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92013 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第三单元内忧外患和中华民族的奋起考点一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2013 新课标全国文综, 4 分)1877 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解析:选 C本题考查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意在考查考生正确、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在国外设立领事馆,是近代外交的重要特征。清政府此举实际上顺应了国际外交发展的趋势,走向近代外交,所以 C 项符合题意。清政府的这一做法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并不是制度性的改变, B 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 、D 两项叙述错误,应排除。2(2013 浙江文综,4 分)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 D “门户开放”政策解析:选 B本题考查西方列强通过侵华攫取的特权,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一国所得, 诸国安然而享之 ”体现了“利益均沾”原则,由此可判断此言论针对 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故 B 项正确。材料并未直接涉及司法问题、居住及租地权和“门户开放”政策, A、C、D 三项错误。3(2013 北京文综,4 分)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 “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 ,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解析:选 D本题考查天津条约,意在考 查考生理解历 史事实的能力。第二次 鸦片战争结束后,美国参与签订了天津条 约, 规定外国军舰可以 驶进中国长江各口岸,据此可知D 项正确。美国没有直接参战,未 获得军费赔偿, A 项错误 ;辛丑条约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界,B 项错误 ;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C 项错误。4(2012 北京文综,4 分)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 ”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 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解析: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已获得“最惠国待遇” ,排除 A 项。C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总理衙门成立于 1861 年,D 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列 强 不满足既得利益,于是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就决定采取武力解决问题。故选 B 项。答案:B5(2011 新课标全国文综,4 分)1900 年 6 月 21 日,清政府颁布 “向各国宣战懿旨” 。6 月 26 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在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解析:本题考查清朝末期面临的严重的统治危机,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 虽然清政府颁布了向各国宣战的懿旨,但刘坤一、张之洞等的行为明显与清政府的意图相违背, 这说明他们不服从于中央政 权,反映了清朝 统治集团内部出现危机,故选 B 项。答案:B6(2011 福建文综,4 分)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 “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 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 无奈) 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 (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列强大量走私鸦片对中国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林 则徐强调 如果任由鸦片泛滥,中国不 仅会没有可以抵御外国侵略的军队,也会没有 军饷,白 银大量外流,这就增强了盗寇的力量,即为列强增加了财源。故选 D 项。A、 B 两项只能反映材料的部分信息,与材料的主旨不符;C 项明显不符合题意。答案:D7(2011 北京文综,4 分)右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解析:本题考查西方殖民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意在考 查考生 获取图文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是一幅法国 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 可知, A 不符合题意,排除;由中国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被西方殖民者贬低为“野蛮” 、而外国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却自诩为“文明”可知作者意在斥责和抨击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B 符合题意;由画面中的“杀人”可知,C 不符合 题意,排除;D 不符合“政治讽刺漫画”的特点,排除。答案:B8(2010 江苏,3 分)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意在考 查考生获取地图信息和 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地图上“威海卫” “清舰队” “日舰队”等可知, 该战役是威海 卫战役。威海 卫战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A 说法正确;B 说法显然与题干无关;邓世昌壮烈殉国于黄海大 战, C 说法错误;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的是丰岛海战,D 说法错误。答案:A9(2010 新课标全国文综,4 分) 中日双方对 1894 年 7 月 25 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 点 45 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 点 52 分,彼我相距约 3000 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解析: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 查考生分析材料、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体现了中日双方的不同记载, 说明了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 对历史的解释。答案:A10(2009 江苏,3 分)1937 年 7 月 7 日,驻华北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D九一八事变之后解析:日本参与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并且伙同其他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中规定“各国派兵 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 线要地” 。答案:B考点二太平天国运动1(2011 新课标全国文综,4 分)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 ,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 ;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 动初期,洪秀全宣 扬拜上帝教,反对孔子思想,而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秀全却大力宣扬孔子的思想, 这说明原来的拜上帝教不能 稳定政权,故 选 A 项。太平天国运动的前后期以天京变乱为分界点, B 项不正确; C、D 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答案:A2(2010 山东文综,4 分)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影响,意在考 查 考生对历史材料的辨别与评判能力。太平天国运动不但打击 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的封建 统治,而且 还颁布了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近代化意识的文献。同 时,太平天国运 动转战南部大半个中国,长达 14 年,破坏了南方某些先进省份的生产力,而且 天朝田亩制度的有些内容是一种 历史的倒退。由此可 见,最符合笔记中评价内容的历史事件应当是太平天国运动。答案:A3(2009 江苏,3 分)“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 ”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解析:从“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可以看出是太平天国运动,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创立拜上帝教,就吸收了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义和团 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不可能被英认为是进步的,故排除 B;题干中是“起义者们” ,可以排除 C、D。答案:A考点三辛亥革命1(2013 新课标全国文综, 4 分)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解析:选 B本题考查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观点的能力。 “现代化”主要指经济 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A 项清末新政实质是维护清王朝统治,故排除;B 项符合题意,故 选择之;C 项为列强侵华史,D 项为中国抗争史,均与现代化不符,故均排除。2(2012 北京文综,4 分)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 “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 。他所指的“新希望”是()A利用义和团 B颁布明定国是诏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解析:“革命党”应指中国同盟会,成立于 1905 年,故可排除 A、B。“南北和谈”指的是中外反动势力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并支持袁世 凯篡夺 革命果实,与 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形 势日益高涨,清政府为遏制革命,宣布“预备立宪” ,其目的是借“立宪”之名,消灭革命党人,维护封建专制。故选 C 项。答案:C3.(2012 安徽文综,4 分)右图为民国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 )A袁世凯 B段祺瑞C张勋 D溥仪解析:从漫画中“不可活”可知这个事件已失败;从“民国六年”可知,这幅画描述的事件发生在 1917 年,加上图中的 “万岁” ,可知是 张勋复辟帝制失 败。故 C 符合题意。答案:C4(2012 福建文综,4 分)虽成“空壳” ,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空壳” “辛亥革命成果” 。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都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前,排除含有这个项 的选项,答案 为 D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