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7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5页 / 共57页
第6页 / 共57页
第7页 / 共57页
第8页 / 共57页
第9页 / 共57页
第1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旅游文化湖北篇原创 :孙武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 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自 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土家族有自已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几 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 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 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 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 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 “土生土长的人“。新中国成立以 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 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 。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土家同胞土家女孩土家族婚礼神农架的奇风异俗 吃热饭:在土家山民家中做客,吃饭是很讲究的。主人给客人盛饭,每次只盛一点点,过一 会,客人碗里的饭还未吃完,主人便夺下客人手里的碗,将碗内的饭倒掉,重新盛点热饭,就 是大热天也是如此,这样做以表示主人的热情之心和家庭富裕。“打丧歌”在神农架是追悼亡人的一种特殊仪式。它又称为“孝歌”、“阴罗鼓”、“跳丧鼓”等 。它主要用于亲友邻里代替死者眷属追思亡者生前的功德,祝亡人升天,为后代祝福的仪 式歌,是一种常见的带有浓厚古老民族文化传统和迷信色彩的丧俗。在神农架山乡,凡遇 亲友办丧事,左邻右舍纷纷来祭,并请歌者击鼓赛歌,整夜打丧鼓“伴灵”、“闹丧”与其说是 对死者的悼念不如说是对亡灵的欢送,亡者的亲人也在这“闹丧”的气氛中,减轻了凄凉和 悲哀。神农架的“丧鼓歌”历史悠久,它是一卷绚丽多彩的历史和神话的画卷,是神农架民 间流传的神曲。独筷待客:有客初至土家山乡,主人必先请吃一碗糯米甜酒或糖水泡糯米花,只给客人一 只筷子,这样的食品统称为“茶”,或作“见面茶”,或作为“夜宵”,或作为睡前“晚茶”,据说一只 筷子表示“半席”,见面茶,压上饥,表示热情接待。喝冷酒:神农架下谷乡是土家族聚居区,若到山民家做客,主人首先端出一杯酒说声“请喝 茶”,这种以酒代茶的习俗叫喝冷酒。客人接过酒一饮而尽主人才会高兴,若不会饮酒应向 主人讲明,浅尝一下,以示对主人的尊重,喝过冷酒,主人这才泡上热茶。 神农架风光神农架风光神农架风光 天门三棒鼓 在天门、沔阳一带,由于地势低平、多水 ,往昔水灾不断,民众身受其苦。为谋求 生路,他们背井离乡,背起“三棒鼓“,浪迹 四方。许多人从湖北到中国西南部、印度 、伊朗、中欧、西欧等地。也有些人经广 东到菲律宾及其它东南亚国家, 他们背起的“三棒鼓“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人 们称他们为“中国的吉卜赛人“。 天门三棒鼓随州节日礼俗 从随州节日可以一窥中国传统 春俗,在立春前一天,官吏迎春于东郊,远近老幼杂处观礼欢呼,以竞观为乐.立春之日,官吏亲击鼓三,然后鞭土牛,称之为“击春鼓”.元旦(农历正月初一),贺新年晨五鼓设香烛,陈果饼,酒食,拜神祉,依序拜尊长, 非至亲不面贺,惟以红帖投其门中,通名候问,三日之后,亲友往来宴会为乐.元夕,吃粉团,演灯. 人日(正月初七),以七种菜为羹,视该日阴晴以占卜疾病祸福.谷日(谷旦),以阴晴占卜年中农作物收成的丰歉.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做豆糜加油膏其上群聚则食.其夕迎紫姑, 以卜测蚕桑和其它事.在上元节前三日,剪纸为灯,缀以五彩或架彩横棚于街道上,垂灯于下或藏悬诗以试猜测,或聚族人为龙灯,或披锦为狮猊.前面由鼓吹引导,十三日, 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檀板度曲,箫鼓相答,火树互角,卜夜为欢“.至十九日止. 社日,仲春时约在春分前后,即立春后第五日,农家具牲醴,祀土神以祈年.花朝日(即花朝节),于仲春二月十五日,即百花生日,以春争正中,百花争望之时, 故随州以此日为女儿穿耳,留发,婚事中(纳采,问名),多以是日为吉.踏青(三月初三),是日三五成群,出郊踏青,欢沐春光.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为扫祭亲友坟墓的时节,多于坟墓上插柳枝或做纸幡挂于墓前,或陈食物供享或焚化纸钱,纸物以表悼念之意.端午节(五月初五),为人采艾蒿,菖蒲悬于门上,以驱毒气;饮雄黄酒, 小儿则涂雄黄于额上,以驱散时疫;又组织龙舟竞渡,投角黍于水中,以吊祭三闾 大夫 屈原.伏日(伏天的总称),这里指伏天中祭祀的一天,随人多制六一散,香薷饮等,以祛暑 气.中元(农历七月七日,亦称七夕乞巧或鬼节),多以冥纸,羹酒祀祖先,僧道做法会超度亡灵,或称盂兰盆会.并以纸做盘,膏以松蜡,注油点燃为灯,置于水中,动以万计, 时称放河灯.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家家户户以月饼,瓜果,宴集赏月,亦彼此互饷互食.重阳节(九月初九),士大夫多于此日采茱萸携酒登高,与同伴相吟咏唱啸. 或做糕互相赠馈,多以篱落黄花造酒.报赛(亦称社日,农历十月初一),秋收后,农家蒸米饭做糍粑,以雄鸡祀土神. 春为祈 谷,此称报赛.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有农家以果饼,糯粥为馔,并以此日为女儿穿耳,问名, 为吉日.祀灶(十二月二十四日),家家户户以糖果祀灶神,并以刍豆为灶神饲马. 求其上 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除夕,农历最后一日(十二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做面食,具白果祀神,换桃符, 写春 联,往来辞岁, 团年酒,吃团年饭,街巷张灯结彩,表示喜庆,通霄达旦,箫鼓鸣奏,爆竹 鞭炮之声不绝.湖北随州风光朝武当 武当山地区有“朝武当”的习俗,含有上山祭拜 山神的意思,其实这是人们享受生活的又一 种方式,就像扫墓总是与踏青郊游连在一起 的,“朝武当”也成为一种爬山的乐趣。每年农 历三月份春光明媚和八月份秋高气爽的时 节,武当山里总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当地旅行社往往会在这些时候开设武当山 一日游的项目,收费在200元左右,包上下山 车票、大门票与午餐 名人与东湖 东湖风景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受到中外 首脑和知名人士的青睐;东湖风景区的发 展受到国家领导人和中外学者名人的关注 ,他们对东湖的整个规划建设提出了独到 的见解和意见。下面是一些历史照片,即 是有力的佐证。 建国之后,毛泽东居住的地方,除中南海 外,在东湖居住的时间最长,图为毛泽东 在东湖梅岭一号居住地留影东湖湖光阁武昌旧俗甘蔗节 “三月二十八,洪山敬菩萨,钱多吃甘蔗,钱少吃麻花。”这是50多年前流行 于武汉的一首民谣。寥寥20字勾勒出武昌旧俗甘蔗节的一个侧面。 北宋大中 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象宗敕封守护泰山的神祗为“东岳天齐仁圣帝”, 民间称之为“东岳 大帝”或“东岳菩萨”。 因此积习相沿,认为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大帝的诞辰。每年这一天,各 行各业的手艺人停业休息,一般寺庙多半要举行“天齐会”。 尤其是武昌洪山 宝通寺,香火更盛,从早到晚,撞钟、 击鼓、敲磬。钟声、鼓声、磐声伴随 着木鱼声、念经声, 不绝于耳。在烟雾缭绕中,一些善男信女们跪在神像前 的薄团上,虔诚地磕头,祈求神明保佑自己和亲人 在“福、禄、寿、喜、形等 方面如何如何。随之而来的是许愿和还愿。愿仪的大小根据各自的经济条件 而定,有上油、桂红、抹金、献匾或布施若干钱财等等。 最后还要抽签。请 和尚核对解释签文,预卜财运、官运、文运、婚姻、子嗣或流年吉凶。 每逢 这种盛大场合,初见世面的沙弥往往手足失措;而善于应酬的知客、方文则 忙而不乱,按照“檀 越(你家称施主)不同招待异”的宗旨办事:“坐、请坐、 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有的并请到禅房,“馔 设伊薄(即伊蒲馔,佛 寺素席)酒泛香”。如果有“佳客”“夕阳西下尚徘徊”时,还有人上前逢迎,“邀 向禅 林听暮钟”。这些描写见于1920年至1922年间蔡寄鸥等人就此写的洪 山竹枝词中。武昌旧俗甘蔗节 在众多的香客中,还混杂了两种人:一种是游山玩景,去观赏宋代的摩岩刻 石、相传是抗金名将岳飞手植,实际上是清代人补种的松树、元朝建造的“七 级 浮屠”洪山宝塔和明初雕刻的形态生动的石狮等等。 还有一种是专为看女 人。存心“猎艳”的。洪山竹枝词中就叙述了“青年子弟太轻狂,步步窥人 在路旁”,“赵家燕瘦玉环肥,引蝶招蜂逐逐飞”的情况。其实,像这类“打围”的 轻薄行为,旧社会在人多处是屡见不鲜的,并不是洪山庙会的特产。清末民 初鸳鸯蝴蝶派作家李涵秋的广陵潮中就有过出色的描写。 在那一天,洪 山上卖甘蔗的小贩特别多。价钱相当贵,钱带少了的人只好买麻花吃。“钱多 吃甘蔗,钱少吃麻花”的民谣就是这样产生的。这种迹象在汉 口、汉阳的寺庙 举办“天齐会”时很少见。清代道光末年(18411850年),叶调元写人们在 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到汉口东岳庙敬香,也只是突出庙前有徽调班 子演出,“名 是敬神终为戏,逢人啧啧赞徽台”,并无 一语提及甘蔗。 为什么甘蔗节仅仅盛行于武昌呢?据说元末农民徐寿辉起义,在蕲水(今浠 水)建都称帝后,派遣邹 普胜智取武昌。约定在城内接应的人,手持甘蔗为 号。邹部官兵进入武昌城,看见人家门前有甘蔗渣的概勿侵犯。从此以后, 武昌民间遂流传在这一天吃甘 蔗可以免灾的说法。还有些老人讲这天吃甘 蔗可以 清火明目,是否有科学依据和实际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武昌旧俗甘蔗节崇阳人的老风习 鄂南崇阳县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由于远离大城市,乡民 们保持了许多民间传统老风习。当青年男女嫁娶成婚时, 打造的家俱样式仍按古老的形式 。如睡觉的木制床为古 式雕木的花床,床四周有雕花杆,床前面雕花板上方,有 三层雕“滴水沿“,床下前方有三层踏板。床入口处仅仅只 留可两人并坐的“口子“,床两头和后面用整块木板钉死。 这种讲究的崇阳花床,实在是一种十分罕见的习俗了。? ? 此外,热情待客的崇阳人给客人泡的茶是花椒盐巴家焙茶 ,吃的菜是大块肉、大块鱼、红苕粉丝、煎豆腐四大菜。 一寸来宽、二三寸长的大块烟熏肉,令城里人食一、两块 就足够了。 崇阳地方人文崇阳地方人文通山山鼓 相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通山山鼓,是农民在野外劳动时,边劳动 边以山鼓伴奏、唱歌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 山鼓的形状如戏曲中所用的小堂鼓,尺寸形制略小,鼓身两边安铁环 ,系有牛皮带或缎带,便于鼓匠挂在胸前。演唱时,鼓匠右手执扦击 鼓,左手托着鼓的底部,配合用手指调节出不同的音色。一名技艺出 色的鼓匠,一般能够打出数十种节奏迥然不同、情绪各异的鼓点子。 山鼓之音响亮清脆,数里之外能闻其声。 通山山鼓主要分挖山鼓和栽田鼓两大类。此外还有一种山 锣鼓。这种山锣鼓除鼓匠身背一面山鼓外,腰间还挂有一面铜 锣,左手执钟打锣,右手拿扦击鼓。 山鼓的曲调与地方语言结合紧密,节奏性很强,加上旋律高亢激昂, 质朴热烈,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一种活跃劳动场面的艺术形式。 1988年湖北省民间音乐舞蹈电视比赛中,通山县改编的节目喜耘禾 山鼓,荣获银杯奖。 通山山鼓通山山鼓吃粽子和赛龙舟 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中国许多地方的风俗。然而这一习俗是 因从纪念屈原而来,使得屈原的家乡故地的湖北,此俗更 甚。?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湖北各地赛龙舟、吃粽子遍及 全省城乡。只要有湖、河、江的地方,人们早早就把龙舟 修整或清理好,一至初五,龙舟便纷纷下水了,一条条“ 黄龙“、“白龙“、“红龙“、“青龙“劈波斩浪,箭一般前驶, 锣声、鼓声、吆喝声、喝彩声响成一片,江河两岸观看赛 龙舟人们黑压压一大片,那场面实在壮观极了。? 传说屈原投汩罗江死后,他的故乡乡亲秭归人做了一个梦 ,梦见屈原身体消瘦了,便用箬叶包米饭做成有角的角黍 (粽子),用龙舟装上投入江中,因水中水族属龙管,以 为是龙王送来的角黍,便不敢食。这就可让屈原食用了。 这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由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