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书写“宁都经验”新荣光宁都是客家祖地。宁都是中原先民南迁的早期居住地和集散中心,是赣闽粤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属纯客家县,被评为“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宁都是文乡诗国。“诗国”之称始于宋代,南宋时成立的“江湖吟社”享誉全国。清初创立的易堂学馆位列当时“三山学派”之首,“文乡”之誉又添于明清。宁都是苏区摇篮。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少共苏区中央局诞生地,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指挥中心、主要战场、巩固后方以及最后阻击和被迫放弃的核心根据地。宁都是赣南粮仓。现有耕地 76 万亩,年产粮食 8 亿斤以上,占赣南总产的 1/5,自古就有“纵使三年两不收,仍有米谷下赣州”之称,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宁都是赣江源头。梅江是赣江流域面积最广、长度最长、径流量最大的支流。全县森林覆盖率 71.3%,是全国 100 个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之一。翠岗鲜花怒放,梅江碧波欢唱。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盛夏时节,踏上翠微大地,城乡小区粉墙黛瓦,曲巷回廊,处处魅力;工业园区大道纵横,厂房四布,处处活力。短短三年,宁都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重大历史机遇,醒得早、走得快、干得好、聚得紧,昔日的“贫困样本”正蝶变成振兴发展“宁都样板”。美丽蝶变的背后,正是 80 万宁都儿女奋力书写的“宁都经验”。4 月 12 日,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在宁都呈送的工作情况报告上批示:“这几年宁都注重理念创新、工作创新;注重统筹协调,注重实践实效,探索创造了许多鲜活经验。”醒得早树立振兴发展“宁都样板”宁都县紧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主线,醒得早,起得早,不等不靠、先行先试,在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宏伟实践中阔步前行,树立了振兴发展“宁都样板”。深入调研,制订方案。宁都顶着压力,实事求是向上反映困难诉求,起草的怎样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以宁都为样本,作为全市七个材料之一(县级唯一)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圆满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前期调研组和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到宁都考察调研工作,所提供的 17 个调研点极具代表性,给国家部委的同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为争取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点突出,试点先行。“支持宁都开展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体制创新试验”进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人社部、水利部相继出台对口支援指导意见,省人社厅、省水利厅相应出台对口支援政策文件,省文化厅出台 11 项对口扶贫政策。宁都被列为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全国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管护机制试点县等 4 个全国试点,全省政府购买公共培训成果试点县、全省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县等 3 个全省试点。赣江源水利风景区被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凝心聚力,项目纷至。宁都把项目建设作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突破口,组织修编各类规划、行动计划、试点示范方案 120 多项,编报重大项目 234 个。争取实施 80 个打基础、管长远、投资拉动效益明显的大项目,总投资 600 多亿元。仅交通建设一项,昌宁和宁定两条高速公路相继开工建设,广昌至吉安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境内高速公路将达 122公里,占同期全省开工里程的 1/10。同时,鹰瑞梅、吉永泉、吉建 3 条铁路确定途经宁都,2 条省道升级为国道、5 条县乡道升级为省道,使宁都成为赣东南区域交通枢纽。走得快缔造经济建设“宁都速度”在新常态下,分明是经济增长放缓的气候,我们却感受到了宁都跨越发展的气息,看到了赣南苏区振兴战略带来的经济发展“宁都速度”。数字昭示着生动的态势:宁都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4 年,全县 500 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 57.5 亿元和 25.6 亿元,实现三年翻一番。新型工业逆势上扬。在原来水东工业园和新中胜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宁都新争取了锂电新材料产业、门业产业和电子商务 3 个省级产业基地。工业园区规划面积达到857 公顷,是之前面积的 4.6 倍;园区税收 2014 年是 2011 年的 3.8 倍;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36 家,达到 71 家。在全省县一级率先开建电商孵化园,仅 2014 年就有 78 家企业抱团入驻,实现网销额 6 亿元,增长 47%,被评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铁心硬手整治违法违章建筑,在全市创出经验。同步推进永宁新城、翠微新城建设和梅江老城改造。新增建成区面积 3.8 平方公里,达到 19.3 平方公里,人口突破 20 万。新建城市道路 12 条,打通了 8 条“断头路”,县城规划区控制面积由 70 平方公里扩展到 108 平方公里。农业农村焕然一新。3 年来共建设了 503 个新村点和 171 个农村危旧土坯房集中改造点,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梅江镇、黄陂镇、长胜镇进入全国重点镇名单。 生态环境效益凸显。宁都梅江湿地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团结水库入选第十四批国家水利风景区,592 平方公里国土面积被纳入赣江源头保护区范围,老鹰山获批省级森林公园,凌云山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总面积达到 102 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 16.9%。办得实形成民生改善“宁都气象”话及民生,恰如一股挟裹着暖流的春风,细致入微地穿掠过百姓油盐柴米的生活。在振兴发展中,宁都坚持“民生为本”,办实办好民生实事,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大,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济翠微大地处处呈现出民生改善的“宁都气象”。群众安居又宜居。3 年来,该县 5.85 万户农民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新建 1.6 万套保障性住房,3 万多中低收入人群解决了住房困难。投入 1.2 亿元建成了县第二水厂,实施 42 个农饮水安全项目,让 39.08 万农村人口饮上了安全水。新建 3110 千伏变电站,引进 10 亿 100 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推进梅江 220 千伏变电站“双回路”改造;投入 2 亿多元,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步伐,3.56 万户农村群众用上了稳压电。教育医疗双提升。3 年来,该县新创办了宁师中学 4 所县城学校,新建 24 个乡镇公办幼儿园,新建改建校舍 27.05 万平方米,基本消除了 D 级危房。投入 4.5 亿元改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对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等三所县城公立医院同时搬迁,对6 所乡镇卫生院和 299 个村卫生所进行改扩建,新招卫计人员 353 名,全县医疗卫生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社会保障全覆盖。农村低保和城市低保补差分别提高 55 元和 70 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和城市“三无”人员补助分别提高 70 元、130 元和 250 元。2015 年用于社保方面的支出预算比 2011 年增加了近 2.6 亿元。大力实施“光明微笑”工程,3802 例白内障和 356 例唇腭裂患者得到免费救治。儿童“两病”、妇女“两癌”、尿毒症、重性精神病实施免费治疗。县财政累计拨付失地农民生活补助和参保补贴 1.15 亿元。筹集资金 1 亿多元,新改扩建 53 所农村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脱贫步伐大提速。累计投入财政资金 1.05 亿元,在 134 个贫困村 258 个统筹新村建设点实施村庄整治等扶贫项目 960 个,完成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移民 1168 户。综合运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电商扶贫等手段,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和稳定增收。目前,该县贫困人口从 2011 年的 22.1 万人减少到 2014 年 12.2 万人。聚得紧塑造同心实干“宁都形象” 惟有实干,才能筑牢梦想的根基;惟有实干,才是拉近梦想的距离。实干实效的心态和作风,是宁都发展变化的基础。2011 年下半年,一场“加快宁都发展、重塑宁都形象”的大讨论席卷宁都大地,并在之后几年间发展升级为主题教育、教育实践、深化提升活动。从思想到行动,从干部到群众,它不断激活干事创业热情,形成党群干群同心实干的“宁都形象”。在思想上,心往一处想。宁都通过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展“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活动,激发全县上下凝心聚力,感恩奋进。如今,每逢清明节,数十万干部群众自发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举行清明祭奠,告慰革命英烈,继承光荣传统;走进每个村,处处可见感恩楼、铭恩屋,贴着红五星、红对联。在行动上,劲往一处使。“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在每个重大项目现场,都挂出施工进度牌,上面标明每季度的工作目标及进度,并公布了责任单位、责任人的名字及电话号码,逼着大家比学赶超。如今,宁都干部群众戮力同心,干部不分一线、二线,工作不分双休日和节假日,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全面振兴发展快速推进。在作风上,人往一线聚。在抗洪救灾、信访维稳、项目建设、“三送”工作等急难险重的任务中,检验识别使用干部。宁都通过端正用人导向,突出工作实绩和基层一线,谁愿意干事、谁干了事、谁干成了事,就提拔谁、重用谁、使用谁,引导干部往项目推进、民生建设等一线聚集,“不跑会场跑现场,不在案头在地头”成为全县干部的工作状态。干部摸清了实情、群众得到了实惠,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干群关系明显改善。3 年来,宁都县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与群众结对帮扶,共为群众办好事实事 2.3 万件,解决实际困难 1.5 万余个,争取帮扶资金 8000 余万元。风好帆正扬,起航势破浪。在跨入振兴发展三周年的节点上,在书写“宁都经验”新荣光的基础上,不甘人后的宁都人再出发,奔向更加广阔的未来。(来源:人民政协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