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金属教材分析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应用极为普遍的一类重要物质,也属于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因此学习和了解金属对学生们来说是十分必要和有用的。学生们已对空气、氧气、水、常见的酸、碱、盐等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来比较全面地认识有关金属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符合教育的认知规律。教材编写方面既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更注意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把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冶炼的反应原理等科学知识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金属腐蚀的原理,知道金属防护的措施与其腐蚀原理之间的关系,并把“不同的金属相互熔合能制备性能不同的合金”作为金属材料生产的重要技术原理教给学生,从不同侧面让学生认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凸显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 。课时安排:第一节 2 课时第二节 2 课时第三节 2 课时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个人对教材的粗浅认识和看法,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第一节 (一) 常见的金属材料一、本课题分析本课题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金属的物质性质,先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常用或常见的金属制品,根据它们的不同用途,分析这是由金属的什么性质决定的。这样做不但能归纳出金属的物理性质,最后还能归纳出“性质决定用途” 。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配合实物照片介绍了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能传热、导电,有延展性等重要物理性质,同时采用列表的方式,给出了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数据,为如何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提供了重要依据。教材把重点放在“讨论”及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的了解上,再通过完成练习,体会选择金属材料时,主要取决于性质,还要综合考虑其它多方面的因素,如经济、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合金。教材用厨师在炒菜时常会在菜里加入各种调料以改善菜的色、香、味的事实作比喻,说明在纯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与纯金属性质不同的合金,如生铁和钢等,这些合金具有某些比纯金属更好的性能。教材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合金与纯金属性质的不同,了解为什么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用途的原因。教材以列表的方式简略地介绍了一些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教材还介绍了 21 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和钛合金,连同在“化学技术社会”中介绍的高新科技的内容形状记忆合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21 世纪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由于本课题难度不大,所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便成了本节课的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难点进行突破。1、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2、 给学生更多的实验探究机会3、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如(银的导电性最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铝或铜制成?)4、 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了解了金属物理性质后,投影“金属之最” ,在学习合金之后,投影新型的合金材料)教学建议如下:1.课前可以由学生收集一些常见的金属材料,由实物或事实入手,使学生认识金属材料与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进而引入到对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教学。2.重点组织好教材中的“讨论”,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对有些讨论题应说出不止一个理由。也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讨论题。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形成以下认识: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3.认真做好【实验 8-1】和【实验 8-2】,这是使学生认识物质组成的改变会使其性能发生改变的重要依据,也是为什么目前纯金属只有 90 余种,但由这些纯金属按一定组成和质量比制得的合金已达几千种的原因。4.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表,以及钛和钛合金等属于常识性介绍内容,学生只需留有大致印象即可。教师应使学生了解如何查阅这些资料的途径,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5.资料“金属之最” 以及“ 形状记忆合金 ”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办一期化学小报或墙报等。钢的淬火和回火实验同样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且简单易做,应鼓励学生做。第一节 (第二课时) 炼铁的原理本节课重点是炼铁的原理,难点是有关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我认为在探究炼铁原理之前,应首先让学生了解 CO 的化学性质。可以引导学生从煤气中毒、城市管道煤气的广泛使用,了解 CO 毒性、可燃性,而用 CO 炼铁则是利用它的还原性。接下来启发学生综合考虑 CO 化学性质,让学生自己设计炼铁的实验装置,以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与课本装置进行对照,发现自己设计不足,加深对炼铁原理装置的理解。而实验步骤及生成物的验证及反应方程式的准确书写也必须理解掌握。至于还原反应的概念,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反应物与生成物的不同,在回顾氧化反应概念基础上,也就不难理解了。工业炼铁的原理,可以播放录像,使学生了解工业炼铁的原料、设备等知识。而本节课的难点是有关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可通过精讲多练,布置课后作业来巩固。本课题涉及面很广,包括地球上及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铁的冶炼、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本课题由常见金属矿物的照片以及资料“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表引入,简单介绍了地球上及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人类对地球上金属矿物资源的利用主要是用来冶炼金属,而其中冶炼量最大的是铁。因此,教材很自然地转入到对铁的冶炼的讨论。第一部分“铁的冶炼”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教材除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冶炼铁的历史外,主要是通过实验,说明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化学反应原理,并结合炼铁的实际情况,以例题的方式介绍了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这样,把化学原理、计算和生产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习活动成为有机的整体,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学建议如下:1.关于地球上及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的教学,可以结合地理课的有关内容,利用矿物标本或实物照片、图表等进行教学。应鼓励学生主动查找有关资料,并在课内外进行交流。我国冶炼铁的历史及解放前后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等内容的教学,也可以采用相似的教学方法。2.做好【实验 8-3】,并将它与炼铁生产的主要化学反应原理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化学原理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3.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是一类在实际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应使学生了解它的价值,主动参与学习。讨论这一类计算题的解法时,关键是归纳出解题思路:即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都是纯物质的计算,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可以视情况进行课堂练习,当堂讨论和评析一些错误的解法以及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第二节 (一) 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再来研究金属的化学性质,重要介绍的是金属与氧气、酸溶液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在前面学习中已做过镁条、铁丝、铜片在空气中或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不同。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 讨论的探究模式,研究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顺序,并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部分意义。再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二、本课题分析在课题 1 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教学建议如下:1.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可以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2.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该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3.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习来感受的。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联系实际的习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节(二) 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节课时是在学生了解金属化学性质-可以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的基础上,重要介绍金属和盐溶液的置换反应,重点应放在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与金属活动性顺序关系的探究上,采用实验- 讨论的探究模式,研究金属与盐溶液反应,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固体和溶液反应的现象的描述方法,归纳金属和盐溶液反应的最基本的条件,学会通过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前后溶液质量的变化方法。再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会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如:湿法冶金)二、教学设计与教材处理-见学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可以通过对一些实例和习题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作为有关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等的判断依据。这部分的教学也可以结合本课题的复习和小结进行。第三节 钢铁的锈蚀与防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知道了钢铁在潮湿空气是容易生锈,镀铜的眼镜会变绿也了解了防止钢铁生锈的简单方法,但还不能全面地了解导致钢铁锈蚀的各种因素和防止钢铁锈蚀的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就是从已有的有关钢铁生锈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对钢铁锈蚀的原因大胆提出猜想,然后设计方案验证猜想,通过分析交流、讨论,得出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只要解决了这个重点难点,就会很容易提出减缓钢铁锈蚀的措施。关于废旧金属的回收与利用,重点先让学生了解废旧金属对环境污染,以一节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各种矿产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唤醒学生对资源保护意识。二、本课题分析1.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以及金属资源的保护等,既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又有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等情感领域的内容。2.“金属资源的保护”,重点是有关铁的锈蚀以及防护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该活动与探究内容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并实施、讨论、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应用等多个步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大的价值。关于金属资源的保护,教材中首先以图示的方法给出了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形象地说明了金属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以及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教材中简要地介绍了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合理开采矿物等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3.精心策划和组织好有关金属的腐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