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6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5页 / 共46页
第6页 / 共46页
第7页 / 共46页
第8页 / 共46页
第9页 / 共46页
第1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章 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内容 第一节 质量互变规律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一节 质量互变规律主要内容:一、质、量、度二、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一、质、量、度1、质 u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使该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 别于它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 u学习事物的质应注意把握以下三点:l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l事物的质是通过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的。 属性是一事物在与它事物的相互联系中表现 出来的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的外在表现。 l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属性都具有多样性。 u正确认识事物的质的重要意义l第一,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起点。 l第二,认识事物的质是区分事物的量的前提。 2、量u事物的量是指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 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 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u理解量的规定性应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其一,量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其二,量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同客观事物 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其三,量具有多样性。 u认识事物量的重要意义在于:在认识事物质的基 础上认识事物的量,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 化。 3、度u所谓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活动范围、限度或 幅度,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 u认识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把握事物的度能够深刻认识事物的质。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于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一 切实际工作中必须掌握“适度”原则,并要注意 把握事物“最佳的度”。 再次,马克思主义关于度的原理,还要求人们在 分析研究事物时,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统一 起来。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量变和质变 (1)量变u所谓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数 量的增减和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排列次序的变化 。l量变的特点是渐进性和不显著性。u量变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纯粹数量的增减;二是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关系即排列组合 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 案例: 恩格斯曾引用拿破仑对法国骑兵和马木留克骑兵 的战斗描写,说明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的情况。恩格斯说:“他(指拿破仑)写道:两个马 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 与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 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 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H H 甲醚 HCOCH H H H H 乙醇 HCCOHH H(2)质变n所谓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由 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的特点是急剧性和显著性。 n质变的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爆发式飞跃是指新旧事物发生激烈的对抗,采取 外部冲突的形式而实现的质变。 非爆发式飞跃,是指通过新质要素逐渐积累和旧 质要素逐渐消亡的形式而实现的质变。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u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u第二,质变体现和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 道路。 u第三,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渗透着质变是指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在其总体性质发 生质变之前发生的某些次要性质和局部性质的变化。 质变中渗透着量变是指质变中有量的扩张。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是指事物进入质变过程以后,新 质因素在量上迅速增长,直至占领全盘,完成质变。 u第四,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体现和 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的基 础上,事物会开始新的量变。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局部性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即事物在全体的 性质未变的情况 下发生的局部性 质的变化。 即事物的根本性质 未变,而比较次要 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使事物的发展呈 现出阶段性。 u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由量 变开始,然后转化为质变,又由质变转化 为新的量变,如此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形而上学在量变和质变关系方面的错误观 点:l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19世纪法国科学家居维叶提出的生物“激变论”就属于这种观点。l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的形而上学观 点。庸俗进化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斯宾塞提出的。 3、质变和量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第一,该原理是人们反对形而上学关于量变和质变 关系的错误观点的思想武器 。第二,该原理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要将 树立远大的目标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要 将勇于改革和创新的精神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结合起来。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主要内容: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1、矛盾 矛盾是指客观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既对立 又统一。 唯物辩证法所言的矛盾即辩证的矛盾与逻辑矛盾 有着本质的区别:辩证的矛盾具有客观性;逻辑 矛盾是思维中应该排除的主观矛盾。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同一性l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 存、相互贯通的关系或性质。它体现着对立面之 间相互吸引的趋势。l矛盾的同一性包括两种情形: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 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 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 u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 互限制、相互否定的关系或性质。它体现着矛盾 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 u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矛盾的斗争性具有不可调和性,即有 矛盾就会有斗争,矛盾的斗争不能被取消。第二,矛盾的斗争性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 式。 第三,矛盾的斗争性有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 。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u第一,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 争性是绝对的。 u第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 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 脱离同一性的纯粹的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主要是指同一性的有条件性 、暂时性。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 。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并不是指矛盾的斗争无 需任何条件,而是指矛盾的斗争既存在于一定的 具体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又能够打破 这些条件的限制,并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新 条件,使矛盾的斗争贯彻下去,即矛盾的斗争性 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存在的。 案例:侯至自田,晏子待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 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 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 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 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 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声 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 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 ,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 ,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今据不然。君所谓可, 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l该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看到同一, 在同一中看到对立,反对割裂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 形而上学观点。马克思:“它(指形而上学)的全部粗俗性表现在:在 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有统一的地 方就看不见差别。” l该原理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该 原理要求我们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正确理解“和谐”的本 质,正视各种社会矛盾或斗争,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各种因素协调发展。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发展是事物内部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 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 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 对比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了条件。 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决定了事物质变过程 的完成。 2、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的统一(1)内因和外因的涵义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内部各个组成因素 之间的矛盾。 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即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 。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该原理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 更生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亦称矛盾的共性,它具有两方面的 涵义:其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即矛盾无处不在;其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 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矛盾无时不 有。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第一,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彻底辩证法 的前提。第二,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 方法。 2、矛盾的特殊性u矛盾的特殊性亦称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 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 都有其特点。u矛盾的特殊性有如下三种情形:p第一,矛盾性质的特殊性。l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l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有 其特点 。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 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是指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 始终并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p 第二,矛盾及矛盾双方地位的特殊性。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 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 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矛盾双方中居于被支配地位 ,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p 第三,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双方所代替; 矛盾双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后,最终达到对立面的融 合,即矛盾双方融合为一个新的事物; 矛盾双方长期并存。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u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第一,矛盾的特殊性形成事物的特殊本质,认识 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第二,正确分析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前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l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特殊性是相对的。 l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一 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 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 l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 转化。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 法论意义l该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l该原理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 作方法。 l该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 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主要内容:一、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二、辩证的否定三、发展是阶段性和过程性、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一、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1、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因素, 即肯定该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 因素。 否定因素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2、肯定因素和否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