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9页
第2页 / 共59页
第3页 / 共59页
第4页 / 共59页
第5页 / 共59页
第6页 / 共59页
第7页 / 共59页
第8页 / 共59页
第9页 / 共59页
第1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脑血管疾病教学目标: 1、掌握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三级预防,短暂性脑缺 血发作的定义、脑血栓形成的常见病因及护理措施 。 2、熟悉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要点。 3、了解脑血管疾病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u脑血管病(CVD)是各种血管源性脑 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u脑卒中(stroke)是急性脑循环障碍迅 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 床事件 概 述概念 脑血管病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了三大致死 疾病患病率:719 745.6/10万人发病率:约109.7 217/10万人死亡率:约116 141.8/10万人幸存者:50%70%遗留严重残疾概 述流行病学缺血性急性出血性TIA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塞脑动脉硬化症慢性血管性痴呆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类脑梗塞复习脑血液循环 脑血液供应复习脑血液循环 脑底动脉环复习脑血液循环 颈内动脉: 椎基底动脉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前3/5血液供应大脑半球的后2/5血液小 脑和脑干大脑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脑桥支、内听动脉大脑血管结构特点脑动脉:内膜层厚,有较发达的弹力膜,中层和外层壁较薄, 没有弹力膜,脑动脉几乎没有搏动,这样可避免因血 管波动影响脑功能。 脑静脉:腔大壁薄弹性差;无静脉瓣;大多不与动脉伴行;静 脉窦,静脉血及脑脊液经此血流缓慢。 特点:1、长、弯曲度大,缺乏弹性搏动,不易推动和排出 随血液来的栓子,故易患脑栓塞。2、因脑动脉壁薄,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又容易导致 脑出血。 脑的血流及其调节 正常脑血流量 800-1000ml/min 1/5流入椎基底动脉 4/5流入颈内动脉 脑的平均重量1400g 占体重的23, 脑血流量占全身1520。 脑血流量的调节平均动脉压60 160mmHg可自动调节 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 v高血压 v糖尿病 v心脏病 vTIA或脑卒中病史 v其他:肥胖、无症 状性颈动脉狭窄、 酗酒、吸烟、抗凝 治疗、脑动脉炎等 不可干预 v年龄 v性别 v种族 v遗传因素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基本病因 1、血管壁病变 1)高血压性脑细小动脉硬化 2)脑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 3)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和遗传性疾病 4)各种感染和非感染性动、静脉炎 5)中毒、代谢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血管壁病变 2、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心房纤颤等 3、其他原因:血管内异物如空气、脂肪等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促发因素 1、血液动力学因素: 1)血压过高或过低:如高血压、低血压、血压的急骤波动。 2)血容量的改变:血容量不足或血液浓缩可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3)心脏疾病:如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可诱发脑梗死。 2、血液成分改变:如血液粘稠度增高、凝血机制异常。 脑血管病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TIA概述 概念: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 短暂但反复发作的供血障碍,导致供血 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24小时内完全恢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好发于5070岁,男 性多于女性。TIA患病率为180/10万。 TIA病因和发病机制 微栓子学说 脑血管的狭窄、痉挛或受压 血液动力学因素 血液成分改变TIA临床表现 TIA基本临床特征 发作性 短暂性,症状24小时内完全缓解; 可逆性,症状可完全恢复,一般不留 神经功能缺损 反复性,每次发作出现的局灶症状符 合一定的血管供应区 年龄多在50岁以上TIA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病灶对侧单肢无力或不 完全性瘫痪,对侧感觉 障碍.眼动脉缺血:短暂的单 眼 失明优势半球缺血:可有失 语 椎基底动脉系统:以眩晕为常见症状一般不伴耳鸣特征性的症状: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遗忘 症治 疗 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双嘧达莫、 噻氯吡啶抗凝药物:肝素钙通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 外科治疗护理诊断及措施 知识缺乏1疾病知识指导:积极治疗原发病,疾病知识,消 除恐惧心理。生活规律,适当锻炼。戒烟少饮酒,定期门诊复 查。避免各种引起循环血量减少、血液浓缩的因素, 如大量呕吐、腹泻、高热、大汗等,以防诱发脑 血栓形成。 2饮食指导: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饮食,忌刺激 性、暴饮暴食 3用药指导:在抗凝药物治疗期间,密观有无出血倾向,测出 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一旦异常及时处理。坚持按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换药,脑 梗 死 cerebral infarction,CI 概述 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供应中断而发 生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在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占6090%。 临床最常见的类型: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 血 栓 形 成 cerebral thrombosis,CT 概 念 指颅内外供应脑部 的动脉血管壁因各 种原因而发生狭窄 或闭塞,在此基础 上形成血栓,引起 该血管供血范围内 的脑组织梗塞性坏 死,出现相应的神 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病 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常与动脉硬化并 存颈动脉脉粥样硬化的斑 块脱落引起的栓塞称血 栓-栓塞 其次为各种病因所致的 脑动脉炎、红细胞增多 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的早期发病机制(自学) 血栓形成机制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内膜炎血管内皮损 伤血小板黏附白色血栓TXA2、5-HT、 PAF红色血 栓管腔狭窄、闭塞 血流缓慢、停止发病机制 脑梗死形成机制脑血流障碍脑血流降至20ml/(100g脑组织*min)时,脑细胞电活动停止。脑血流降至10ml/(100g脑组织*min)时 ,神经细胞膜功能完全衰竭脑血流完全阻断5-10min,神经细胞膜则发生不可逆损害。 因此,要挽救脑组织就必须在不可逆损害发 生前的极短时间内恢复血流。 发病机制 脑梗死形成机制 v脑血流障碍 v神经细胞缺血性损害能量代谢障碍和酸中毒、自由基损伤、 缺血性脑水肿等 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好发于中年以后,多见于5060岁以上的 病人 起病:较缓,常在安静或休息状态下发病 ,1-3天达高峰 先兆:部分病人在发作前有前驱症状(头 痛、头晕等)约25%人有TIA发作史 多数病人无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的改变 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脑 梗死 病灶对侧偏瘫偏盲偏身感 觉障碍 失语、失认等临床表现 椎-基底动脉系统眩晕、呕吐、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等。临床表现(分型)1、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IND)时间24小时,但在1-3周内恢复,不留后遗症 。 2、完全型:起病6小时症状即达到高峰,为完全性偏瘫,病情 重,甚至出现昏迷,多见于血栓-栓塞。 3、进展型:局灶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阶梯式加重,可持 续6小时至数日。 4、缓慢进展型:症状在2周以后仍逐渐发展,多见于颈内动脉颅外 段血栓形成。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脑脊液 CT和MRI 脑CT扫描: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 灶;MRI:可在数小时内检出脑梗死病灶。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要点 年龄、病史 发病情况: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起病 症状、体征 CT、脑血管造影等治疗要点一、防止血栓进展及溶栓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小剂量阿司匹林、潘生丁等 2.抗凝肝素:用于进展性卒中,有出血倾向者禁 用速避凝、法安明、立迈青等 3.降纤蝮蛇抗栓酶、降纤酶、克栓酶、普恩复 4.溶栓适应症:无出血、意识障碍溶栓时间窗:6小时内常用制剂:尿激酶、东菱克栓酶、链激酶、t- PA 用法:50-150万单位冲击治疗,监测凝血相治疗要点二、增加局部脑血流,改善微循环 1、调整血压、扩容: 血压维持在临界高血压水平 扩容:低分子右旋糖苷、代血浆、甘露醇、白蛋 白 2. 扩张血管:急性期不宜用,超早期及恢复期或 症状轻微、病灶较小使用 3.血液稀释: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流速度 4.降低血液黏度:血液稀释,抗血小板聚集,降 低红细胞聚集性(低右、潘生丁等),增加红 细胞的变形能力(ATP、CoA),降低血浆黏度治疗要点三、保护脑组织:抗自由基(V-E、V-C、甘露醇、激素 等),急性期时应降低脑代谢,钙离子拮抗剂(西比 灵 、 尼莫地平等),亚低温,胰岛素(维持血糖正 常低限水平) 四、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甘露醇、白蛋白、激素、利尿剂、甘油盐水 五、改善脑代谢:用于脑梗塞水肿高潮期消退后B族维生素、胞二磷胆碱、脑活素、高压氧 、能量合 剂等 六、血疗:自血光量子疗法、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 七、中医中药 八、防止并发症治疗要点 恢复期治疗 目的:促进神经功能恢 复 措施:功能锻炼、理疗 、体疗、针灸等主要护理诊断 躯体移动障碍: 与脑血管闭塞,脑组织缺血、缺氧使锥体束受损导 致肢体瘫痪有关 自理能力缺陷综合征: 与肢体瘫痪,肢体活动能力丧失有关 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与肢体瘫痪及未能及时进行肢体康复锻炼有关 护理措施1、防止脑部血流量减少 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避免 搬动,以使有较多血液供给脑组织 头部禁用冰袋或冷敷,以免血管收缩,血流 缓慢而使脑血流量减少 监测血压,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病前水平, 以免血压过低而导致脑灌注量减少,使病情 恶化。若血压过高或过低应及时通知医师并 配合处理 护理措施2、饮食护理 低盐低脂饮食,如有吞咽困难、呛咳者, 可予糊状流质或半流质小口慢慢喂食,必要 时鼻饲。 3、心理护理 关心尊重病人,避免刺激和损伤病人 自尊克服急躁和悲观情绪,避免过度依赖增强病人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护理措施4、用药护理 1、低分子右旋糖酐应用时,可出现发热、荨麻 疹等过敏反应,注意观察,必要时做过敏试验 ; 2、服用阿司匹林后注意有无黑便 3、使用抗凝剂和溶栓剂:有无全身皮肤粘膜出 血,定时测出凝血时间,需备维生素K、硫酸 鱼精蛋白等拮抗剂等,便于出血并发症的处理 。 4、甘露醇:溶解、速度应快,30min内输完护理措施 5、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 瘫痪肢体关节按摩和被动运动 起坐锻炼:抬头-仰卧起坐-床边坐位,双腿 下垂-稳坐3060分-站立 步行锻炼扶助站立-稳站1530分不疲劳-迈步训练 增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鼓励病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患肢肌力改善后,训练手的功能经顽强训练,13年内肢体功能可基本恢复。 安全护理 防止窒息、跌伤、烫伤保健指导 告知病人及家属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生活有规律,平时保持适量体力活动,促进 心血管功能,改善脑血液循环 老年人防体位性低血压致脑血栓形成 病人及家属学会康复功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定期到医院复查 脑 栓 塞cerebral embolism 概 述 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使血 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缺血坏 死及脑功能障碍。 起病急,在活动中起病 局限性神经缺失症状多在数秒至数分钟内 发展到高峰,为脑血管疾病中起病最快的 一种 栓子来源:心源性、非心源性、来源不明病理与病理生理 多见于颈内动脉系统,尤其是左侧大脑中 动脉,病理上与脑血栓形成基本相同。 病理生理栓子突然堵塞动脉,侧支循环不能迅 速建立,供血区急性缺血,同时常伴有血 管痉挛,故起病时脑缺血范围较广,症状 较严重,当痉挛缓解,栓子碎裂、溶解, 侧支循环建立时,症状可有所缓解。临床表现 发病急骤,症状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高峰, 是血管病中最快的 多属完全性中风,栓塞部位继发血栓时病情 可逐渐进展 可有头痛、局灶性癫痫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 碍 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 易发生梗塞后出血辅助检查 头部CT有低密度病灶,低密度区中有高 密度影提示为出血性梗塞 腰穿可正常,有脑水肿时颅压可升高, 出血性梗塞可有红细胞 心电图可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