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职中语文期中测试题 班级_ 姓名_ 学号_得分_ 一、积累与运用(20 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 )A分外(fn) 解剖(po) 深邃(su) 余晖(hu)B忐忑(t ) 伫立(zh ) 浩瀚(hn) 禁锢(jn)C颓废(tu 弥留( n) 灵柩(ji ) 襁褓(qing)D繁衍(yn ) 强聒 (gu) 颤动(zhn) 亵渎(x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 分) ( )A.缄默 张皇失措 隐姓埋名 B.隐诲 春华秋实 销声匿迹C.博击 小心翼翼 风雪载途 D.通宵 穷困缭倒 天衣无缝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这次艺术节办得栩栩如生,全校师生交口称赞。B执法部门要善于虚张声势,使假冒伪劣产品无藏身之地。 C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鳞次栉比,鸟儿也回来了。D老师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 分) ( )A难道能否认我们的意见是不正确的吗?B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以后再告诉你。C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已的家园一一地球。D. 为了搞好工作,我们要虚心接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5.综合性语文学习考查(共 6 分)斑马线是马路上人行横道的标识。近年来,斑马线上交通事故频发,教训惨痛。雷州市文明办和有关部门于近日共同发起“我爱斑马线”活动。请你参加相关活动,完成以下任(1)下面有两条减少斑马线事故的建议,你最认同的是哪一条?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理由。建议一:对违规者执行严厉处罚。 建议二:努力提高公民道德修养。观点理由: (4 分)(2)请你仿照某风景点垃圾桶上的宣传语,以斑马线的口吻写一句温馨提示,提醒司机和行人在穿越斑马线时注意安全。(2 分)【示例】垃圾桶上的宣传语:你给我的不是施舍,而是一份爱心!环境卫生 100 分=99 个垃圾桶 + 您准确无误的 1 投!温馨提示: (2 分)6.根据提示,写出古诗文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悄悄的我走了,_。我挥一挥衣袖,_。(2)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3)小时候,_。(4)长大后,_。(5)软泥上的青荇, _ 。二、现代文阅读(40 分)(一)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牛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枕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情绪。7开头一段用了 、 、 等形容词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 (3 分)8文中直接抒情的一句话是 。 (3 分)9文中写景语句有哪些?作用是什么? (4 分)10既然说“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又为什么“说不出他的佳处来” ,这样是否矛盾?为什么? (4 分)(二)傅雷家书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看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哆里哆嗦地抖出你的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尽管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学到了忍耐,学得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11.第一段“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的话”指什么?(用原文回答,15 字以内。) (3 分)12在第二段中,作者写道 “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 ”作者说这话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0字以内) (3 分)13从本文语言特色考虑,填人第二段横线上的应是下面哪一句?简要说明理由。(4 分)(1)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2)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14读完本文后,结合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写出你此时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4 分)(三)生活的难题生活给我们出了许多难题,对应该平平淡淡还是轰轰烈烈做人的选择就是其中的一道。是哪位哲人说过:“如果他的腿被打断了,他就跪着战斗”。气概令人肃然起敬;是哪首民歌唱过:“钢刀把我头斩断,我血着身子陪你。”至情至爱,可歌可泣。然而,现实生活通常并不打断我们的腿,斩断我们的头;而是将我们的凌角一点点磨平,将我们的鲜活一日日风干。终于有一天,我们乘坐着世俗生活这驾老牛拉的破车,行进在平淡的小道上,仰望着高悬的轰轰烈烈的人生理想,回顾起这理想反反复复启航、搁浅,搁浅、启航的艰难旅程,不禁悲从心起。定眼望去,恍然悟出:现实生活实则鲜有奇迹,大量的日常信息不过尔尔:婴儿的啼哭,绿茵场上的呼喊,商店柜台前的讨价还价,田间地头的春播秋收。不管尼采式的人物怎样召唤“超人”的诞生,大自然出奇地沉稳:日出日落,花开花谢,连同我们的一日三餐,朝起暮息合奏着亘古不变的平缓基调。于是我们平息了憧憬时的召唤和呐喊,抑制住探索中的激动和不安,归于生活的淡然。这时恰好成为尼采讽刺的对象:“他们是好钟表,只须留心合宜地把拨动,于是他们报时无误,并且谦虚地嘀嗒着。”然而,总有一些时刻,一种声音猛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生机勃勃?那个饱食终日、庸庸碌碌的形象该是我们的选择吗?生活的难题又一次与我们狭路相逢。那位被同样的难题困扰过的作家史铁生在他的散文我与地坛中写道:“这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史铁生的观点或许是有启发性的。15第二段划线句子的含义是:(2 分)_ _16第二段中“反反复复的启航”中的“启航”运用了借喻,它的本体是:_(2 分)17尼采讽刺的对象:“他们”是指什么人?(2 分)_18第五段中“同样的难题”是指:(2 分)_19文章结尾所说的史铁生的观点是指( )(2 分)A生活应该是平平淡淡的。 B生活的难题是难以选择的。C生活的难题是永远存在的。 D生活的魔鬼或恋人。20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 分)A要正确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B生活应该是平平淡淡地过。C不要被生活磨于平淡,要轰轰烈烈地过。 D生活是艰难的,要迎难而上。三、写作(40 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提示和要求作文。 (70 分)在岁月的浸润下,人的心中会滋生出种种杂草,使心灵不堪重负,奄奄一息。要想使心灵重现生机,我们就应该毫不留情地拔掉那些长在心中的杂草。自私、忌妒、贪婪、自卑、自傲,这些都是长在心中的杂草,这种草会蒙蔽您的双眼,让您只看到自身的利益,而看不到别人和集体的利益,从而干出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事。时间一长,您的朋友甚至亲人都会离您而去,让您成为“孤家寡人” 。您想成为“孤家寡人”吗?不想!那么赶快拔掉这种杂草吧,使心灵重现往日那种大公无私,心胸开阔的繁荣景象。请以“拔掉心中的杂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也可以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3)不少于 600 字;(4)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5)不得抄袭,文中不要出现真实校名、人名。语文期中测试参考答案一、1、B 2、A 3、D 4、C 5.观点理由:认同建议一。理由如:斑马线上交通事故频发,大多是司机或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所致。对违规者进行严厉处罚,让他吸取教训,加深对交通法规的认识。认同建议二。理由如:司机或行人能否主动遵守交通法规,取决于公民的道德素质。努力提高公民道德修养,能使人们处处替他人着想,互相礼让,安全通行。 (共 4 分,表态 1 分,结合材料 1分,理由合理 1 分,语言表达 1 分)示例:(1)我用深情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你的行为:减速、慢行、让停 (2)左看看,右看看,安全行走我喜欢! (3)我喜欢你在绿灯的引导下轻轻地走过!(共 2 分,以斑马线的口吻 1 分,表述合理 1 分)(二)1(1)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2)回忆儿子的往事这件事 因回忆儿子的往事(回想与儿子在一起的日子)而快乐,因儿子离开父母(只能靠回忆来寄托思念之情)而惆怅。2(1)儿子变成了朋友(“我又多了一个朋友”不得分) (2)第一处从“转折”或“衬托”的角度作答,即可;第二处从“反问”的角度作答即可。3应选第二句。第二句与全文语气、口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