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书百遍,其义未必自见古诗文教学需重视字词教学东莞第六高级中学 刘洪生摘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历来为人称道,我却认为读书百遍,其义未必自见。古诗 文教学中不能以读 代讲,以 读文章代替背诵 文言文字词含义,要扎扎 实实地落实好字词教学。学习古诗文弄懂了文意后再读再背会更好。关键词 朗读 古诗文 教材教法 中学语文一读书百遍,其义未必自见古诗文学习中诵读的重要性,历来为人们所公认,从古到今的语文老师都非常希望学生熟读背诵所学过的内容。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绍振教授谈到他小时候读书时说, “教法很简单,就是第一天把生字讲一讲,把那没有标点的句子用红笔点断。一天也就是点一页左右。分量并不重,剩下时间,就是自己翻来覆去地念。第二天,爸爸还没有起身,就让我们弟兄三个轮流在他床前背诵。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教学要求。我也非常赞同对所学内容要熟读甚至背诵。但问题是,是不是熟读甚至背诵了的东西“其义”就能“自见”呢?我看未必。例如我初中学英语时,对“shirt”这个单词,读到背得滚瓜烂熟,也知道中文对应词叫“衬衫” ,可是我脑袋中还是茫茫然的,不知道“衬衫”为何物,因为我当时(文革过后)并未看过,更没有穿过“衬衫” ,都是穿中山装(还是烂的呢) 。学英语是如此,学汉语呢?语文老师、高一学生可能会背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等句子,但若一开始就没有看注释,即使是把离骚中的句子读得背得再怎么熟,有多少人能把其中的含义准确解释出来呢?再如三峡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等句子高一的学生几乎都会背,可是对句中的“襄” 、 “沿溯”的意思却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 书愤的“塞上长城空自许”学生也背得到,可是问他们课本上没有注释的“许”字是什么意思时,学生都不知道,若无注释就更不要问学生“塞上长城”这样的典故含义了。又再如曹操的短歌行 “枉用相存”的“用” ,书上也没有注释,即使是对此句读得再熟,此“用”字的义也是无法“自见”的。当然,至于是不是任何一个字都必须理解其义,那是另外一回事了。有的句子可能表面上一看就知道其含义,可是事实上也未必是这样的。例如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有句“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其中的“是女子不好”很多人(特别是学生)会理解为今天的“是女子不好”(而非男子不好)或者理解为“这个女子不好” 。但是,实际上是说“这个女孩不美” 。这里“好”指的是其本义“美,貌美” ,而非品德方面的不好。这样的误解词意的事据说也发生在苏轼身上。苏轼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王不在,见台桌上摆着两句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到合浦后,苏东坡才知道王安石诗中的“明月”是明月鸟,“黄狗”是黄狗虫。到这时他才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可见,连学识渊博的名人也不一定知道感觉上很熟悉的东西,以致于望文生义胡乱猜想而受罚。由此可见,文章有些字词读熟了背熟了,不一定懂了;有的看似懂了,实则可能是另外一回事。由此可知,读书百遍,其义未必自见,一个人如果对所学的某些知识没有理解领会,即使是读了百遍,甚至更多,那些知识也还是不懂的。二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提出有其特定背景“魏略曰:董遇 好学,人从学者,遇不肯教,云,当先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曰:当以三馀,冬者岁之馀,雨者晴之馀,夜者日之馀。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遇说“当先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虽然不无道理,但首先不是因为他想教别人读书的秘诀,而是因为他“不肯教”,想让“从学者”读很久,消磨一下时间(“苦渴无日”),才不至于问他太多的问题,使得他心烦。因为董遇是汉末三国魏国人物,当时的人本来就讲文言文,书面语和口头语基本一致。这跟我们今天的人学习现代文一样,语言和言语相差不会很大,读读报纸杂志不至于要读许多遍(“百遍”)其义才自见吧?因此,也没有读这么多的必要。再者,“(董)遇善治老子, 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 朱墨别异” 3从其自身的工作成果也可以看出,既然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为何又要“为老子作训注”“更为作朱墨别异”,很明显他是知道即使读了很多很多遍,也有人不能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的。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照此推理,那这个世界上各个国家都不需要字典、词典,不需要百科全书之类的了,只要读一读,读上百遍就万事大吉了。更不需要到老师那儿去“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主要适用于现代人读已经教授过的弄懂了意思的文言文。我不反对读,但要把握好一定的量,因为学生除了学习语文,还有很多其它知识要学习,时间很宝贵,不能一味地以太多的读来代替老师的教授的作用,若一味让学生读一读就以为解决了问题的话,这位老师无疑有怠工之嫌。第三古诗文字词的教学中究竟要注意什么徐卫东教授在他文言文教学的三大误区一文中写到:“一部分教师从过去单纯追求文白对译的教学误区中走出来,在人文上大做文章,结果矫枉过正,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即从摒弃人文性,只讲工具性,走向摒弃工具性,独树人文性。 ”“很多教师开始视讲授为满堂灌输 ,视练习为死记硬背 ,把少讲 少练 ,甚至不讲 不练为平时教学的原则。教师讲 练多少成为评判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以致不少教师开始在课堂上追求教学的浅层面上的热闹:不切实际的戏说 ,花拳绣腿的表演 ,等等。 ”4徐教授的话一语中的,很好的总结了现今古诗文教学的流弊。我以为,我们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先把字词的读音、文句的意思搞懂了,再读熟以致于成诵,效果会好得多。在某种程度上说,要颠倒过来说,其义“已”见,再读百遍,有利于记,有利于联。教古诗文的时候,首先很有有必要先过字词(含读音)关,再过句子翻译关,然后才能理解文章意思,去鉴赏评价,再把课文读熟、背熟。特别是对比较难懂的文章,像离骚 ,不仅不反对教师讲解字词,而且还要讲透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背诵。没有弄懂的内容,跟背别人的电话号码一样,难记易忘。学习古诗文的重点、难点是词汇的掌握。这点跟中国人学习英语是一样的。特别是古诗文常用实词(含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一篇古诗文能读懂多少,主要由其所掌握的文言常用实词决定。字通则句通,句通才能文通,理解文字是理解文章的前提,积累并掌握基本词汇才能实现培养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目标。学生在翻译和断句中遇到困难,在做信息筛选的选择题出错,主要就是由不理解句子意思、不理解文章的意思造成的,实际上这又是不理解词语的意思导致的。例如, “封狼居胥”的“封” ,句中意思是“古代帝王打胜仗筑土坛以祭天,表示庆功” ,理解了这个字的意思就容易领悟“(元嘉)草草”还想“封狼居胥”的不可能性,结果也只能是“赢得仓皇北顾” ,学生就易于理解作者告诫当权者要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的道理。上面提到的“襄” (上) 、 “沿溯” (顺水下行与逆水上行)不理解字义,就无法理解句子的内容。再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 )中的“子” , “是” ,前者容易错解为“儿子” ,后者易于错解为今天的“是” 。有的老师还把“是寡人之过也”翻译为“是我的过错”而不知错。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在表面上一看就懂,但实际上未深刻理解的字词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细微语言。例如琵琶行 “今夜闻君琵琶语”中的“语”字,为什么作者不写“声”?本来就是在听琵琶声的,可是作者却从琵琶女的身世叙述和所弹奏的琵琶声音中听出了琵琶女的“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凄凉身世,对琵琶女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并引发了他“始觉有迁谪意” ,作者与琵琶女之间有了感情的交流,如同说话一搬,于是用一“语”字就很恰当了。再如阿房宫赋开头“蜀山兀,阿房出” ,课文有对“兀”的注释“山高而秃,指山上树木被砍伐光了” 。学生一看就以为读懂了。实际上远没有理解作者的本意。阿房宫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 15 公里。而蜀是在四川,从西安市到四川与陕西交界处(更不要说到四川的中南部了) ,哪怕最短直线距离也有 230 公里以上。伐木者一般是就近取材,可是为什么不到陕西建阿房宫附近的地方去砍伐呢?可能是能用的木材都砍伐完了,也许是留着做风景树(这也用不着很大范围的树) 。即使是到四川的山上伐木也是先砍伐山脚处的树木,可是文中说是蜀山“兀” ,即四川的山顶上的树木也砍光了。四川到陕西的路是非常难走的,230 公里以上的路又很长,古代交通工具又不先进,扛一根树木都难,不要说扛完那么多(连山顶的树都砍完了,不多吗) ,可见当时为了建造阿房宫,花费了多少钱财,征调了多少老百姓去服役,挥霍无度,劳民伤财。经过这样一番分析,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古诗文教学中,对诗词的理解要着眼于总体,而非片言只语。孙绍振教授分析 2002 年高考诗歌鉴赏时说,去年他们把赵师秀的约客拿来刁难中学生。赵诗的最后两句是:“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考题标准答案错误的一条是:“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表现了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且不谈其理论基础如何,就是就事论事,对作品作微观分析,其答案也是荒谬的。诗人等朋友不到,如果像一般人那样焦躁起来,不安起来,就没有什么个性,没有什么心灵的魅力了,也谈不上诗的意境了。诗的妙处,恰恰是朋友半夜不来,诗人表面上并不焦躁,而是悠闲地、从容地、消消停停地敲着棋子。越是一副闲适恬淡的样子,越是能表现诗人的涵养非同小可。 5孙绍振教授的分析看起来很有道理,可是他也只是过于“微观”分析了。眼中只看到一个“闲”字。我们分析一下, “黄梅时节”的一个晚上(古代没有很好的照明工具)家家户户下着“雨” , “池塘”中“青草”处都是蛙声。 “有约”又“不来”还“过夜半” (夜半即晚上 11 点至凌晨 1 点) ,以前农村人晚上八九点钟就已经睡觉了,夜半时人家睡觉都好几个小时了。此人还在“闲敲棋子” ,也不怕吵着了已睡之人,以致于“落灯花” 。雨已经使得人心情不佳,蛙声又使得人烦躁,有约不来更是没有一点诚信可言(也许是下雨来不了?那也叫人担心啊!) ,搞得人家“闲”等了好几个小时,以致于用棋子来敲桌面打发时光,越敲越重,以致于震落了“灯花”!灯是放在桌子上的,棋子应该不是直接敲在灯上,而是敲在桌子上,若没有大力、重力,放于桌面上的灯上的灯花是不会被震落的。此时此情此景还是表现“闲适恬淡的心情”?肯定是烦躁不安啊!甚至是怒不可遏也有可能的。因此当年的答案应该是准确的,可见孙绍振教授也只看到“闲”字,并未认真分析整首诗特别是“落灯花”三字的含义。总之,我以为,多读书是对的,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值得商榷的。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遵循先弄懂文章意思,然后再熟读成诵,这样后续的分析、鉴赏、评价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钱理群、孙绍振著 对话语文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6 第 115 页23欧阳询等著 艺文类聚上岁时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54徐卫东 文言文教学的三大误区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 年 08 期 第 910 页5孙绍振 直谏中学语文教学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3.4 第 1718 页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