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5页
第2页 / 共135页
第3页 / 共135页
第4页 / 共13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第6页 / 共135页
第7页 / 共135页
第8页 / 共135页
第9页 / 共135页
第10页 / 共135页
亲,该文档总共1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 海洋环境与工程学院海洋环境与工程学院张张 宝宝 吉吉中国造船史中国造船史1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2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3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造船技术的进步31 春秋时代造船技术431 春秋时代造船技术春秋时代造船业发展 的技术基础战国时代冶铁技术有所发展 铁制工具推动生产 社会分工更加细密 木工技术进一步发展(鲁班) 铁制工具的进步和发展 各国之间的争霸和战争 (大国图发展,小国求生存)(封建社会) 前言铁制工具在造船上的应用,使得造船工艺取得了巨大进步。 531 春秋时代造船技术3-1.1 春秋时代的水运及船舶 “乘舲船余上沅兮”屈原楚辞九章 楚国船舶种类的文献记载 艅艎大型战舰,又叫王舟,专供国君乘坐 轻舟速度快的小船“舸”南楚长沙地区大船淮南子.说苑 扁舟速度快的小船舲船有棚有窗的小船6图1.扁舟 2.屈原31 春秋时代造船技术7“太公至齐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 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 史记 齐太公世家 注:当时占据山东半岛的莱夷(今莱州市一带)“与太公争国”,时而 对齐进行攻伐。公元前567年,齐国终于灭了莱夷,领域扩大到整个山东 半岛,渤海及环山东半岛也归齐人掌握。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他以齐国位于山东,靠近大海的地 理优势,大兴渔盐之利,使它有了很大的经济优势,终于先后灭掉30 多 个诸侯国。齐国的造船业齐国的造船业 “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邱(在今山东省青 州市临淄北)” 史记 齐太公世家31 春秋时代造船技术8“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 归者致死不赦” 说苑 注:由此可见,当时航海规模之大,即使是在近海,六个月的航程也是 相当可观的,不仅足以绕山东半岛过渤海湾,而目可能抵达朝鲜半岛。 国君远征,必定有大批随行人员和护卫的将士,可以认为,齐景公统帅 的必是规模相当大的船队。 “同舟涉海,中流遇风救患若一,所忧同也” 艺 文类聚引邓析书 注:此处所说的指海上的乘客和船员遇到了风浪,他们同舟共济,形同 一人,可见,可见,民间海上交通及其艰难险阻也录于文献。 齐国当时能直接控制环绕山东半岛及渤海航行的海上强国, 其势力甚至远达东海和钱塘江口。31 春秋时代造船技术9吴人以“舟楫为舆马”,以“巨海为夷庾”。 注:吴国“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 吴国的造船业吴国的造船业 l本国的防御需要。 吴国的造船业发达的原因 l地理位置决定船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吴城邗,沟通江、淮”左传纪事本末 注:吴王夫差谋北进与齐争霸,遂于公元前486 年凿邗沟,南引长江 水至今淮安,北入淮河以通漕运,并沟通长江与太湖的胥溪。传说吴邗 江是我国最早的运河。京杭大运河的雏形。31 春秋时代造船技术10春秋战国时期,越族人民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有了显著的 发展和进步。越国的造船业越国的造船业 百越人各族间的联系,多依靠海上交通,有:“水行而山处 ,以船为车,以揖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越人自古擅长航海,有“断发文身”的习俗,可能由于常在 水中,长发不便;文身,象征龙之子,求其在海中的安全。 越人常潜水游泳,对造船航海技术较为娴熟。有“死士八千,戈船三百艘,使楼船士卒二千八百人,伐竹 柜为桴”。今本竹书纪年 注:越灭吴后,公元前468 年,越王由会稽迁往琅琊时,随行就有舟船 三百艘。31 春秋时代造船技术11“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乃装其轻宝珠玉, 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浮海出 齐,变姓名自谓鸥夷子皮”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注:公元前473年,越灭吴,越国大夫范蠡为避祸,乃经海路赴齐国 的定陶经商而致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 公冶长第五 注:孔子欲乘筏从海道前往其他国家而易居他处,可见,当时沿海交通 之便利己溢于言表。 “迁都于吴” 今本竹书纪年 注:公元前379 年(越王翳三十三年),位于山东沿海的齐国国势强盛 ,而越国国势日衰,在山东已无发展之地,只得再次从海上迁回吴。31 春秋时代造船技术12“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淮南子.齐俗 注:证明舟船是越人的主要交通工具。31 春秋时代造船技术越灭吴后,掌握了全国沿海5个港口中的3个,即句章(今宁 波)、会稽、琅琊(另2个海港为今秦皇岛和烟台),在航海 活动中,占有极大的优势。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沿海已初步形成一批重要港口:渤海西北有碣石 (在今河北昌黎县境),是燕国通海的门户;山东半岛北面有芝罘(即 今芝罘半岛);南面有琅邪;长江口附近有吴(今苏州市);钱塘江口 有会稽、句章(今浙江宁波市西),是越国的海港;再往南有东瓯(今 浙江温州市)、冶(今福建福州市)和番禺(今广州市)等。131)青铜器上的舟船纹饰颇多注:青铜钺,青铜鼓,青铜提筒,青铜乐器2)船只数量多,规模大“魏襄王七年,越王使公孙隅来献乘舟,始罔,舟三百, 箭五百万。”竹书纪年 注:战国时,即公元前312年,越王派公孙隅向魏进献大量舟船的记载 。有关专家认为,当时所献之舟系属贡物,又要经过漫长海程,才能到 达周、魏的政治中心,因此,当是构造较为完备的大海舟。可见,战国 后期,越国的造船在技术、数量上,都保持着领先水平。 越国舟船发展情况越国舟船发展情况31 春秋时代造船技术图3.青铜钺14图.出土于广州南越王墓西汉铜提筒上的船纹 31 春秋时代造船技术15“勾践伐吴,霸关东,从琅琊,起观台,周七里,以望海 戈船三百艘。” 越绝书3)有了规模较大的相对固定的专门造船工场在重要的江河湖泊之畔或海滨形成了若干造船业的中心,会 稽地区就是越族大规模造船的重要基地之一。“舟室者,勾践船宫也,去县五十里”越绝书注: 注:这个距离国都五十里、坐落在钱塘江南岸的“舟室”,“船宫”, 就是越国的造船工场。内有造船的经验颇丰富的工匠“木客”“作士” 、“楼船卒”。 31 春秋时代造船技术“治须庐者”越绝书 注;越人称船为须庐,治须庐者,即,管理造船的官。 1631 春秋时代造船技术“溪城者,阖闾所置船宫也。”越绝书 注:“船宫”即大船(水上战场),当时越吴两国都具有可以生产大型船 宫(水上宫城)的造船技术水平。注:“木客”能在大船上建造“楼船”,说明楼船是仿照陆军中的楼车 制成的,当时的楼船一般分为上下两层 :下层有水手操舟划桨,保证船下层有水手操舟划桨,保证船 能迅速航行,上层为作战和指挥的场所能迅速航行,上层为作战和指挥的场所,设有金鼓、旗帜、各种刺杀射击 的武器,楼船上士兵人数较多,楼船是春秋战国时期集中体现造船技术水楼船是春秋战国时期集中体现造船技术水 平的舟船形态之一。平的舟船形态之一。“石塘者,越所军船也,塘广六十五步,长三百五十三步” 越绝书 注:这可能是一处人工建筑船坞或造船工场17图4.陆军的楼车31 春秋时代造船技术注:越国能建造;民用的扁舟、轻舟;军用 的“艅艎”(舟师)大翼”、“中翼”、“小 翼”、“戈船”、“突冒”、“楼船”、“桥 船”4)舟船的型式和种类大为增多18航海业的发展也加强了我国和朝鲜、日本等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和经济文化交流。l西周时曾封商代的贵族箕子于朝鲜;l战国时,燕、齐两地人民曾成批地迁徙到朝鲜;l还有不少中国人为躲避战祸经过朝鲜半岛再渡海到日本;l他们带去了青铜器和铁器的生产工具和水稻种植技术。春秋时中国与海外的交流往来注:金属工具和农耕文化是弥生文化的两大特征,从此,日本从原来的 绳纹文化过渡到弥生文化(公元前200 多年到公元30O 多年),而弥生文 化就是来自中国的文化。特别是来自中国北方沿海的文化。31 春秋时代造船技术19“九疑、苍梧以南至儋耳者,与江南大同俗,而扬越多焉, 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 史记货殖列传 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东南沿海的越人经常在南海进行航海活动,并 通过番禺港进行贸易。番禺是越人的一支扬越建立起来的,同时,百越 航海于海外所得黄金、珠玑、犀象等也曾作为贡品向楚国朝贡。春秋时期天文学发展航海实践使春秋战国时人们的地理知识扩大了人们把大海分为东海、北海等几个海域,已深知海洋气象,特 别是风向对航海安全的重要性。商代已知东、南、西、北四方 风,春秋战国时又知有八风与十二风。31 春秋时代造船技术20l春秋战国时天文学也有很多成就“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裨湛,宋有了韦,齐(一说是 楚或鲁)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著 天文,各论图经。”晋书天文志上注:甘德和石申夫各自在其本国进行天文观测,并各有著作刊行于世 。甘德的著作名为天文星占,石申夫的著作名为天文,后人把 这两部著作合并,并定名为甘石星经。甘德和石申夫当时曾系统地 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初步掌握了这些行星的运 行规律,记录了800 个恒星的名字,其中测定了121 颗恒星的方位。后 人把甘德和石申夫测定恒星的记录称之为甘石星表(又称甘石星 经)。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比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在公元前二 世纪测编的欧洲第一个恒星表还早约200 年。天文学的发展为航海的定向定位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天文学的发展为航海的定向定位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31 春秋时代造船技术21l早期军用船只和民用船只混用,没有水军专用船,只有在需 要的时候才征调民用船 注:舟船最开始用在军事运输上,只用来渡河,运送士兵与物资,不用来 作战。最早关于军队用船渡河的记载是史记中的武王强渡孟津。进入 春秋之后,各大国在行军征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依靠舟船来帮助涉水渡河 。查诸史籍,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有关军用运输、运兵渡水的记载。军用战船的发展31 春秋时代造船技术公元前635年,宋襄公与楚成王会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 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注:泓之战留给后人的只是宋襄公蠢猪般的仁义,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 看到,只有用舟船来渡过泓永,整个楚军才能发挥威力。22公元前624年,秦穆公为报殽(yo)山大败之仇,率军“伐 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殽 尸还。” 注:这次军事行动留下了“破釜沉舟”的成语,表明断绝自己的后路, 也间接反映了舟船对于军队的重要性。公元前597年,晋楚邲(b)之战,晋军内部对于作战计划 意见不一,中军元帅苟林父打算撤军,但是中军副帅先毇反 对退兵,“彘子(先毇(hu))曰:不可。晋所以霸,师武 ,臣力也。今失诸侯,不可谓力;有敌而不从,不可谓武。 由我失霸,不如死。且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夫也。命 为军帅,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我弗为也。以中军佐济 。”私自率领中军渡闻。31 春秋时代造船技术23眼见一部分军队孤军深入,“韩献子谓桓子日:彘子以偏 师陷,子罪大矣。子为元帅,师不用命,谁之罪也?失属、 亡师,为罪己重,不如进也。” 注:为了避免由主帅一人承担最终失败的责任,韩厥建议“事之不捷, 恶有所分。与其专罪,六人同之,不犹愈乎?”不如上中下三军六个将军 共同承担责任,于是“师遂济”,晋军全军渡河。由于晋军内部矛盾重 重,再加上楚军准备充分,结果晋军大败。荀林父“不知所为,鼓于军中曰:先济者有赏!中军、下 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注:没有舟船可渡河的士兵为了争抢 活命的机会,整个景象惨不忍睹。 而有的部队早有准备,“赵婴齐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故败而 先济”,则最终全身而退。 在撤退的途中,“晋之余师不能军,宵济,亦终夜有声。” 注:夜晚渡河,为了登船逃跑的先后,又喧哗吵嚷了一夜。31 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