱导方法,合称为催眠术。催眠的一般步骤: 让被催眠的人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外界干扰减到最 小; 催眠师要求被试将注意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用 平和的语言引导或暗示被试的感受或体验(催眠诱导语有 三个特征:声音平和,语意单调,语句重复);给予被试暗示,让被试按照催眠师的指示去做一些事。 什么人容易被催眠 平时喜欢沉思幻想,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想象力丰富; 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不易为外界刺 激分心; 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 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希望从催眠中获得新鲜 的意识经验; 有过意识分离的经历。 对催眠的解释 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催眠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 。被催眠的人在催眠中,他们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 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 社会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的功能。在正常情况 下,两种功能是连在一起的,但是催眠可以使这两个 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在催眠的条件下,个体进入一 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其执行功能正常,接受催眠师的 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第二节 注 意下面请大家看一张图,图上写着几个数 字,请大家看完后回答下面问题:1. 图上写着什么数字?2. 它们的总和是多少?9753答案:数字分别是 9、5、7、3总和是 24 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 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 指向性 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 注意指向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事物或现象, 也可以是人自身的内部世界。 集中性 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 度或紧张度。注意的指向性是集中性的前提和基础,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向性的体现和发展。“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擂鼓在侧而耳不闻。”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伴随心理过程而存在的心理特性。 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并始终伴随着心理活动的全过程。三、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 ,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 对它们的反应。 保持功能注意在时间上的延续。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较长时间的 保持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维持一种比较紧张的状态将注 意对象的影响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一直到任务完成 。 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提高人的 意识觉醒时水平,对我们的心理活动进行监测,并决定 是继续将注意维持在一个事物之上,还是转移或分配注 意。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是一种内部的心理活动,但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 出来,并伴随某些特殊的动作: 选择性运动感觉器官的朝向反应。 无关运动停止紧张注意的一个特征。 呼吸运动的变化 多余动作的产生 注意和外部表现并不一一对应(作为外部表现的行为受人 的意识的支配)。五、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 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 征。 影响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对象的越相似,组合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 个体的知识经验你看到了多少个圆点?你看到了多少个圆点?T C I A H N EGTEACHING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 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狭义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某一事物上所维持的时间。 广义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某项活动上保持的时间。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 丰富、运动、变化 活动的组织安排多样化 主体的自身的特点精神状态、意志水平 注意的起伏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 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 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是意识很难直 接控制的。 注意起伏是正常的注意现象,它具有防 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 对象和活动。注意的分配的条件: 个体对活动的熟练程度 活动间的关系 活动的性质 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注意的转移 VS. 注意的分散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六、注意的分类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 努力的参与,可以把注意分为: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 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 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人和动物 都存在无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u 刺激物的强度 u 刺激物的新异性 u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u 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2)人本身的状态 u 需要和兴趣 u 情绪和精神状态 u 知识经验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 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它受人的意识的调节和控制,是 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注意。 有意注意的条件 u活动目的要明确、任务要具体 u相关知识和技能 u合理组织活动 u充分利用间接兴趣 u自我提醒和命令 u运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3、有意后注意 从有意注意转化而来,指既具有目的性,又不需 要做太大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后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 对活动的直接兴趣 活动的自动化 七、注意的理论1. 注意的生理机制 定向反射,是指每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便将感受器 朝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感受这一刺激。 注意的中枢机制是神经过程的负诱导。负诱导是指大脑皮 层某一部位的兴奋能引起其周围区域抑制的现象。 优势兴奋中心 注意的生理机制决定了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2. 注意的心理机制 (1)过滤器模型Cherry 1953年 双耳分听实验Broadbent 1958年 过滤器模型理论注意的选择性是信息加工系统在同一时间内对信息加工的资源有限造 成的。 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瓶颈。受到注意 的信息能通过过滤器,而未受到注意的信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