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0页
第2页 / 共60页
第3页 / 共60页
第4页 / 共60页
第5页 / 共60页
第6页 / 共60页
第7页 / 共60页
第8页 / 共60页
第9页 / 共6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钱学森之问”与“创新能力培养”四川师范大学教科院 吴定初 Email:wudingchusina.com两大“世纪难题” 英李约瑟之问(1930年代, 中国科学技术史):为什么古代 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 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 国?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只能起源于 西欧,而不是中国或者其他文明? 钱学森之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1995,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生前多次向温总理(2003年始任总理)提 出“钱学森之问”:(四、五、六、八)、 (2005.7.29,2007.8.3, 2008.8.2,2009.8.6)背景 钱学森(1911-2009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 ,大部分时间都是在 病榻上度过,但他时 刻不忘杰出人才的培 养。温家宝(2010.5.4.):“钱学森之问对我们 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 很大的鞭策”。2009年9月4日,温 总理考察北京35中时曾 说:多次看望钱先生, 给他汇报科技工作,他 说你们做得都很好,我 都赞成,“然后,他转过 话题就说,为什么现在 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 出杰出人才?这句话他 给我讲过五六遍”。一、关于“钱学森之问”本身二、关于“本源之地”的思考三、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关于“钱学森之问”本身 (一)问了些什么(What)1、“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 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 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 出杰出人才”。3、2005年温家宝看望钱学森,钱老感慨:回过头来 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 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 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 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 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二)发问的选择(WhenWho) 1、时机:为什么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人在离世前,最后的遗言往往无所顾忌、一吐为 快北京大学著名学者乐黛云:80岁以后觉得自由多 了,敢讲自己愿意讲的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越接近死亡,没有畏惧,话越真诚。中国特色:老到一定程度,就开始说真话2、为什么向温家宝发问类似的问题,也不是没有其他人提出过,也许是 人微言轻,不值得理会。现在由钱学森提出,分量自然不同,而且还要等 到临去世才提出来,就显得格外悲壮、沉重。被媒体称之为“钱学森之问”的教育“天问”,不仅 萦绕在钱学森和温总理心头,也是教育界同仁乃至全 社会共同的困惑。“钱学森之问”有解吗?(三)钱学森是否有答案(How) 钱永刚:钱学森心中已有答案钱永刚说,自己不知父亲“为什么提出 钱学森之 问”,但相信“大师之问,答案已然在大师心中”。摘自李皖婷记者对话钱学森之子钱永刚:“钱 学森之问”答案已然在 大师心中,市场星 报2011年9月18日钱学森内心或许有答案;但是他没有说, 或许是不能说、不便说。人们讨论“钱学森之问”,不能直击时弊, 明确指出问题的焦点、中国教育的症结,人人 都欲言又止、想讲又不敢讲真话,答非所问, 或许才是“钱学森之问”得以产生的土壤。民间认识问题本身似乎不难。论据:有关“方案”多多官方认识答易行难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说“钱学森之问”这个问题“特别宏大”,“是非常重要,又非常关键 的一个问题”,“不是马上就能分析清楚原因,不是写 一篇文章或者简单说几句就能说清楚的”。“这么多年 都没有破解,你想它的难度有多大?马上解决是不现 实的,需要一步一步来。”摘自陈清梅等追寻“钱学森之问” ,教育科 学研究2012年12期华裔学者杨佩昌说“钱学森之问”据说中国有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 国60年出不了顶尖的人才?许多学者研究去研究来搞 不明白,教育官员们想破头也没有得到答案。其实, 问题有那么复杂吗?你只要转脸往德国看一看不就明 白了?除了自由、独立的科研环境之外,德国学者对 学术研究的敬畏、淡定、执着和较真也密不可分。摘自杨佩昌为何?“钱学森之问”在德国不是问 题,羊城晚报2013年4月13日第B7版(四)如何才算“杰出人才” 1、教授据统计:截止2012年,我国高等学校(含成人高 校)有专任教师约148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 师比例近占40%。2、院士中国大陆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国家最 高的、终身的学术荣誉称号。据2012年6月两院院士大 会资料,我国共有(健在)中科院院士723人,工程院 院士774人(共计1497人)。院士比大师差一个档次(钱穆女、钱伟长堂妹)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 学术委员会主任钱易说,她时时思考“钱学森之问”:“回顾清华的历史,可以列出很多文科和理工科方面的大家,但现在这样高水平的人物已经不多了。现在可以列出来很多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但跟那个时代的大师比,还是差了一个档次”。摘自钱易我也在反思,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级人物, 科技日报2010年8月11日3、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当今世界都把诺贝尔奖作为科学研究的最高荣 誉和标志。原因:诺贝尔奖成果在推动人类进步方 面蕴含巨大的潜力、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最根本的 是在于它是重大的原始创新。诺贝尔奖不应该成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但不可否认,它是国际上 对最顶尖人才认可的标志。“钱学森之问”刺痛何处建国60余年来,我们从未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 得者,这对于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13亿人的大 国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事实。摘自陈清梅等追寻“钱学森之问” ,教育科学研究 2012年12期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 。有人统计,一个国家平均在建国后30年之内获得 首枚诺贝尔奖牌,而新中国建立已50年,却至今与 此项学术界的最高荣誉无缘。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询 问:什么时候中国能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摘自祁晓冬中国与诺贝尔经济学奖无缘?,光明 日报2000年1月18日第2版媒体挖出诺奖的“中国元素”今年中国再次无缘诺奖,但有媒体用“中科大女 婿拿下诺贝尔医学奖”报道斯坦福大学教授托马斯 祖德霍夫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就连其妻毕业于 中科大的中国人陈路也成了“明星”。有外媒批评这是“阿Q精神”,我看这更折射了 国人的“诺奖情结”,以至迫不及待地攀诺奖亲戚。针对“诺奖情结”,有教育、科研管理机构近年 推出所谓培养诺贝尔奖计划,选出种子选手加以培养 。这哪是拉近与诺奖的距离,而是进一步让学术行政 化,破坏学术生态,最后只有找花边新闻聊以自慰。摘自熊丙奇诺奖亲戚,诺奖情结与诺奖尴尬http:/blog.sina. com.cn/s/blog_46cf47710102egyg.html,2013-10-25“百人计划”:中科院1994年启动,在20世纪最 后几年,以每人200万元的资助力度从国外吸引并培 养百余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奖励计划”:教育部与李嘉诚基金会 1998年共同筹资的专项高层次人才计划,包括实行特 聘教授岗位制度和成就奖两项内容。“”:2008年开始,主要围绕国家发展 战略目标,引进并有重点支持一批战略科学家和领军 人才来华创新、创业。“万人计划”:与“”并行、特殊支持 国内高层次人才的人才计划。计划包括3层次7类人才 :第一层次为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 家潜力的杰出人才,100名入选者被寄予厚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珠峰计划)教育部回应“钱学森之问”出台的人才培养计划, 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首批入围11所高校。首先从数理化生计5个基础 学科开始试验,每年动态选拔学生,一流师资,一流 条件,创新培养方式。设立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聘请 国内、外一流师资;提供奖学金、国际交流、科研训 练等经费;努力这些学生成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 有人(杜钧福,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78782301019qb1.html ,2013-06-20)听一著名大学的老师说,中组部拨了他们学校一笔 钱,叫他们开一个班,专门培养将来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中 国花钱如流水,往诺贝尔投钱跟往足球投钱一样,等于打水漂 。朱邦芬院士:肯定会出诺贝尔奖获得者 2011年4月,清华大学共290名优秀学生入选“培 养计划”,并于4月14日14时(副校长袁驷说:取 “ 试一试”谐音)举行“培养计划”全面启动仪式。 清华大学朱邦芬院士预测,入选学生中,在未 来肯定会出诺贝尔奖、图灵奖的获得者。他说,二 十年以后,如果这里的学生没有出息,“那我们就是 对历史有罪,对不起祖宗”。摘自郭少峰 院士预测:“肯定会出诺贝尔奖 获得者” ,新京报2011年4月15日第A11版我们离诺贝尔科技奖项仍很远(罗容海,光明日报2012年10月16日2版)至于那些认为“钱学森之问”已经过时,认为诺贝 尔奖也不过如此,以后自然就该轮到中国的简单想 法,不仅是对诺奖的玷污,更是对国情的无知或自 欺欺人。作为对国人“诺贝尔奖情结”的回应,强调以 平常心看待诺奖,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仍要看 到,在科技领域,中国离诺贝尔奖的水平还有很大 差距。钱学森去世前提出“钱学森之问”的苦心,是直 指我们的大学培养体制和科技创新机制的。就算钱 学森再世,此次莫言获奖,大概也抚慰不了钱老心 中的困惑和遗憾吧。钱永刚:困惑?钱永刚在谈到“钱学森之问”时说,“父亲求学 时,国家虽然贫弱,却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今 天各方面条件都有所改善,教育却成为了短板, 难以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 摘自王俊“钱学森之问”有答案?,新 安晚报2011年9月18日A4版二、关于“本源之地”的思考中国教育有张“大网”透过“钱学森之问”这一事实,我们发现,似乎 有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在教育过程中把杰出人 才“一网打尽”而不曾有“漏网之鱼”。这张“大网” 似乎是无形的,因为我们看不到。这张“大网”又是 有形的,因为“钱学森之问”告诉我们“大网”是存 在的。“大网”的“面积”很大,因为60年余年来我 们未培养出一位杰出人才;“大网”的“网眼”很细, 因为任何一个杰出人才都不能“漏出”。摘自陈清梅等追寻“钱学森之问”,教育科学研究2012.12郑也夫:12年的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成一个考试机器梁艳燕 、朱亚玲南方都市报(2013年10月7 日)报导,在广州首期广州教育大讲坛上,北京大学 郑也夫教授分析了中国教育的现状。称“获得诺贝尔 奖的中国人,没有一个在大陆受过中小学教育”,他 甚至认为在中国受过12年中小学教育的人,即使进入 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也不会获诺贝尔奖,因为12年的 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得已没有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只 是一个考试机器”。中国教育的结果上幼儿园把天真弄丢了,上小学把童年弄丢了, 上初中把快乐弄丢了,上高中把思想弄丢了,上大学 把追求弄丢了,毕业后把专业弄丢了,工作后把锋芒 弄丢了,当官后把灵魂弄丢了。1-6岁说真话,7-12岁开始说谎话,13-22岁学习 说假话,23岁以后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一)缺乏质疑(批判)精神杨福家:“钱学森之问”的深层次原因2013年6月1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在 武昌理工学院做了题为“当代青年学生的责任”报告 。其中解读“钱学森之问”时,杨福家说:要把学生 教好,政府有责任,学校、教师有责任,学生自己 也有责任中国传统教育不允许学生对老师质疑 ,学生缺乏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是难以培养出杰出 人才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人民网武汉2013年6月20日 电)。98.9%受访者:当下年轻人缺少质疑精神孙震中国青年报2013年7月日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等单位最近发起的一项调 查(5617人参与)显示,98.9%的受访者觉得当下青少 年缺少质疑精神。为什么?调查显示,53.7%的受访者认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