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构建“任务链”式课堂 实践“5G”阅读模 式“5P”模式系列研讨之 二2010年4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传统的“遗传式”阅读教学忽视了利用教材载体培养 学生的自主性阅读能力。 问题与思考:2、现行教材教学内容多,课文量(即阅读篇目)大, 讲不完,课时太紧张 。3、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育的目的应着重培 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阅读是中国人学习英语,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巩固 和扩大英语词汇量,获取英语信息,增进对使用英语国家文 化的理解,发展英语的思维能力等的最主要途径。 二、加强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1、阅读和表达是人们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自主性阅 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自主性阅读能力是学生实现个 性化发展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素质。2、阅读始终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是学习者 必须掌握的最重要技能,是学习者能广泛运用英语的最实惠 工具。 3、英语课程标准“五级”目标(学生初中毕业时应 达到的基本要求)中对学生“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4、从实用角度来考虑,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已成为 各级各类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而且考查比重越来越大。 三、与阅读相关的理论1、语言心理学(Psycholinguistics)认为:强化英语 阅读教学,通过大量阅读信息的输入,能促进内部语言和外部 语言之间的转换,不断提高语言形式或结构的学习效果。 2、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理论认为:阅 读能够使学生人格发展更为丰盈,使他们熟练地运用重要的 人生技能即思考、学习、解决问题、沟通和创造。 3、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认为,阅读与 表达是一个认知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生理、心 理过程。 四、阅读教学观1、从外向内(outside-in)模式2、自内向外(inside-out)模式3、合二为一:我认为:当前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 或课文教学具有功能的双重性,既要通过阅读或课文教学培养 学生理解、获取英语信息的能力,形成英语阅读的策略和技巧 ,又要通过阅读或课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词汇、语法等语言知 识。 因此,“自外向内”和“自内向外”两种处理文字的方式相 互作用,相互补充,应该更加贴近并能更好地指导当前我们的 英语阅读教与学。 五、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1、朗读与默读并重2、分析性阅读与综合性阅读并重4、坚持整体性阅读5、坚持点面结合阅读 3、坚持阅读和表达并重 五、“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1、概念: “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 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 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它强调以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任务为基础,学生在 完成任务过程中必须有思考的过程,即学生首先要 考虑如何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如何学会某种语言 形式,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 义的课堂教学方式 。五、“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2、提倡“任务型” 教学途径的重要意义: a.与其他途径相比,”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与课程标准的理念 更加吻合,也更有助于落实课程标准; b. “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对各种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包容性,便 于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适合多种类型的教学材料; c.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励学习积极性和自觉 性; d.有利于培养他们做事的责任感; e.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性格和情感,发展他们运用交际策略的能 力 ; f.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能力。;六、“5G”阅读教学模式“5G”阅读教学模式是在“5P”教学模式的框架下 ,针对阅读材料的教与学提出的一种旨在提高学生综 合阅读理解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它由五个基本步骤 组成,且每个步骤的英文释义最后一个字母都为“G”, 简称为“5G”阅读教学模式。第一步:预读(Pre-reading) 第二步:速读(Skimming) 第三步:细读(Scanning) 第四步:习读(Learning) 第五步:拓展(Expanding)六、“5G”阅读教学模式第一步:预读(Pre-reading) Pre-reading 的功能是承前启后,热身铺垫;主要目的是激 发阅读动机、导入阅读主题;激活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启发想 象和阅读预测等。预读(Pre-reading)包含了“5P”教学模式中的第一步(准 备preparation)和第二步(呈现presentation)两个环节。并非所有的新词都需要在预读时完成呈现和导入,还要预留 一些有价值的词汇让学生在后续阅读环节时自己去体会、猜测; 也并非要把所有的障碍都在预读时清除,需要预留一些具有挑战 性“障碍”,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去逾越。 六、“5G”阅读教学模式第二步:速读(Skimming)Skimming的功能是整体认知阅读材料,即Reading for information。其目的是快速理解文段主旨大意或主要的事实 ,从整体的角度来认知阅读材料所表达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以 便学生能很快抓住原本有很多生词的课文主旨大意,然后沿着 这样理解的思路或线索进一步去获得更多的细节。问题或任务不要过多涉及文段的具体细节,主要涉及阅读材料 的主旨大意,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或粗略地浏览,在很短时间内 就能捕捉到相关信息,然后独立完成 六、“5G”阅读教学模式第三步:细读(Scanning)Scanning的功能是了解文章的具体细节(specifics),理 解文段所表达的深层次含义,即Reading for comprehension 。 设计的问题或任务不应太难,其目的是给学生阅读的动力 ,激发阅读动机,只是搭建一个帮助学生理解文段的载体和平 台。 是对所获取的信息及相关知识进行内化处理、加工和学习 的过程,是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因此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这些阅读活动。 Name Like and dislike about food IdeasPeter Only eat food that tastes good; and eat meat that is well cooked。Food that tastes good is usually bad for usTony Eat little food that is fried; eat a balanced diet. Laura Never eat fast food; eat fruit and vegetables 六、“5G”阅读教学模式案例 1:Report:Peter only eats food that tastes good, although he thinks its usually bad for us.六、“5G”阅读教学模式第四步:习读(Learning)习读(Learning)的功能是进一步深层次理解文段,学习 文段中的词汇、语法及语言知识,即Reading for language。这一环节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情境及 文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推测词义、理解语句的能力,二是学习掌握 文段中的新词汇及语法知识,验证在第三步(Scanning)中自 己对词汇的猜测是否正确。 六、“5G”阅读教学模式案例 2:Task One:个体任务(一)根据文段信息及括号中所给的汉语意思,填词补全句子。1、A group of young people got together to this question. Here is part of their . (讨论)2、I love to eat food that is I want to take care of my .(健康)(二)选出划线部分词语的正确释义。 1、Food that is bad for (A.坏的 B.对有害)you can taste good, but I prefer not to eat(A.不想吃 B.不喜欢吃) too much food that is fried. 2、So I eat mainly (A.仅仅 B.主要的,首要的) fruit and vegetables. And I stay away from (A.保存 B.远离) sugar, you do too,dont you?Task Two:小组任务六、“5G”阅读教学模式第五步:拓展(Expanding)通过前四步的教学,学生对课文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基本掌 握了文段中的新词汇及语法知识,完成了一些阅读技能的训练 后,就需要通过适当的拓展练习来巩固、扩大学习效果,形成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实现从方法技巧到运用能力的转变。在拓展环节,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补充一些 不同难度的拓展性任务。 六、“5G”阅读教学模式“绳” 与 “神“从上述可知,“5G”阅读教学模式的每一步都由若干个具体而 真实的学习任务构成,这些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 任务系列,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任务链,串联这个任务链的“ 绳”是阅读材料的主题思想,而统领这个任务链的“神”则是阅读 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是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 革的显著特征。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 教学方式,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