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3页
第2页 / 共10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第4页 / 共103页
第5页 / 共103页
第6页 / 共103页
第7页 / 共103页
第8页 / 共103页
第9页 / 共103页
第1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武立民 邢台学院 教育科学教学部第一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 的社会职能学习目标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不同国家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和理解。掌握: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的概念;中世纪大学的学科设置;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及进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基本情况;现代大学的职能。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概念v高等教育的多维度认识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一、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 概念的演变 v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形式、职能在变,因此,其内涵和外延也在演变。1.中世纪:高等教育=大学教育传授高深学问2.资产阶级 革命后,大学教育基于中等教育基础之上,不断制度化、正规化3.19世纪后半期的高等教育:层次多样化、形式复杂化4.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民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1、中世纪大学v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v在仿照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 学术与教育机构。v主要设四科:文科(基础科):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 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科(高级学科) :在具备文科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1、中世纪大学v具备比较完善的教育活动体系,其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教学方式都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直接继承。组织管理,行会自治。学生行会(南欧);教师行会(北欧)学生无国籍限制,游学风盛行。入学时间、期限,无十分严格限制。一般13-14岁入学,先学文科5-7年,过考试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后,开始分科学习,学习结束授予博士学位。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宣读和讲解,也进行辩论练习。采用拉丁语v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大学教育(University Education)2、资产阶级革命后v资产阶级革命后,尤其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各国的教育制度基本确立,中等教育逐步与高等教育衔接起来,一些中等学校成了大学教育的预备机构,以为学生升入大学做准备。v大学教育基于中等教育基础之上,不断制度化、正规化。高等教育是教育制度化的结果。小学、中学、大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3、19世纪纪后半期的高等教 育v层次多样化:研究生教育 大学 学院 专科学校 社区学院v形式复杂化: 正规大学 非正规大学中等后教育(Post-second Education),第三级教育(Tertiary Education)v服务对象:由“精英教育”、“尖子教育”开始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4、现代高等教育v大众化趋势v民主化趋势二、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 的不同界定v1、不同国家对对高等教育概念有不同界定的原因v2、不同国家对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 美国(Post-second Education):中等教育后 英国:正规规的高等教育 前苏联苏联 :中等教育后的专门专门 教育 中国:中等教育基础础之上的各种专业专业 教育v中国大百科全书书 :中等教育基础础之上的各种专专业业教育v中华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高级级中等教育基础础上实实施的教育三、我国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 念的理解 v1、潘懋元: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 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关注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地位、高等教育的性质。v2、胡建华: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各种形式的学术性、专业性教育。起点:中等教育毕业水平性质:学术性(学科)、专业性(职业)v3.本教材:赞同依据学制体系中的地位、性质进 行界定学制系统中的地位:最高阶段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高等教育的性质:专业教育。专门人才多样性(学术型、研究型、应用型、技术型)学术性专业教育、职业性专业教育小结结:高等教育的概念v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 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 人才的社会活动。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v一、大学社会职能的历史演变 v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v三、21世纪大学的教育理念 一、大学社会职能的发展历 程1、18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 2、19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研究的职能 3、 19世纪末:美国大学发展社会服务的职能。 柏林大学开启发展科学的 先河 威廉姆斯-洪堡,1809年筹建,1810 年成立。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教育的目的,确立了大 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提倡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强调 教学与科研统一,突破了传统大学的办学模式,影响 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被人们尊称为“现代大学之 母”。1842年创建德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二战前,欧洲 乃至全球的学术中心。产生过29位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哲学家费希特、谢林、黑格 尔、叔本华,神学家施莱马赫,法学家萨维尼都曾在此任教。共产党理论的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就读过柏林洪堡 大学,其他曾在此就读过的还包括欧洲议会主席舒曼、哲学家 费尔巴哈、著名诗人海涅、铁血宰相俾斯麦及作家库尔特图霍尔斯基等。美国“赠地学院” 开始成为社会的“服务站”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的莫雷尔法案规定:凡有国会议员一名的州可以获得三万英亩的土地或土地期票,以兴办农业、机械工程学院。美国历史上把这些学院统称为“赠地学院”。至1922年,共兴办此类学院69所。其宗旨在于使劳工阶级子弟能获得实用的大学教育,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康乃尔大学v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中产生的 一所著名大学。v办学思想: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学科开放。课程计划应该“适用于所有目标”。v大学没有等级制度,课程可以向所有学生开放,各种学科和课程一律平等,具有同样的地位和威望。威斯康星思想v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中产生的 一所著名大学。v威斯康星思想的创始人:范-海斯。v明确地把大学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v大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公民、进行科学研究、服务于广大民众。v开辟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基本途径:知识推广、专家服务。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培养专门人才: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发展科学: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社会服务: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 重要讲话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培养专门人才: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缘由:v早期大学创办的宗旨,v大学作为社会特定机构之所以能够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依据。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 系 v2.发展科学: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缘由:v现代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v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v高等学校在培养专门人才的过程中,也为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科学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洪堡:“大学是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的地方,而不是职业或技术培训中心,更不是卖文凭的机构。” 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v3.社会服务: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缘由:既是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主要形式:v开展教学和人才培训服务。v科技服务:“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技术咨询v信息服务。v装备服务。v发挥政府和企业决策的智囊作用。v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交流:经济、教育、文化、贸易等。v引领思想文化进步。高校的职能实现v统筹发展 “三大职能”,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说教育是大学的生命,那么研究就是大学的灵魂,而社会服务,则是校园功能的扩展。如果离开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这两个传统的基本职能去谈社会服务,甚至偏好于追求经济利益,最终只会损害高校的发展。而放弃社会服务这个高校的重要拓展职能,同样也会丧失高校自身发展的机遇。陈维绍 大学的角色和任务:台湾大学的例子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1987年创立,1988年正式招生,1997年,紧紧抓住韩国大宇公司在烟台建立亚洲最大的汽车发动机厂,对汽车专业与技术的需求趋旺的契机,把汽车工程学院从校本部全部迁至威海。十几年来,分校承担了3000多项合作科研项目,部分科研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高校的职能实现v找准学校定位,培育服务特色,确保社会 服务职能可持续发展。找准服务定位,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突出服务的“地 域性”,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找准特色定位,解决“如何服务”的问题。新加快抢 占其他高校尚未涉足的新领域;特紧紧依靠特殊的学科专业资源、人才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地理区 位优势来发展学校,服务社会;优巩固和壮大自己已经取得的领先优势,始终保持领跑位置。培育创新团队。老、中、青结合,建设创新团队,发挥 团队优势,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高校的职能实现v找准着力点和结合点,推进科技创新,增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积极为中小企业服务;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加快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 学习目标v了解: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教育目的的性质;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v掌握:教育方针的概念和基本构成;教育目的的含义;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要点。v理解: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第一节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 的 v一、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1.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实施途径。 v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作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反映三方面的要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目标与任务;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和对教育的要求。v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针。v教育实施的途径: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与方式来培养人,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实施的途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2.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v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v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v1961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高校60条)v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v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v1993年,中国教育与改革发展纲要;v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v199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v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决定 v教育方针具体内涵的阐释:“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 1.含义: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2. 意义 :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也是最终的归宿和检验教育质量的标准;指导着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向,增强着其工作的自觉性和科学预见性;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是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的努力方向。3. 性质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 :社会制约性三、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 v表面现象:统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