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6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海市科技发发展基金软软科学研究项项目区域创创新体系建设设中的功能性互动动与制度性安排三区联动联动 模式、机制及案例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主要内容v一、理论论框架 v二、上海三区联动联动 的实实践案例与机制归纳归纳 v三、上海三区联动实联动实 践中的主要问题问题 v四、深化三区联动联动 的推进对进对 策 v五、三区联动联动 的测测度评评价框架一、理论论框架v1、主体理论论:区域创创新体系理论论技术术社会形 成理论论。 v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主要用以解释技术创新的 动力、发展机制、应用效果,以产业群、创新 网络和三螺旋发展为理论要点 v 技术社会形成理论补充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在 社会实现形式以及社会制约方面的不足,解释社 会因素对技术创新的综合作用,通过三方互动 关系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一、理论论框架v2、根据区域创创新体系的角色划分与运作模式 v 角色划分: v(1)创新环境营造者及推动者政府机构。 v(2)创新的直接行为主体企业。 v(3)创新的智力源高校及科研院所。 v 运作模式: v 区域创新体系的良性运作依赖于本地化的创 新网络。另一方面,区域创新体系的开放性也将 不断加大,其作用范围将超出行政区划以及地理 界限,在国家范围内甚至跨国领域参与创新活动 。一、理论论框架v3、社会形成理论论的分析视视角 v 技术社会形成理论认为 技术及其实践是在协 商过程中被建构起来的,是各方参与者的社会利 益驱动之下的博弈过程。应当将技术发展的社 会动力、社会选择及社会制约纳入研究的视野 之中。 v 技术的发展并不线性地导致产、学、研和社 会的发展,解决技术发展中的社会形成问题,才 能解决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理论论框架v4、理论论框架的适用性 v 三区联动涉及的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高 科技企业均在区域创新体系对应主体的范围内, 且互动过程基本符合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的交 叠框架。 v 在“三区联动”的实践中,社会因素对三区联 动的效应释放环节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区域 的具体社会特征对联动 的实现类 型、实现方式 、效应释放效果乃至具体的技术应用产生推动 、选择和制约的作用。 一、理论论框架5、主要问题问题理论论推演中,的确可以识别识别 出的,校、园、社区在区 域创创新体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互补补性,构成相当理想的 创创新组组合,达成完整的区域创创新体系。这这是高度抽象三方 角色担当和先验设验设 定三方利益诉诉求的结结果。而在现实现实 中,三方各自遵循着不同的工作目标标、运行 逻辑逻辑 和评评价体系,而且不同主体方已经经在长长期运转转中相对对 固化了符合各自特点的运行机制。因此,本课题课题 将研究目标设标设 定为为三区联动联动 的机制、模 式、推进进方式以及评评价体系二、上海“三区联动”的实践案例与机制归纳v 1、上海“三区联动”典型区域: v 杨浦区 “三区联动” 从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入手,以校 区的空间扩展和影响力释放为中心来布局规划整个区域 的空间功能结构、产业形态、商业体系、交通基础设施 和社会文化发展,是较为典型的“三区联动”制度性合作 模式 v 徐汇区利用所在地社区的集散枢纽地位和校区研究机构 的知识优势 ,经过校区、园区、社区长期的共存发展, 基于功能性相互需求,由要素互补性和市场力量推动, 自发形成相当水平的知识创新集群和功能性创新互动格 局。是“三区联动”的功能性互动模式的典型。 v 松江区的“三区联动” 中,大学城校区的建设是同松江区 的整体城市化发展同步的,是全新创制整合模式的典型 。 二、上海“三区联动”的实践案例与机制归纳 2、各区联动 的主要特点 杨杨浦区的实实践利益分异、资资源竞竞争、功能交 叉与“联动联动 ”制度安排 徐汇汇区的实实践利益协调协调 、资资源共享、功能对对 接与“三区”功能互动动 松江区的实实践利益共同体、社区认认同感与“生 态态”系统统培育二、上海“三区联动”的实践案例与机制归纳v3、机制归纳: v 通过调整三方主体的责任目标设定,引导共 同利益:线性机制 v 通过强化三方主体多层次的交流,相互发现共 同利益:非线性机制 v 通过三方融合的生态和氛围建设,培育共同利 益:生态机制 线性推动机制v营营造和传传播“利益相关者”观观念 v将参与区域创创新发发展纳纳入三方主体的考核体系 v通过过机制设计设计 ,实实施三方创创新事务务共同管理、 交叉任职职、统统一决策 v各方中长长期战战略、年度规规划实实施有机对对接,共同 体现联动创现联动创 新内容 v在执执行层层面设计设计 三方功能对对接。职职能部门门条线线 对对接、干部互派与人才交叉培养非线形推动机制v强调发现 多层次、多方面、大小兼有的利益交集 ,其出发点为各主体间的利益供求,三方相互配 合,形成共同利益叠加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应 用,人力资源培训、创业就业等方面设计对 多 方有利的行动方案,以之为基础进行联动。 v这一推动机制的关键是明确各方围绕区域创新 体系建设的资源贡献与需求的实际情况。 v在供求契合基础上,由一方为主,构建互相支撑 的运作平台或项目。其特点是经常性、互动性、 灵活性。 创新生态培育机制v创新生态培育机制涉及软硬两方面的工作 v“硬”-在于从城区规划出发,在城区功能布局、社 区规划、建筑设计、公共空间布局等方面注入创 新意识、联动意识,来响应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对于城市空间形态地要求。 v“软”-在于城区形象塑造与推广、社区、校园、 园区文化建设的沟通与融合、公共服务理念、商 业形态设计 等方面,为区域创新、三区联动提 供一个有机地发育环境。 三、上海三区联动 的理念认识问题v1,校园区三方的依存关系和共同利益并不天然 存在,而更需要主动营动营 造 v 在长期的运行中, 校、区、园三方工作目标 不同、运行逻辑不同、评价体系不同,带来三者 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利益基础的历史积淀不深。 v 要推动联动 ,必须充分说明和展示当今社会 发展对于三方评价体系的新的改进方向,尤其是 对校区和园区的“社会责任”的强调。同时也进一 步提示三方通过联动 所能够释放出的更大的生 产力和社会活力,即存在重大的“共同利益”,从 而使得三方的联动成为新形势下的自然产生的共 同需求。 三、上海三区联动 的理念认识问题v2,防止机械式地理解三区联动联动 ,而应应开放地推 动动各种联动联动 地可能性 v 三区联动并不是意味着约束校区学校和园区 企业的辐射和沟通范围,认为三区联动就是校 区园三方在一个空间内限定明确的校、区、园合 作对象来开展工作,这样的认识过 于机械性。 实际上,三方联动更多的是强调校、区、园这 三类主体的联动,不应限定具体对象、不应限 定明确空间。跨越空间的校、区、园联动也是一 种常态。 四、深化三区联动联动 的推进对进对 策v(一)推进进三区联动应联动应 秉承的基本原则则 v1,防止机械式理解三区联动联动 ,鼓励开放式推动动 联动联动 的各种可能性 v2,联动产业联动产业 、服务务社会是高校的延伸性责责任, 需防止本末倒置 v3,校区是联动联动 可以依靠的“支点”,但不是可以 摆摆布的“棋子” v4,产业联动产业联动 高校,应应尊重高校发发展规规律,防止 操纵纵学科发发展四、深化三区联动联动 的推进对进对 策v5,以城市布局推动动三区联动联动 不等于单纯单纯 的靠拢拢 集聚 v6,社区既要激发发校区的“在地”责责任意识识,更要 强化自身的主动动性 v7,三区联动联动 ,推动动三类类主体融合,更要强调调同 类类主体间间的融合 v8,三区联动联动 ,要谨谨慎对对待以社区政府代表社区 主体的现实现实四、深化三区联动联动 的推进对进对 策v(二)推进进三区联动联动 的整体政策设计设计 v1,三区联动联动 的规规划 v2,三区联动联动 的框架 v3,三区联动联动 的组织组织 机构 v4,三区联动联动 的生态态 v5,三区联动联动 的平台 v6,三区联动联动 的体系 v7,三区联动联动 的市场场四、深化三区联动联动 的推进对进对 策v1,三区联动联动 的规规划:形成集体意志和坚坚持决心,引 导导相关各方对对于三区联动联动 形成稳稳定的预预期,并在相 关策划和工作中有意识识地注入联动联动 思维维。 v2,三区联动联动 的框架:从运作上鼓励在校行政区层层 面,校园区层层面,学院行政区层层面,学院园 区层层面,行政区园区层层面,尝试尝试 多种形式的联联合 议议事框架,乃至从组织组织 上鼓励相应层应层 面的干部交叉 任职职。 v3,三区联动联动 的组织组织 机构:建立一个核心的组织组织 来 专专事三区联动联动 的“穿针针引线线”工作。 四、深化三区联动联动 的推进对进对 策v 4,三区联动联动 的生态态:全社会学习习的氛围围、可负负担的高 品质质生活、文化多元共存且交流、对创对创 新的鼓励和对对失 败败的容忍、对对社区的高度认认同感。 v 5,三区联动联动 的平台:社区公共空间间吸引各类类人群共享 交流,打破传统传统 的校区、园区与社区的分割状态态,激发发 思想的碰撞和人员员的交流。 v 6,三区联动联动 的体系:推动动开放,从市场场的体系、公共服 务务的体系、人员员交流的体系来推动动大学的开放性,园区 的开发发性和社区的开放性。 v 7,三区联动联动 的市场场:以市场场体系来冲破原来行政隶属 的体系、行政级别级别 的体系,使得各方能够够在平等互利的 基础础上走到一起,推动动共同的发发展项项目。 四、深化三区联动联动 的推进对进对 策v(三)现阶现阶 段推动动三区联动联动 深化发发展的对对策要 点 v1,公共政策设计设计 方面的在地责责任与属地化管理 v 建议在全市层面公共政策设计中,考虑明确 大校、大厂、大院、大所的“在地”责任,推进四“ 大”的属地化管理。可以把对地方贡献,尤其是“ 联动”当地,作为一项评估内容列入高校的工作 考核体系,并主要将所在地政府和社会的意见作 为评估的依据。 四、深化三区联动联动 的推进对进对 策v 2,城市战战略规规划方面对对“三区联动联动 ”的响应应性调调整 v 城市战略规划需要对“三区联动”作出响应性调整,需 要考虑如何将校区这一知识高地因素嵌入到城市发展中 。启动“上海推进三区联动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总体任 务、目标和工作路径。在各相关的区,由校区、园区和 社区共同设计“联动”路线图,并将工作内容列入各自机 构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在各相关市级委办分解推进责任 。 v 通过战略规划防止有条件和没条件的都一哄而上“三区 联动”,应引导在有条件的城区探索和建立各具自己特色 的联动模式,形成创新模式和领域的自然分工。四、深化三区联动联动 的推进对进对 策v3,城市空间规间规 划方面的混合布局导导向、公共空 间间建设设与紧紧凑型建设设 v 城市规划响应“三区联动”发展的产学研一体、 科教条件和生活品质并重等特点,前瞻性地在城 区功能定位上、空间布局上、基础配套上予以引 导和体现。 v 积极导入城市空间规划的混合布局导向与公 共空间建设,鼓励各区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适当 调整,打破空间隔离,从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转 向混合布局方式。在土地使用上紧凑性地布置各 类设施功能,达成建设一块成熟一块。 四、深化三区联动联动 的推进对进对 策v4,高教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自主权权下放和柔性流 动动机制建立 v 鼓励高校培养企业业家精神、实实施开放式办办学。进进 一步深化上海高校改革,“实实”化二级级学院,给给予更 大的自主权权,在“三区联动联动 ”中,将学院、系、研究 所、中心等教学和科研实实体推向前台,直接面对对社 会、直接面对业对业 界和市场场。 v 在师师生迈迈向社会、从事创创新创业时创业时 ,通过过建立 和完善教师师柔性流动动机制、学生暂时暂时 休学制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