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上热下寒证 黄连汤证 (原文173/P126)证:胸中有热-阳热之气郁于胸中-上热胃中有邪气-阴寒之气滞于胃中-下寒腹中痛-寒气下滞欲呕吐-热气上郁治:黄连汤-清上温下伤寒 五、太阳蓄水证 五苓散证 (原文71/P128)太阳病 发汗后,大汗出,转归:(一) 因:胃中干-胃中津液不足证:烦躁,不得眠-胃不和,卧不安渴欲饮水-口干思饮处理:少少与饮之(二) 脉:浮证:微热-表邪未解消渴-津液不能上承小便不利 外邪循经入里影响膀胱气化处理:五苓散-解表利水蓄水重证(水逆证)的证治 (原文74/P128)太阳中风 病程:六七日不解证: 表证-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里证 小便不利(补)-膀胱气化失职心烦-水饮上逆扰心渴欲饮水-水饮内停,津不上承水入即吐 水饮上干胃腑胃失和降,水入不纳 治:五苓散-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茯苓甘草汤证(胃虚水停证) (原文73/P131)伤寒汗出 水停下焦:口渴-水津不得输布上承小便不利治以五苓散,通阳利水 水停中焦:口不渴-胃阳受损,水停中焦心下悸(补)治以茯苓甘草汤,温胃散水五苓散证病机:外邪循经入腑,膀胱气化不行,水停下焦证候:口渴、发热、脉浮、小便不利治法:用桂枝化气行水,二苓、泽、术导水下行茯苓甘草汤证病机:胃阳不足,水停中焦证候:口不渴、心下悸、厥逆、小便利治法:重用生姜温胃散水,桂、茯,化气蠲饮。苓桂三方比较均温阳制水,一味之差,功效有别苓桂术甘汤-白术配苓桂重在温脾阳利水, 治在脾苓桂甘枣汤-重用茯苓、桂枝,通阳化气行水配大枣培土制水,治在下焦欲动之水邪苓桂甘姜汤-重用生姜,温胃散水,治在胃辨水停中焦与水停下焦(原文127/P131)太阳病 病因:饮水多-使吸收运化水分的机能影响(一)小便利-膀胱气化无碍心下悸-水气凌心证(二)小便少-膀胱气化失职苦里急-小腹里急,胀满难受 水停中焦水停下焦六、太阳蓄血证(一)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蓄血轻证 )原文106/P133太阳病 病 因:表邪化热入里,与瘀血互结于小腹证 其人如狂-瘀热扰心少腹急结-瘀热结于下焦(补)小便自利 瘀热结于下焦膀胱气化未受影响转归及治疗(1) 血自下,下者愈(2) 外不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表证已罢,乃可攻之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导下瘀热配伍麻黄-解表芍药-调和营卫 桂枝 配 甘草-温通心阳桃仁-活血化瘀重用-平冲降逆(一)抵当汤证(蓄血重证 ) 原文124/P135太阳病病程:六七日证情:表证仍在-应见脉浮、恶寒、发热等脉证其人发狂-瘀热内盛,上扰神明少腹硬满-瘀热互结,气血阻滞小便自利-病在血分,不在气分脉象:微而沉-表邪入里,气血阻滞排除诊断:反不结胸-表邪内陷,非与痰水互结成因:太阳随经,瘀热在里-外邪不解循经入里化热,与瘀血相结治疗:抵当汤主之-破血逐瘀补述蓄血重证的脉证及其辨证要点 (原文125/P136)太阳病病程:六七日证情:表证仍在-应见脉浮恶寒发热等脉证其人发狂-瘀热内盛,上扰神明(神志错乱)少腹硬满-瘀热互结,气血阻滞小便自利-病在血分,不在气分脉象:微而沉-表邪入里,气血阻滞(轻度沉脉)排除诊断:反不结胸-表邪内陷,非与痰水互结,成因:太阳随经,瘀热在里 外邪不解,循经入里化热,与瘀血相结 治疗:抵当汤主之-破血逐瘀鉴别要点:蓄血证:脉微而沉,与少腹硬满并见,部位在下结胸证:脉沉紧,与心下、胸膈之硬满疼痛并见, 部位在上 补述蓄血重证的脉证及其辨证要点(原文125/P136) 太阳病脉证(湿热发黄)身黄-湿热发黄为瘀热在里之征脉沉结-在里之气血,壅滞不畅少腹硬-水停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瘀热结于气分,邪无出路治疗:(补)茵陈五苓散-清热利湿(一 )续前:太阳病(二)脉证(蓄血发黄)身黄-瘀血发黄为瘀热在里之证脉沉结-在里之气血壅滞少腹满-瘀热内结小便自利-病邪不在气分其人如狂-瘀热上扰,神志不清治 疗: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逐瘀行血蓄血重证但病势较缓的治法 (原文126/P137)伤寒蓄水证有热-表实无汗的发热证少腹满-表邪内陷,水热互结小便不利-膀胱气化不利蓄血证少腹满-表邪内陷,热与血结小便反利-病在血分,不在气分为有血,当下之-攻下瘀血治疗:不可余药-不可将药渣留下宜抵当丸-用抵当丸,峻药缓攻治宜五苓散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