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4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8页 / 共34页
第9页 / 共34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共危机管理基础知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提 高各级领导干部处置公共事 件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并 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干部进 行必要的培训,在实践中不 断总结经验,得到提高。胡锦涛总书记批示党的十七大部署和要求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抓 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贯彻实施,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 产安全为核心,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强化源头 预防,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应急科技水平,夯实基层基 础,深入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 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突发事件与公共危机 危机:是一种对组织基本目标的实现构成重大威胁 、需要组织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关键性决策和进行 紧急回应的突发性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 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公共危机:突然发生的、攸关公共利益的、对于组织的存在和 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急需管理者快速应对的事件。(程度 范围 可控 核心价值) 紧急事件 公共突发事件 危机事件突发事件的定义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5年)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公共危机(突发)事件的特点1. 突发性2. 紧急性3. 危害性4. 社会性5.高度不确定性SPPM6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分级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4类: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 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 、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 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 件等。按照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可分为4级: 级(特别重大)、级(重大)、 级(较大)、 级(一般)(一)突发事件的分类制度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二)突发事件的分级制度红橙黄蓝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特别重大重 大较 大一 般突发事件分期预警期 事前 预警预备 爆发期 事中 快速反应 缓解期 事中 恢复重建 善后期 事后 评估学习公共突发事件分期从突发事件中学习防范事件的发生,及时控制突发事件并 防止其蔓延并尽快恢复正常秩序预警期爆发期缓解期善后期尽可能控制事态发展保持应急措施的有效我国公共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一)重大自然灾害频发 (二)重大、特大安全事故不断 (三)重大传染性疾病形势严峻 (四)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 存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 题 法律框架相对脆弱 综合协调机构缺失 危机应对网络松散 社会应对能力薄弱 社会预警体系不完善 专家咨询队伍薄弱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应对 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对公共危机的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化解和评估、恢复等全过程的应对安排,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达到减轻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的目的,以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维护国家安全。 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与当然主体。政府掌握着大量的资源,享有制度安排和制度实施的合法权力,拥有组织程度、专业化程度都很高的政府组织体系和法律授予的强制权力,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政府领导者是危机管理决策的核心,拥有紧急召集、资源配置的权力。 危机管理体系的核心:“一案三制”一案三制一案(预案)三制体制机制法制SPPM16中国政府应急管理发展历程200420052006预案建设第一阶段体制建设第二阶段机制建设第三阶段法制建设第四阶段2007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依靠科技,提高素质我国处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工作流 程 预防准备 检测预警 信息报告 决策指挥 危机沟通 社会动员 恢复重建 调查评估 应急保障预防准备突发事件管理工作流 程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监测 预警处置救援恢复 重建SPPM20法制建设依法行政(一)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概念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属于非常态法制,是关 于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状态下如何处理 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 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 原则的总和,是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非常规状态下 实行法治的基础。(二)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特点 内容和对象上的综合性、边缘性 适用上的临时性和预备性 实施过程具有很强的行政紧急性 立法目的上更强调对权利的保障性 法律制裁具有更大的严苛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六十九号第六十九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已由中华 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十九次会议于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2007年年8 8月月3030日通过,现予公布日通过,现予公布 ,自,自20072007年年1111月月1 1日起施行。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胡锦涛 20072007年年8 8月月3030日日体制建设成立机构,明确职责(一)领导体制 统一指挥体制 政府职权划分 责任机制 监督机制(二)机构设置三个层次 领导机构 综合办事机构 专业(部门)工作机构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省级政府应急办省级政府应急办市级政府应急办市级政府应急办县级政府应急机构县级政府应急机构中央相关部门应急机构中央相关部门应急机构省级相关部门应急机构省级相关部门应急机构市级相关部门应急机构市级相关部门应急机构体制市应急委员会 (领导机构)应急指挥中心 (办事机构)区(县)局委办专门工作机构专家组联动机制天津市应急管理体系图(三)改革与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 制发挥和完善非政府组织、社会力量、专家 咨询组织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建设预警机制 决策机制 资源配置与保障机制 新闻发布机制 善后管理与评估机制应急预案有备无患应急预案的制定与管理是实现公共危机管 理科学化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家突发公共 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在实 现公共危机管理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全国 应急 预案 体系 框架总体预案(1件)专项预案(25件)部门预案(80件)省级及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国家级SPPM31国家应应急预预案体系国家总体 应急预案国家专项 应急预案国家部门 应急预案省级总体 应急预案省级专项 应急预案省级部门 应急预案市级总体 应急预案县级总 体 应急预案市级专项 应急预案县级专项 应急预案市级部门 应急预案县级部门 应急预案乡镇、街 道基层自 治组织应 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国家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第四步 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第五步 应急预案的实施预案评审与发布预案评审与发布组建编制小组组建编制小组内部培训研讨内部培训研讨脆弱性分析脆弱性分析评估应急能力评估应急能力危险识别与分析危险识别与分析应急预案框架与分工应急预案框架与分工编制预案编制预案预案的实施预案的实施第一步 成立预案编制小组第二步 危险分析与能力评估第三步 编制应急预案1 1方针与原则方针与原则2 2应应 急急 策策 划划2. 1 2. 1 危危险险险险分析分析2. 2 2. 2 资资资资源分析源分析2. 3 2. 3 法律法法律法规规规规要求要求24 24 应应应应急能力急能力评评评评估估3 3应应 急急 准准 备备3. 1 3. 1 机构与机构与职责职责职责职责3. 2 3. 2 应应应应急急设备设备设备设备 、设设设设施与物施与物质质质质3. 3 3. 3 应应应应急人急人员员员员培培训训训训3. 4 3. 4 预预预预案演案演练练练练3. 5 3. 5 公众教育公众教育3. 6 3. 6 互助互助协议协议协议协议4 4 应应 急急 响响 应应4.1 4.1 现场现场现场现场 指指挥挥挥挥与控制与控制 4.2 4.2 预预预预警与通知警与通知4.3 4.3 警警报报报报系系统统统统与与紧紧紧紧急通告急通告4.4 4.4 通通讯讯讯讯4.5 4.5 事事态监测态监测态监测态监测4.6 4.6 人人员员员员疏散与安置疏散与安置4.7 4.7 警戒与治安警戒与治安4.8 4.8 医医疗疗疗疗与与卫卫卫卫生服生服务务务务4.9 4.9 应应应应急人急人员员员员安全安全4.10 4.10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4.11 4.11 资资资资源管理源管理( (消防消防 泄漏泄漏处处处处理理) )5 5 现场恢复(事故调查)现场恢复(事故调查)6 6 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6.16.1培培训训训训与演与演练练练练6.26.2预预预预案修改更新案修改更新预案核心要素与主要内容预案核心要素与主要内容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