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8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节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一、测量结果的表示若用不确定度表征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 则测量结果写成下列标准形式式中 为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为合成不确 定度 为相对不确定度 。它实际上就是 相对误差范围的估计值。二、直接单次测量结果的表示单次测量时,大体有三种情况: 1、仪器精度较低,偶然误差很小,多次测量读 数相同,不必进行多次测量; 2、对测量的准确程度要求不高,只测一次就够 了; 3、因测量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多次重复测量。 u用单次测量值作为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 u用仪器误差作为的总不确定度,测量结果表示 为:单次测量:三、多次测量多次测量时,不确定度以下面的过程进行 直接多次测量结果的表示 计算: 1、求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2、用贝塞尔公式计算标准偏差: 3、若测量次数n=6,取置信概率 ,则 4、确定仪器误差; 6、计计算相对对不确定度:7、给给出最终终测测量结结果 :5、由 合成不确定度:四、测量结果中,测量值与不确定度的 取位与舍入规则 1、不确定度一般保留12位数字,当首位数字等当首位数字等 于或大于于或大于3 3时,取一位;小于时,取一位;小于3 3时,则取两位时,则取两位, 其后面的数字采用进位法舍去。相对不确定度 的取位也采用相同规则。 2、对于不确定度的不确定度的尾数尾数一律一律只进不舍,只进不舍,主要考虑 的是要估计不足例如,算得不确定度为 0.32mm,可以化为0.4mm0.4mm。 3、测得值取几位,由不确定度位数来决定,即测测 量值的保留位数要与不确定度的保留位数相对量值的保留位数要与不确定度的保留位数相对 应应,后面的尾数则采用“小于小于5 5舍,大于舍,大于5 5进,等进,等 于于5 5将保留的数字凑成偶数将保留的数字凑成偶数”的原则取舍。如测 量结果为:P25例2 在室温23C0下,用共振干涉 法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的波长 ,数据表(cm)试用不确定度表示测量结果。1234560.6872 0.6854 0.6840 0.6880 0.6820 0.6880解:波长的平均值为: 任意一次波长测量值的标准差为:1.波长平均值: 2. A类分量(标准偏差):3. B类分量(仪器误差): 4.合成不确定度为:5.相对不确定度为:6.最终测量结果表达为: 第四节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和 不确定度的合成一、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计算 间接测量量是由直接测量量根据一定的函 数公式计算出来的。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就必然影响到间接 测量量,这种影响的大小也可以由相应的 数学公式计算出来。间接测量量的最佳估计值为 ,将各 直接测量量的最佳估计值代入函数关系式可得 到间接测量量的最佳估计值。在普通物理实验中用以下两式来简化地计算不确 定度:下式适用于N是积商形式的函数,上式适用于N是和差形式的函数及一般函数运算二、常用函数的不确定度传递公式(P27)测测量关系不确定度传递传递 公式 对加减法加减法运算,总是先算不确定度不确定度, 和差 的不确定度的平方等于各量的不确定度的 平方和; 对乘除法乘除法运算,总是先算相对不确定度相对不确定度; 积商的相对不确定度的平方等于各量的相 对不确定度的平方和.三、 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计算步骤: 1、按照直接测量量的数据处理程序求出各直接测量量的结果 :2、将各直接测量量的最佳估计值代入函数式关系中,求得间 接测量量的最佳估计值: 3、不确定度:(1)对常用函数关系式其间接量的不确定度直接用各直 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传递公式进行计算。(见表3)(2)对和差形式间接测量量的总不确定度用:(3)对积商形式间接测量量的相对不确定度用:4、对(1)(2)再求相对不确定度 ;对(3)再求 。5、 给出实验结果:P28例4已知金属环的内径 , 外径 ,高度 , 求:金属环的体积,并用不确定度表示实验结果。 解:1.金属的体积最佳值:2.求偏导:3.先求相对不确定度:4.再求总的不确定度:5.最终实验结果: P29例5 已知一圆柱体的质量M=14.06g0.01g ,高H=6.715cm0.005cm,用螺旋测微计测得 直径D=的数据,如下表: 次数6 :0.5642 ,0.5648 ,0.5643 , 0.5640 ,0.5649 ,0.5646 ,求其密度的测量结果。解: 1.1.先求直径的不确定度表达先求直径的不确定度表达: :2)直径不确定度A类分量(6次测量的标准偏差),即:1)直径的平均值:3)将仪器误差作为不确定度B类分量 ,即4)直径的不确定度表达:2.根据圆柱体的密度公式求密度最佳值:3.根据函数传递公式,求密度的相对不确定度为:4.密度的总不确定度为:5.故测量结果应表示为:(注意:不确定度尾数小于3,取两位有效数字.)第五节 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实验研究不总是单纯的对某一物理量进行 测量,大量的实际问题还是要研究物理量 之间的相依关系、变化规律,以便从中找 出它们内在联系和确定关系。因此,在函 数关系测量中,至少应包括两个物理量, 一个是“自变量”,另一个是“因变量”,它 是“自变量”对应的函数值。数据处理的方 法有:列表法、图解法和解析法列表法、图解法和解析法三种。其 中尤以列表法和图解法最为简单明了, 一、列表法数据在列表处理时,应该遵循下列原则: 各项目(纵或横)均应标明名称及单位,若名 称用自定的符号,则需加以说明。 列入表中的数据主要应是原始测量数据,处理 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中间结果也应列入表中。 项目的顺序应充分注意数据间的联系和计算的 程序,力求简明、齐全、有条理。 若是函数测量关系的数据表,则应按自变量由 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下面以使用螺旋测微计测量钢球直径D为例,列 表记录和处理数据。二、图解法 (如:模拟静电场、太阳能伏安特性、非线(如:模拟静电场、太阳能伏安特性、非线 性实验)性实验) 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中,将具有函 数关系的测量结果绘制成图线,优点是直 观简明,应用方便,能以最醒目的方式显 示出测量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特别适合那 些尚未找到适当解析表达式的实验结果。 原则:图纸的选择、坐标的分度和标记、 标点与连线、注解和说明等。1 图纸的选择 图纸通常有线性直角坐标纸(毫米方格纸 )、对数坐标纸、半对数坐标纸、极坐标 纸等,应根据具体实验情况选取合适的坐 标纸。2 坐标的分度和标记 绘制图线时,总是以自变量自变量作横坐标横坐标,以 因变量因变量作纵坐标纵坐标,并应标明各坐标轴所代 表的物理量,即轴名轴名(可用符号表示)及 其单位单位。 坐标的分度要根据实验数据的有效数字和 对结果的要求来定。3、标点和连线 根据测量数据,用“ ”记号标出各测点在 坐标纸上的位置,记号的交点应是测量点 的坐标位置,横、竖线段可以表示测量点 的误差范围 。 4、注释和说明 在图线的明显位置处应写清图的名称,在 图名下方可写上必不可少的实验条件和图 注。当需要从图线上读取点值时,应在图 线上用特殊的记号标明该点的位置,并在 其旁标明它的坐标值。 三、逐差法 (如:牛顿环、杨氏模量实验) 逐差法逐差法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之一。特别是在被测变量之间存在多项式多项式 函数关系,自变量等间距变化的实验函数关系,自变量等间距变化的实验中, 更有其独特的优点。 例如:对于一次函数形式,可用逐差 法求因变量变化的平均值,具体做法是将测 量值分成前后两组,将对应项分别相减,然 后取平均值求得结果。 举例说明如下,如用受力拉伸法测定弹簧 劲度系数K,在弹性限度内,伸长量与受 拉力F间满足关系,等间距地改变拉力( 负荷),测得数据如表6所示。 若改用多项间隔逐差,将上述数据分成 高组 和低组 ,然后 对应项相减求平均值,得:= 于是各 个数据全部都用上了。相当于重复测量了 4次,每次负荷 。这样处理可 以充分利用数据,体现出多次测量的优点 ,减小了测量误差。作业(P37(P37练习题练习题): ):1(a) 2 3(2),(4),(6) 4(1/2),(2/2),(3/2),(4/2) 8 (2), (4) , (6) 9 (2), (4) ,(6) 10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