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6页
第2页 / 共126页
第3页 / 共126页
第4页 / 共126页
第5页 / 共126页
第6页 / 共126页
第7页 / 共126页
第8页 / 共126页
第9页 / 共126页
第10页 / 共126页
亲,该文档总共1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 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v精神文化(2010,1):与物质生产活动所 创造的物质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包括精神 生产活动及其造成的社会关系和精神财富。v如:政治、法律、道德、教育、文学、艺 术、哲学、宗教、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2011,1)15.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属于( C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C.精神文化 D.生产生活文化 (2007,1)17思维模式、哲学观念、宗教信仰等属于( C )A物质文化 B生产生活文化C精神文化 D制度文化(2011,1)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 ABCDE )A.艺术 B.政治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009,1)14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 D )A物质文化 B生产生活文化 C制度文化 D精神文化 (2006,10)17哲学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属于(D )A物质文化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D精神文化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v一、整体思维v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特征:(2010,1)v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 思维。v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 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处在一个 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 存的联系。v“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v“上下与天地同流”、“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2004,10)10.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 整体思维模式的是(B )A.“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C.“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D.“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2009,1)15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 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体现出的中 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A ) A整体思维 B类比思维 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二、类比思维v含义: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 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v特征(2010,10)v1、就是“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 性进行类比。(2分)v2、在类比思维中,有一种叫做“观物比德” ,( 2分)v3、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 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 (2分)(2007,1)18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类比思维模式的是 ( A )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上下与天地同流。” D“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2009,10)17.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类比思维模式的是( D )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B.“上下与天地同流”C.“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D.“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壁”(2008,10)18易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是( B )A整体思维 B类比思维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v3、辩证思维:v含义: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 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在先 秦和典籍特别是周易论语老子 孙子中,已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 简明而深刻的论述。(2010,10)16.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 论述的是( A ) A.孙子 B.尚书 C.春秋 D.诗经 (2010,1)17.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模式的是( C ) A.“上下与天地同流”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D.“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2006,10)18老子五十八章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 伏。”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是( C ) A整体思维B类比思维 C辩证思维D抽象思维v(2005,1) 1简述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及 其特征。v答: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是是整体思 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v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 的直观思维。v类比思维就是“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 在属性进行类比。v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 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v(2012,10)30.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 特色的有(ABD )A.整体思维B.类比思维C.抽象思维D.辩证思维E.形象思维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v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v1、 “天人合一”(2007,1): 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立的观 点,“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 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 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 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 二,二而一的。v2、源于西周时代。v提出“天人合一”专有名称的张 载。张载 (1020年-1077年)(2011,1) 39.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 的几种观点。v答(1)“天人合一”起源于西周,这是天人关 系的一种全面的观点。v(2)天人交胜,由唐代刘禹锡提出(2分)v(3)天人之分,由战国荀子在天论中提 出 。(2分)(2009,10)18.“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 C ) A.夏 B.商 C.西周 D.汉代 (2006,1)17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人是( D ) A周代周公 B春秋孔子 C西汉董仲舒 D宋代张载 (2005,1)13“天人合一”的专有名称是由宋代的( A )提出 的。A张载 B朱熹 C陆九渊 D程颢 (2012,10)17.荀子提出“天人之分”观点的文章是 C A.礼论B.正论 C.天论D.乐论 (2008,10)19提出“天人之分”观点的人是( A ) A战国荀子B唐代刘禹锡 C唐代柳宗元D宋代张载 (2005,10)17.提出“天人交胜”观点的人是( B ) A.战国荀子B.唐代刘禹锡 C.唐代柳宗元D.宋代张载(2012,10)19.下列有关“天人合一”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 A.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原始社会 B.“天人合一”的专有名称是由汉代董仲舒提出的 C.荀子礼论提出了“天人之分”的观点 D.“合一”是指对立的双方有密切的联系(2012,1)29下列有关“天人合一”观念的说法,不正确的 有( BC ) A“天人合一”观念起源于西周 B.“天人合一”的专有名称是由汉代董仲舒提出的 C.荀子天论篇中提出了“天人交胜”的观点 D.“合一”是指对立的双方有着密切的联系 E“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v4、“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009,1论述)v答:在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占有主导的地位,给予中国文化 及其发展以长远而广泛的影响。(1分)择其主要而言之,这种影响 在三个方面。v(1)造成了中国文化节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 。(2 )v(2)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 (2)v(3)造成了“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已成物、 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2)v天人合一的哲学家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负面的影响,思维方 式过于强调整体联系点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过分强调社 会的和谐与统一,缺乏进取精神。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阶段。 (3)v(2012,10)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 化中整体系统、辩证发展思维方式的观念 是( B )vA.中庸之道B.天人合一vC.知行合一D.重义轻利(2011.10)l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 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 B )A.知行合一 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 D.文以载道二、 中庸之道的价值观v中庸(2011,1 ):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最高价值原则。由孔子提出,意为两层,一 是“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二是“中和”“经 过两端的调整而达到的和谐。(2010,1)18.提出“中庸”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最高价值原 则的人是( C ) A.周公 B.孟子 C.孔子 D.朱熹(2007,1)19下列有关“中庸之道”的正确说法是( B ) A“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 B“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C“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v二、 中庸之道的价值观(2012,1简述)v答:1、“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v2、这一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来的,他说“中庸之 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已。”, “中是可以长久行 用的典法。”“中庸”中“至德”可知“中庸”的含义是指可 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v3、确实地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经渐趋于和 谐,由此引出了“中和”这一概念。 “中和”是“经过两 端的调整而达到的和谐。“中庸”“中和”含有深沉广 远的价值观念,是中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三、“知行合一”的实践观v知行合一(2006,10):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 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古代哲 学家主张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 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v孔子:“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v荀子:儒效:“知轻行重”“学至于行之而止矣。”v程颐:知先行后。v朱熹:“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v王阳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v王夫之: “行先知后”说(2013,1)29下列思想家中,论述过“知行观”的有 (ABCDE )A孔子 B荀子 C程颐 D朱熹 E王阳明 (2010,10)16.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 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B ) A.荀子 B.程颐 C.王阳明 D.王夫之 (2009,1)16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主张“行 先知后”说的思想家是( B ) A荀子 B王夫之C程颐 D王阳明论中国古代“知行合一”的主要内容和 基本特点:(2010,1)v答: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 道德修养(2分)、道德实践方面的(2分) ,v特点:并不注重建构理论体系, (2分), 而强调身体力行, (2分),以便真切地认 识并实践 “天道”和“人道”。 (2分),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v一、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2012,10)v答:(1)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出现过自然神 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上帝崇拜、祖先 神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v(2)而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 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 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v1、上帝崇拜:v从殷墟卜辞来看,殷商时期已完成了对天 上最高权威神“上帝”的创造。v西周以后 ,是称上帝为:皇天,上天,旻 天,苍天。v2、鬼魂崇拜(2008,1)v是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迷信, 其主要内容是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迷信 灵魂有超人的能力,把人的生活和社会关 系附加给幻想的鬼魂世界。判官君貌狰狞,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 v迷信中的阴曹地府是个极其庞大的 鬼国。鬼国主宰阎王爷住在鬼国京 城的森罗殿里,阎王的主要帮手就 是判官。判官名目很多。主要的是 掌生死簿的判官、掌善簿判官和掌 恶簿判官。民间有把钟馗看成判官 的,钟判官则是一位正气凛然、铲 除奸恶的判官。v 判官的典型形象为:戴一顶软 翅纱帽,穿一红圆领半长衫,柬一 条犀角大带,踏一双歪头皂靴,长 一脸落腮胡须,瞪着一双圆眼,左 手拿着善恶簿,右手拿着生死笔。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