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争当两个先行区建设排头兵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省委赴泉州市调研检查组根据省委统一部署,7 月 31 日至 8 月 8 日,以省委书记卢展工为组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委秘书长郑道溪,副省长张志南,省政协副主席张帆参加,以及省委政研室、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办、省人大办公厅、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 环保局、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调研检查组,赴泉州市开展“ 四个专题” 调研检查。调研检查组围绕改革开放 30 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两个先行区”建设、党的建 设等重大问题开展调研,深入到 11 个县(市、区),实地查看了近 40 个基层单位,召开了 17 场有 400 多名基层同志参加的各类座谈会,听取了各地工作情况汇报和各级干部、基层群众、企业家以及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调研检查组坚持白天走访、晚上讨论,通过看、听、问、想、比等方式,注重促进基层群众与领导干部互动,大量吸收信息、大量听取意见,在了解情况中总结泉州围绕“两个先行区” 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成绩与经验,在对照省委要求中查找泉州发展的问题与不足,在分析研究中提出泉州进一步发挥支撑带动作用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调研, 调研检查组全体成员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受到了启迪,增强了信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一、融入海西,服务全局,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这次调研检查,恰逢改革开放 30 年。30 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泉州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 锐 意进取,走出了一条具有侨乡特色的发展道路,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以年均 17.7%、15.6%和 21.5%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连续 9 年居全省 设区市首位,有 5 个县市连续多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所有县市连续保持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发展活力不断迸发。市场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逐步体现,科教文 卫体等社会事业同步推进,先后荣获“ 全国科技先进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 ”。城市魅力不断提升。跨江面海的“组团式” 城市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人居 环境进一步改善。先后荣膺“国 际花园城市”、 “最佳中国魅力城市” 和“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 环保模范城市” 等称号。发展合力不断凝聚。干群团结协作,社会和谐进步,机关与基层、城市与乡村、人和自然之间有机联系、互动联动, 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2007 年以来,泉州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的部署,坚持“ 四谋发展” 的实践主题、 “四个重在” 的实践要 领和“ 四个关 键”的工作要求,围绕“ 两个先行区”建设,落实省委卢展工书记提出的“海西求先行,泉州要走前列” 的要求,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项事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呈现出好的形势、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2007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283.70 亿元,比增 15.9%,增速创 1997 年以来新高;财政总收入 225.06 亿元,比增 22.8%。今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 产总值1209.88 亿元,比增 14.8%,保持了持续增长势头 。(一)发展后劲持续提升。一是产业有了新发展。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五大传统产业得到整合提升,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修船造船、生物医 药五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今年上半年,五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规模以上产值 250.21 亿元,比增18.4%。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旅游、金融、中介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面对企 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商会)主动作为,有效 应对当前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等给生产企业发展带来的困难,实现 了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007 年新增年产值超亿元企业 138 家,累计达 636 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80.9%。二是城市有了新面貌。深入实施“一二三四”城建项目,高标准建设城东、东海、桥南三大新区,有序推进北峰、洛秀 组团规划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城中村”、 “城中厂 ”问题,扎实开展城市交通 综合整治、中心城区街道立面改造等工作,城市辐射、集聚、服 务功能进 一步提升。三是港口有了新变化。围绕 打造“ 亿吨大港”目标,深化与中远集团战略合作,基本完成重点港区控制性详规和部分港后区规划编制,加紧建设与港口对接的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等现代交通运输体系。2007 年,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居省内各港口首位,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量居全省首位。四是重点项目建设有了新成效。2007 年、2008 年分别安排重点项目 228 个、246 个,总投资分别为 1834 亿元、2292 亿元。列入省重点项目的数量连续 6 年居全省设区市首位。2007 年 126 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 177.2 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 147 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 95.9 亿元(不含炼化一体化项目),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五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了新提高。出台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建立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各县(市、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或试运行,中心市区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 77%和 98%。晋江、洛阳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和近海水域整治继续推进,率先在全省实行环保登报承诺制度。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和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2007 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源下降 3.5%,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 实现“双减排”。在全国86 个开展空气质量日报的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 10 位,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居全省第二位。(二)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一是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深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行政 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流动人口工作不断创新,信息化管理改革不断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继续深化,引入民间资本融资建设海峡体育中心、LNG 城市燃气工程、率先在全国实现县(市)污水、垃圾处理 BOT 产业化运作。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持续深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发(换)证工作。加快企业改制上市,目前有 100 多家企业处在上市辅导、培育和财务重组过程中。二是双向开放格局有效联动。2007 年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 394 个,其中超千万美元 124 个;今年上半年外商实际到资 12.35 亿美元,比增89.4%。2007 年外贸出口与进口分别比增 23.4%和 28.7%,今年上半年,外贸出口与进口分别比增 21.8%和 74.6%。2007 年以来新批境外投资企业 22 家,菲律宾晋江经济贸易区筹建进展顺利。三是创新型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全市累计建立国家、省、市 级企业技术中心 52 家,行业技术研发中心 87 家。在第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成功对接项目 681 个,项目数比上届增长 14%,总投资额 160 亿元。发展品牌经济,新增中国驰名商标 9 件、中国名牌产品 7 件、国家出口免验产品 3 件,荣获“ 中国品牌之都”称号,品牌的带动、引领作用持续增 强。(三)泉台交流合作持续深化。一是泉台产业对接进一步加快。出台海峡两岸(泉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推动惠安黄塘台商创业基地、惠安绿 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石狮台商投资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探索“ 以台引台”招商模式,力促和谐光电、长照科技等一批大项目落地。2007 年新批台商投资项目数、合同台资额与实际利用台资分别比增 52.78%、119.01%和 74.66%,今年以来利用台 资规模成倍扩大,单项 投资规模达 2356.05 万美元,比增 1.9 倍。二是泉台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成功举办首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和泉台产业投资洽谈会,石井港、深沪港分别被列为第一、第二批试行更加开放管理措施的对台小额贸易试点,对台渔工劳务输出得到恢复并快速发展。三是两岸沟通渠道进一步拓宽。持续扩大民间信仰交流,成功举办澎湖泉州旅游文化周,组团参加台南市“ 郑成功文化节”并赠送郑成功石雕像。截至今年 6月底,泉台双向交流累计共 760 项。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刺桐之声”对台广播、泉州电视台“ 闽南语频道”等对台宣传平台效应进一步显现,泉澎货运直航常态化,泉金客运航线持续发展,至今年 6 月底,客运直航累计 2000 多航次 8.7 万人次。(四)和谐泉州建设持续推进。一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通过试点带动,典型引 领,率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 五大工程”,办好“十件实事”,累 计投入新 农村建设 15.76 亿元,两年共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 10.97 万人。扎实推进“1333”工程,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提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在全省率先建成旱情监测系统和防台风公众服务平台;健全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体系,全面推进农村住房保险,在德化、石狮、晋江等地进行森林火灾险、渔工责任险、水稻种植险试点。二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2007 年全市投入教育经费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近 1/3,今年 预算支出同比增长 19.7%。出台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意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办法,建设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继续做好“海 丝” 申报“世遗”工作,深入开展 “欢乐泉州”百场文化下基层活动。精心筹 备第六届全国农运会,文明城市创建持续推进,双拥工作成效显著,荣 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三是民生保障不断改善。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参加城镇职工“五大保险 ”人数不断增加;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 495.17 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 96.18%;在全国率先组织外来工、 农民工参加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受益面不断扩大,在鲤城、丰泽、晋江、石狮等地建立城乡一体化低保体系。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慈善事业加快发展,住房保障工作全面启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保持全省、全国前列。四是“平安泉州”建设稳步推进。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责任查究制度,综治考评连续 5 年位居全省前列,基层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社会安定稳定。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到泉州在当前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发展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包括美国次贷危机、全球股市波动、油价震荡、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磨擦加剧和国内货币从紧、价格波动、出口退税调整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一些企业发展压力增大,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二是综 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总量第一不等于综合实力第一,原因就在于综合实力涉及城市带动、科技、效益、应对风险能力等诸多因素。比如,泉州作为中心城市的规模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城市经济、现代服务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城市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效应有待 进一步发挥。三是 发 展的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城区之间、 产业之间、城乡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比如,泉州经济发 展以传统产业为主,以中小企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体量不大,第三产业、重工业比重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外延式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这些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广大领导干部站在更客观、更前沿的位置研究解决,更好地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泉州市扎实推进“两个先行区”建设 改革开放 30 年特别是近几年来,泉州市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大胆探索,大胆创 新,形成了 “活、和、创、韧”的实践经验,这是泉州广大干部群众持之以恒的精神,也为深入推进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