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5页
第2页 / 共155页
第3页 / 共155页
第4页 / 共155页
第5页 / 共155页
第6页 / 共155页
第7页 / 共155页
第8页 / 共155页
第9页 / 共155页
第10页 / 共15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八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本章主要内容:q 社会分层q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q 社会流动生活中的分层:物以类聚,人以层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惟上智与下愚不移。q 社会成员不仅依据一定的社会关系形成各种社会群体和社会 组织,而且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从而形成了社会的分层 结构。个人在社会结构中位置的变动形成了社会流动。q 完整把握社会的宏观结构及其运行状态,不仅要考察社会群 体、社会组织等社会单位以及它们之间关系构成的横向结构之 外,还必须深入研究由阶级、阶层等不同社会层次及其关系构 成的纵向结构。q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是社会学研究社会关系结构和社会生活 秩序的两个特定角度,是对生活运行进行宏观分析的两个基本 的、重要的范畴。q 社会分层是从静态上描述和分析社会层次结构的分化与整合 的基本特征和质变过程;q 社会流动是从从动态上描述和分析社会层次结构的分化与整 合的基本特征和量变过程。第一节:社会分层本节主要内容:q 社会分层概述q 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q 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q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q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一、社会分层及其历史演变:1、社会分层概念:P206(1)分层一词来源于地质学,本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借用来说明和分析社会的纵向结构。就其字义来看,社会分层的基本涵义专指社会阶层化现象。(2)社会分层 : 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 同,在社会地位上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2、社会为什么会呈现出阶层化?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构成一切不平等现象的最终根源和决定性因素,其他社 会矛盾、冲突、对立都是在它基础上派生的。(1)社会分工是社会分层的最初历史动因。q 原始社会的自然分工不能也没有形成个体社会成员的固定职能,因而不 可能形成稳定的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q 原始社会末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人类社会的分裂在所难免。商业和手工业分离 商人阶层;公共职能和生产劳动分离 官吏阶层;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 文化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社会最基本的分层过程就在社会分化的基础上形成了。(2)生产资料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的最深刻的社会根源。q 社会分工所带来的社会分化只是一种水平分化,只反映人们在劳动形态、 性质上的不同,因此,水平分化并不一定带来社会不平等,即社会地位上的 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q 只有社会分化和一定社会制度相结合,才能把社会分工造成的社会水平分 化转化为社会的垂直分化,并在社会的垂直分化中造成社会阶层。这种制度 就是私有制。q 私有制使得社会分工不同的人群获得了不同的占有社会资源的能力,从而 使他们所占据的社会地位获得了不同的社会评价。q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结合最终演变成一种社会分层,即一种社会结构性的 不平等。3、社会分层的历史演变:社会分层并非古已有之,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1)早期人类社会原始社会:q 生产力低下,没有社会分层现象,人们之间没有地位的高低、贵贱、贫富 差异。q 即使氏族首领也只是建立在自然分工基础上的,没有任何特权。(2)阶级社会。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出现、宗教产生、艺术专业化、脑体 分工,社会分层出现;剥削、压迫的出现和暴力的支持,使社会分层日益加剧和持久化,成为一种 普遍的、制度化的社会现象。q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特点是等级制。等级制是一种公开的法律不平等,每个人由于身份不同而在社会生活中享有 完全不同的社会地位。中国古代,自天子以下分成:公、侯、伯、子、男、卿、大夫、士、庶民九 个等级。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q 资本主义消除了法律不平等,保持的是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事实不平等。“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宪法第一条(3)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按劳分配为防止两极分化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获得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不可能相同,社会分层 现象仍然是一种客观现象、客观事实。二、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影响、造成社会分层的因素、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资源、社 会地位、社会分化、社会不平等都是重要因素。 社会分工 社会分化 资源占有不同 社会差别 社会地位不同 社会分层 社 会 不 平 等(一)社会地位:P206 1、自然差别和社会差别:社会资源的不同配置,导致人们在社会地位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社会成员的差别主要有两大类型:(1)自然差别: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 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如:性别、肤色、血型、容貌、年龄等。 40、50问题(2)社会差别: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 差异。如:职业类别、收入多寡、职位高低、教育程度等。(3)社会学的研究取向?A、社会学重视社会差别的研究。社会差别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B、社会学也关注自然差别。因为:q 有些自然差别同社会差别有较强的联系,影响人们的基本态度和社会表现 。肤色对于美国黑人就不仅仅是自然差别。女性在旧中国就不仅仅是自然差别。“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q 自然差别和社会差别的界限不明显,有些自然差别同时也是社会差别。传统中国,年龄、辈分以自然差别为基础并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意义。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年长 = 经验丰富 = 能力 = 道德高尚2、社会地位:(1)社会地位: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2)社会地位的意义:q 表明了个人在社会关系网中的区位和层次。q 是对人们的声望、荣誉的肯定和否定的估计。q 是人们相互识别、相互对待的重要标志。q 是人们互动影响力的主要源泉和基础。(3)社会地位的构成:q 社会地位主要由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职业地位、文化地位等构成。q 在确定和比较人们正式社会地位的差异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社会经 济地位(SES)。此虽突出了经济地位,但同时涵盖了个人的教育程度、收 入水平及职业声望的内容。(4)社会地位的类型:q 正式的社会地位: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 系的位置或属性。 如:职业q 非正式的社会地位: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 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如:个性类型、道德素质等。3、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1)社会地位的多重性:指个人社会属性的复合性。个人的社会地位通常不是惟一的,个人可以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2)个人社会地位的多样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q 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领导回家也是家长q 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领导、德高望重(3)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的启示:q 意味着不止一种社会属性对人们参与的社会活动产生影响,因此在解释人 们的社会表现方面的差别性时,切记片面化、简单化。q 具有社会意义属性的社会地位是分层研究所依据的最重要分类标准和研究 出发点。(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P207社会分化是社会差别、社会地位不同的历史动因。1、社会分化及其后果:分化的最一般含义是指事物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1)社会分化: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从前的老师什么都教 改革开放前的政府职能社会分化发生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经 济领域中的分化。(2)社会分化的特征:q 功能专一化(单一化)。q 地位多样化(直接反映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3)社会分化的结果:q 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社会正是通过内部结构分化以适应环境,求得自身发展的。q 对于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有些分化会造成冲突,降低社会整合性,压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如:我国当前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重大社会分化2、社会分化的类型: (1)水平分化:指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 地位群体。如: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小学教师q 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 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q 处于水平分化中的各个地位群体在根本利益、基本态度、行为倾向、社会 表现诸方面没有明显差别,具有较大一致性,易于相互协调、整合。(2)垂直分化: 指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层次的 地位群体,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不相同。如: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地位、收入标准)q 处于垂直分化中的各个地位群体在根本利益、基本态度、行为倾向、社 会表现诸方面差别较大,容易产生矛盾、冲突。q 由垂直分化造成的差别叫做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给社会协调、整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并造成一定障碍,提高了 引发社会矛盾、冲突的可能性。(3)确定社会分化类型的根据:特定属性所具有的社会意义、社会价值,而非统计性质。P220A、仅仅根据分化指标的统计学性质而归类,是常见的简单化做法。如: 定类指标归入水平分化;定序、定距、定比指标归入垂直分化。B、其实不然。如:q 种族、性别在统计学上只能归于定类指标,但在种族、性别歧视的社会背 景下,显然属于垂直分化。q 工龄在在统计学上属于定比指标,但在一个重视年龄、经验、论资排辈的 社会(中国)中,工龄群体的分化显然属于垂直分化;在重视技术能力的社 会(西方)中,只能是水平分化。(三)社会资源:了解q 社会地位构成了社会分层的标准,而社会地位不同取决于 社会资源占有的多寡。q 社会资源是影响社会地位差别、社会分层的主要因素。社会成员的社会资源的拥有多寡成为对人们社会地位高低 评价的依据,当然也成为人们的社会分层地位的基本标志。1、社会资源的含义:社会资源 : 指人们所能占有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力、职业声望、生活质量、知识技能,以及各种能够发挥能力的机会和可能性。社会资源就是能够帮助人们满足社会需求,获取社会利益的各种社会条件。2、社会资源的分类:(1)三大类划分法:q 物质资源。财富q 关系资源。权力、声望q 文化资源。知识、教养(2)从结构功能划分:q 手段性(工具性)资源。 稀有物质关系:资本、势力、权力文化关系:知识、教养q 完结性的资源。 物质消费资料(可作为行动报酬) 关系的声望(权力)文化作为尊重对象的知识教养3、社会资源的特点:q 稀缺性。不是无限的q 有用性。能获取各种社会利益,同时也带来人们社会需要的满足。q 分配的不公平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资源分配是不可能绝对公平的。4、社会资源的配置:q 社会资源的配置在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规则和制度。q 社会成员都希望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但在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每 个人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各不相同。q 社会资源配置的结果:社会成员拥有社会资源的多寡就成为评价人们社 会地位高低的依据;成为人们社会分层地位的基本标志。5、我国目前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国情:(1)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期中存在三种社会资源配置关系:q 权力授予关系。国家行使权力及一系列制度规定的配置关系。沿海经济发达和中央政策支持和全国人民的支援分不开。q 市场交换关系。依据商品交换、市场规律的配置关系。q 社会网络关系。借助亲密特点的社会关系,借助于特殊社会关系机制作用 的配置关系。如:不同群体、势力圈子(非正式结构、准组织现象)、熟人、自家人、亲 朋挚友,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群体、不同帮派等相互关照来获取社会资源配 置。(2)目前我国的资源配置状况:A、社会资源配置中,既有制度化的再分配,又受市场经济因素的挤压,加 之非制度化揉搓。B、一方面是社会利益需求日趋旺盛,另一方面是利益实现呈现多元化趋势 :q 原有社会利益分配规范和制度失范,日见疲软乏力,失去约束力,第二 文化、第二规范泛滥成灾;q 许多非制度因素正在发挥着独特作用;q 权力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