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9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5页 / 共39页
第6页 / 共39页
第7页 / 共39页
第8页 / 共39页
第9页 / 共39页
第1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史后现代主义荒诞派戏剧概述 贝克特和等待戈多一概述o1.定义:o荒诞派戏剧(theatre of the absurd)是 欧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有影响的戏剧流 派,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从法国兴 起,随后逐渐在欧美各国流行,50年代末到 60年代中期是它的全盛阶段。荒诞派主要代 表作家包括塞缪尔贝克特、欧仁尤涅斯库 、阿尔蒂尔阿达莫夫、让热奈、哈罗德品 特、爱德华阿尔比等。2.历史o1950年5月,尤涅斯库的第一部荒诞剧秃头歌女 在巴黎的一个小剧场上演,观众们感到被这部莫 名其妙、语无伦次,既没有歌女、更没有秃头歌女 的戏剧愚弄,纷纷退场。o1953年1月,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上演出人意料 地轰动了法国剧坛,连演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戏剧 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荒诞派戏剧从此在法国崛 起,其影响迅速扩展到欧美各国。 2.历史o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写出第一部研究该派主 要代表人物的专著荒诞派戏剧,从此这一流派有了通行的 名称。1969年,贝克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次年,尤涅斯库 也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标志着荒诞派戏剧获得了西方文艺 界的主流地位。3.何谓“荒诞” o“荒诞”原是音乐中的概念,意指不和谐音,后引申为不可理喻, 不合逻辑,不可调和,不合道理与规范等。o当人们想要描述二战之后、存在主义影响下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 感觉上最显著的变化,或者形容一种普遍的社会精神病症时,“ 荒诞”可能是最适当的词语之一。o加缪西绪福斯神话:o“一个能够用理性解释的世界,不管有什么毛病,仍然是人们熟 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想和光明的宇宙里,人感 到自己是陌生人。他的境遇就像一种无可挽回的终身流放,因为 他忘却了关于失去了的家乡的全部记忆,也没有乐园即将来临的 那种希望。这样一种人与生活的分离,演员和环境的分离,真实 地构成了荒诞的感觉”。o然而荒诞派戏剧之所以得名,并非仅仅由于 它对“荒诞”主题的专注。 而在于艺术手法的 创新,在于“摒弃了一切曲笔,而以荒诞的 形式直喻荒诞的内容,使形式与内容浑然一 体,形式成为内容的自然延伸,相得益彰地 增强了直观效果和艺术张力”。二荒诞派作家主要作家o1.欧仁尤涅斯库o欧仁尤涅斯库(19091994 )罗马尼亚裔法国剧作家。第 一部具有明显荒诞倾向的戏剧 秃头歌女(1948)奠定了 他“荒诞派戏剧之父”的地位。 其主要剧作有上课、雅 克或屈从(、未来在鸡蛋 里、椅子、新房客 、阿麦迪或脱身术、不 为钱的杀人犯、犀牛、 国王正在死去等。此外他 还涉及小说领域,不少作品也 被搬上舞台。尤涅斯库秃头歌女o尤涅斯库的开山之作秃头歌女此剧描写 了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与他们的朋 友另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之间 的无聊的对话。 尤涅斯库秃头歌女o尤涅斯库称,他在自学英语时发现,教材的那些机械性会话中 充满了许多“令人吃惊的普通道理”,如“一周有七天”,“人们走 路用脚,但是人们取暖用电或煤”等等。他认为这些事实就是荒 诞的,荒诞的事实中又含有某些生活的哲理,遂决定用那些不 连贯的语言材料写一个“叫朋友们开心”的剧本,剧本定名为 简易英语。o排练时一个演员把“金发女教师”的台词念成了“秃头歌女”,尤 涅斯库当场拍案叫绝,马上把剧本名称改成与剧本内容毫不相 干的“秃头歌女”。事实上,正是这种题不对文的形式更好地表 达了作者对生活荒诞性的领悟和对戏剧传统的反叛。大概是惟 恐人们不理解剧名的用意,尤涅斯库又为该剧定了一个“一出反 戏剧剧本”的副标题。2.阿达莫夫o原籍亚美尼亚的阿尔蒂尔阿达莫夫( 19081970)于1924年来到巴黎开 始超现实主义诗歌创作。1938年发表 的自传体小说自白(第一部)被 艾斯林认为是对“形而上学的痛苦的卓 越描述,这种痛苦构成了存在主义和 荒诞派戏剧的基础”。其主要的荒诞派 剧作有侵犯(1949)、大小计 谋(1950)、滑稽模仿( 1952)、泰拉纳教授(1953) 及弹子球游戏机(1955)等。 1955年后他逐渐接受共产主义信仰, 从此着力创作战斗的戏剧,并最终与 荒诞派戏剧分道扬镳。阿达莫夫代表作o四幕剧侵犯:剧情围绕主人公不遗余力 破译朋友遗稿的故事展开。皮埃尔是若望的 妹夫及好朋友,受若望临终之托帮他整理遗 稿。然而遗稿是模糊不清、意义残缺、难以 辨认的,这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开始侵 蚀皮埃尔和他周围人的生活,让人际关系的 脆弱和残酷展露无遗。o泰拉纳教授:艾斯林认为,“这是一个试 图坚持自己的身份但是又无法拿出自己身份 的确凿证据的人的噩梦。”3.热奈o让热奈(19101986)是法国 诗人、剧作家。从小被母亲抛弃 ,长期过着流浪生活,常与妓女 、小偷、杀人犯为伍,数次入狱 ,被称为“恶魔诗人”。1948年, 他因第10次犯盗窃罪被判处流放 ,纪德、萨特等著名作家为他发 起一场签名运动,使他得到总统 的特赦。出狱后,他的文学创作 转向戏剧。主要戏剧作品有女 仆(1947)、严密监视( 1949)、阳台(1956)、 黑人(1958)、屏风( 1961)等。热奈代表作o严密监视的三个主人公是身陷囹圄的同性恋者 ,互相监视对方与第三者之间的交往;女仆中 两个女仆每逢女主人外出,就轮流扮演主仆游戏, 借以发泄对主人的强烈仇恨,最后饰主人的女仆假 戏真做,终于饮鸩自尽,代主服毒;阳台中的 刽子手和被告均为法官的镜子,人人都在自己的幻 象中过着高官厚禄、一帆风顺的生活;黑人演 的是戏中戏,一群黑人演员表演殖民制度下的王宫 生活,他们得以生存要归功于白人对于他们的观念 。日奈自称他这些剧作的主人公都是“被摈弃在生 活之外”的人。让热奈的女仆4.哈罗德品特o哈罗德品特(1930)是英国荒诞派 戏剧的代表性作家。生于伦敦一个贫苦 的葡萄牙犹太移民家庭,自幼常见各种 暴力行为,因此,安全感的缺乏成为他 剧中人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其主要的 戏剧作品有房间(1957)、生日 晚会(1958)、升降机(1960 )、看管人(1960)、侏儒( 1961)、茶会(1964)、归家 (1965)、地下室(1966)、 虚无乡(1975)等。2005年10月 ,品特因其剧作“揭示了掩盖于日常空谈 下的危机,以及努力进入浓郁的封闭状 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品特代表作o1957年,品特写出了第一个剧本房间。正是 在这部剧作中,品特植入了日常生活背后的恐惧以 及荒谬。近50年后,即2005年,瑞典皇家文学院 授予哈罗德品特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的 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 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 o看管人是一个三人三幕剧,被认为获得了“普 遍性和悲剧性的品质,而没有使用品特在其早期剧 作中用来创造诗意恐怖氛围的神秘和暴力的任何伎 俩。”这也是一出关于“房间”的戏剧。 5.爱德华 阿尔比o爱德华阿尔比(1928)是美国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性作家。他本是 弃婴,被华盛顿一个戏院阔老板抚 养长大。据说他对惧内的养父、专 横的养母都不亲热,在家只跟姥姥 要好,其代表作美国梦(1961 )中留下若干痕迹。他的主要作品 还有动物园的故事(1958)、 贝西史密斯之死(1960)、 谁害怕维吉尼亚吴尔芙( 1962)、小艾丽斯(1965) 、海景(1975)等。阿尔比代表作o阿尔比在美国梦的前言里写道:“这出戏是对美 国的审视,借以抨击我们的社会用人为价值取代真 正价值,谴责自我满足、残酷无情、阳刚丧失和空 虚;揭穿关于在我们这个日益堕落的国家里一切都 美好的谎言。” o阿尔比的另一部三幕剧谁害怕维吉尼亚吴尔芙 在剧名上采用文字游戏的方法,其实剧情与英国意 识流小说家吴尔芙(Woolf)毫无关系,只是作者以 Woolf谐Wolf(狼),而当时美国正流行着一首儿 童歌曲谁怕大黑狼,所以,阿尔比曾解释说:“ 剧本标题的意义是谁怕没有幻想的真实呢?” 三荒诞派艺术特点o荒诞派戏剧在文学剧本内部“对此前荒诞主题作品 的超越”表现为反情节、反人物、反语言三个方面 。o1.反情节:o在认为世界不可理喻、人生本无目的的荒诞派戏剧 家那里,题旨明确的结构安排无疑是人为的任意剪 裁,充满了虚假的成分,赋予无意义的事物以意义 的努力无疑是徒劳的,只会离真实越来越远。因此 荒诞剧打破了情节中心论,抛弃所谓的客观生活逻 辑,采用了无矛盾冲突、无跌宕起伏、甚至无头无 尾的反理性的戏剧结构。 三荒诞派艺术特点o2.反人物:荒诞派戏剧家认为,既然世界是荒诞的 ,人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和追求 的目标,人就失落了自我和尊严,人的性格魅力便 无从谈起。所以,他们笔下的人物往往是没有个性 特征、脱离了具体社会历史环境的抽象的人。o这些人物通常没有国籍、身份模糊、职业不明、过 去暧昧,有些或者几个人共用一个名字,或者用符 号或关系称谓代替名字,这种身份上的模糊和抽象 使人物形象极富象征意味,他们往往成了整个人类 的象征,他们的处境代表了人类的生存境遇,他们 的尴尬和失落成了人类异化的最好表征。三荒诞派艺术特点o3. 反语言:o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尼采则认为,“经常出现在眼 前的内心境况是没有文字可表达的,但恰恰是这种 境况织出我们的性格和命运之网”。在他看来语言并 不能实现人与人的真正沟通。o分析哲学的创始人维特根斯坦用语言游戏说阐述语 言的本质:语言就象游戏一样是一种没有共同本质 的复杂的现实活动,语言的用法、词的功能和语境 等都是无穷多的,游戏和语言的规则在一定意义上 都是随意的。因此,传统对语言是明确而理性的认 识遭到了挑战。3. 反语言:o日常生活中,政治家、商业广告、新闻广播对语言的滥 用也越来越使人怀疑语言的功能,语言不再是传达思想 的工具,反而成为掩盖事实、歪曲事实的工具。对语言 与人类存在关系的理解在荒诞剧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 难以沟通,现代社会的语言变成了一种陈词滥调、空洞 的口号,其归根到底是荒诞而无意义的。因此,人物使 用的语言也往往是非逻辑的、反逻辑的、无意义的、机 械重复的、单调乏味的、支离破碎的。o但这种“反语言”又被赋予了新的期待,尤涅斯库就相信 ,“只有最平淡无常的日常工作、最乏味的言语被应用 到超过限度时,才会从其中涌现出异常事物来。” 三荒诞派艺术特点o荒诞派戏剧往往还会充分开发各种“直喻”的舞台手段, 采用超现实、梦幻、精神分析等艺术手段为荒诞“提供见 证”。o德国荒诞派作家彼得魏斯曾在名作马拉/萨德( 1964)里,写到那个时代人们要求对自我境遇重新思考 的迫切声音:“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 自己把自己里外翻个遍/用新的眼光重新看世界”。o荒诞派戏剧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挑战并颠覆了人们对传 统戏剧的接受习惯,用这种不适感、不快感刺激着人们 去对这个世界和存在的本质进行严肃的思考。 四贝克特和等待戈多o塞缪尔贝克特(1906 1989)出生于爱尔兰都柏 林一个新教中产阶级家庭 。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 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 者(1969年)。他兼用法语 和英语写作,他之所以成 名主要在于剧本,特别是 等待戈多(1952年)。 贝克特戏剧o贝克特的戏剧创作始于1947年的埃琉瑟里尔,该剧没有 发表。等待戈多于1948年完成,1952年发表,1953年 1月5日在巴比伦剧场首演,由著名的先锋派导演罗歇布兰执 导,引起轰动,从此贝克特一举成名。此后创作的剧本(包括 广播剧、电影、电视剧本)有剧终(1956)、哑剧一 (1956)、克拉普最后的磁带(1958)、哑剧二 (1959)、炭灰(1959)、啊,美好的日子( 1961)、歌词和乐曲(1962)、卡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