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6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5页 / 共46页
第6页 / 共46页
第7页 / 共46页
第8页 / 共46页
第9页 / 共46页
第1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见肝病的防治 石法武 博士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其标准重量,成 年男性为1 2001 500克,女性为900-1 200 克,约占体重的140150。在新生儿,大 约占体重的120。肝脏一旦发生病变就会肿 大起来。“肝”常与“心”、“肾”等并提,俗语中就 有“心肝宝贝”的说法,这些都表明了肝脏在人 体中的重要地位。肝脏的解毒功能乙型肝炎 我国乙型肝炎现状在中国,乙肝病毒感染者大多始于幼龄期, 特别是经母婴传播,幼龄感染者中90%可以发展 为慢性肝炎,其中又有40%可以发展为肝硬化,而 成人感染者中只有5%转为慢性乙肝,其中有5- 20%会发展为肝硬化。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3年肝癌预防会议上指出:乙肝与 肝癌有密切的、特定的因果关系,两者相关率高达 80%.1998年Beasley进一步指出,就全球而言,乙肝 可能是75%-90%肝癌的病因,他认为所有乙肝病毒携 带者,如果生存时间足够长,不是其他原因死亡的话 ,最终将发生肝细胞癌。1987年WHO病毒性肝炎技术 咨询组第三次会议提示:持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患 者中约40%日后将死于肝硬化或肝癌。(消化器官肿瘤学刘宝善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6 月第一版)乙型肝炎的危害急性 感染痊愈慢性携带慢性 肝炎稳定进展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死亡)肝癌死亡乙型肝炎是肝癌的罪魁祸首肝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乙型肝炎病毒不断手复制,引起疾病不断进展、恶化 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癌在我国,有71%的肝癌是由乙型肝炎发展而来的每年因乙型肝炎所致肝癌患者的死亡人数有18万乙 肝 病 毒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经血液传播:如输入全血、血浆、血清或其 他血制品,通过血源性注射传播 胎源性传播:如孕妇带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 儿或妊娠晚期传染给胎儿 医源性传播:通过污染的医疗器械或不安全 注射引起的感染 性接触:性伙伴之间的传播 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共用牙具等生活用品治疗乙肝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已感染者来说到正规的医院在有经验的 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抗病毒治疗,是阻止 乙肝发展的唯一有效手段。因为,乙肝是由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所致,与慢性乙型 肝炎反复活动与乙肝病毒持续复制有关,只 有清除或抑制乙肝病毒,才能防止慢性乙肝 的发作。治疗乙肝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乙肝向 肝硬化与肝癌发展,这个目的只有通过抗病 毒治疗才能真正有可能实现。 乙肝有效治疗的目标是1、抑制病毒复制和清除病毒2、减轻症状,改善肝功能3、预防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4、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美国临床用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 拉米夫定类(贺普丁) 干扰素类主要抑制病毒的复制得知著名画家陈逸飞突然去世的消息,并听 到一些人对他的病情和死因发出种种猜测之 际,我们自然想起了陈逸飞的保健医生周小 寒 周教授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肿 瘤科的主任医师、教授,虽已退休,但依然 很忙。下面是记者与他的对话。 保健医生谈陈逸飞的病:慢性乙肝引起肝硬化 解放日报问:听说你是陈逸飞先生的保健医生 ,能谈谈你们之间的关系吗? 答:我们是30多年的好朋友,陈逸飞一家当年 住在四川路桥南面的一处寓所,离当年四川路 桥北的第一人民医院很近。他爸爸患老慢支、 肺气肿,常住我院内科病房。陈逸飞对父亲很 孝顺,在陪伴父亲住院时,我们交上了朋友。 后来他们一家人有什么病也都愿意找我看,久 而久之我就成了他们家的医学顾问和保健医生 。陈逸飞成了著名画家后,我们还常在一起吃 饭。 答:多年来,我一直为他寻找最新最好的治疗方案。问题是 他太忙太累,治疗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用药断断续续,不 正规,完不成疗程,所以难以奏效。而一时的治疗无效,使他 的信心下降,更加不能坚持治疗。所以,许多疗效不错的方案 ,在他身上不起作用。 问:他是否进行过积极治疗? 回忆他患病后全部治疗过程,有3点是值得大家借鉴的:1.许 多疾病的治疗,基础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如患了慢性肝炎后 ,休息和营养非常重要。2.乙肝“大三阳”的转阴治疗,本 身就是个医学难题,要成功必须严格遵照医嘱。治治停停, 肯定是无效的。3.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要有自知之明,凡有 严重慢性疾病或体质很差者,不要去做力不从心的工作。今 年春节,我在电话里力劝陈逸飞注意身体,否则要彻底垮掉 的,果真电影拍了一半,强拉的弦就断了。这是令人十分痛 惜的。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答:导致陈逸飞死亡的疾病,医学上 称为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胃底 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致死的原因 是大出血所致的失血性休克。这种出 血常常来势凶猛,抢救不及而死亡者 时有发生。至于引起肝硬化的原因, 则是他几十年不愈的慢性乙型肝炎。 问:陈逸飞这次为什么会突然死亡?肝炎治疗原则 主要是避免肝脏的负担与损害,促进肝脏 组织的再生,防止肝脏发生永久性损伤, 促进肝脏功能恢复。 蛋白质是肝细胞再生所需要的主要原料 。肝炎病人蛋白质的供给量,应相对高 于健康人。蛋白质“在另一研究中,有68位患严重肝硬化的患者 ,医生让他们每天吃高蛋白饮食,并补充一粒 复合维生素丸和两茶匙的酵母,结果连最严重 的患者也很快就健康了。而最严重的疤痕 也 在几个月内完全被新生组织取代。如果继续改 善饮食营养,则肝病便不再复发。” 吃的营养与治疗美阿德勒 戴维斯(151页)维生素C“若每3-4小时,让病人吃1000-2000毫克的维生素C,有时一 天之内,他们的病情就能喜剧性的好转,迅速地康复。”吃的营养与治疗美阿德勒 戴维斯(153页)神奇的维生素E“维生素E最显著的功效,是减少身体对氧的需求 及预防瘢痕的产生。当维生素E大量地供给时,身 体组织对氧的需求因而显著地降低。瘢痕的产生 是由于血管被割伤、灼伤或其他伤害时,使受到 伤害部分的氧气供应大量减少,因而使健康的细 胞无法生长,便形成瘢痕。而维生素E能使受伤的 血管重生,预防瘢痕的产生。”吃的营养与治疗美阿德勒 戴维斯(31页) “体内瘢痕可导致各种疾病,例如肝硬化,即是在 肝脏器官上形成大量瘢痕,虽然活组织检查显示 这些瘢痕可以被正常的组织所替代。”吃的营养与治疗美阿德勒 戴维斯(33页)肝硬化的治疗(医院)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腹水的治疗 门静脉高压的手术治疗 并发症的治疗 肝移植手术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医院) 限制水钠的摄入 增加水钠的排出 放腹水加输注白蛋白 提高血浆胶渗压 腹水浓缩回输 腹腔-颈静脉引流 TIPS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手术:在光介入下 在肝内的门肝静脉之间的主要分支之间建 立了一个分流通道。特别关注2005年第四期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的3-4,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 即为脂肪肝,严重者脂肪量可达40-50,脂肪肝的脂类 主要是甘油三酯。脂肪肝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脂 肪肝类似于急性、亚急性病毒性肝炎,比较少见,临床症状表 现为疲劳、恶心、呕吐和不同程度的黄疸,并可短期内发生肝 昏迷和肾衰 ,严重者可在数小时死于并发症,如果及时治疗 ,病情可在短期内迅速好转。慢性脂肪肝较为常见,起病缓慢、隐匿,病程漫长。早期没 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是在做B超时偶然发现,部分病人可 出现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肝区疼痛、腹胀,以及右上腹胀 满和压迫感。由于这些症状没有特异性,与一般的慢性胃炎、 胆囊炎相似,因而往往容易被误诊误治。什么是脂肪肝?正常肝脏轻度脂肪肝中重度脂肪肝脂肪肝变肝癌是正常人的150倍 北京青年报平时不爱喝酒的著名演员傅彪患有脂肪肝, 最近他又患了晚期肝癌。专家说,脂肪肝患者并 发肝硬化、肝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的150倍。 我国30岁至40岁的中青年男性中,有四分之 一被确诊患有脂肪肝。上海市虹口区最新调查显 示:因食欲差或肝区压痛等前来肝胆科就诊的患 者中,脂肪肝的检出率高达35以上,而且几乎 全是中青年男性。 脂肪肝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它是由多种因素或疾 病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堆积的代谢性疾病,是肝 纤维化和肝硬化疾病的过渡阶段。我国城镇居民每十 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脂肪肝。 脂肪肝能引发肝硬化和肝癌、消化系统疾病、动 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脑中风;影 响性功能;还会使视力下降。 引起脂肪肝的最常见病因是1. 酒,慢性嗜酒者近60发生脂肪肝,20- 30最终将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2. 营养过剩,脂肪在肝内堆积,形成脂肪肝。 3. 肥胖,肥胖者血液中含有大量游离脂肪酸,源 源不断地运往肝脏,造成脂肪肝。 4. 糖尿病,约有半数型糖尿病病人伴有脂肪肝 。5. 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会导致极低密度脂蛋 白合成减少,造成肝转运甘油三酯发生障碍,脂肪在肝内堆积,引起脂肪肝。 肝病专家指出,脂肪肝患者只要去除病 因,积极锻炼身体,注意饮食,适当配合服 用一些保健药品,一般都能恢复,而且不留 后遗症。 误区之一:脂肪肝不是病,看不看无所谓误区之二:脂肪肝根本不可能治愈误区之三:治疗脂肪肝主要依靠保肝药物脂肪肝治疗的误区 误区之四:有了脂肪肝就得服用降血脂药物误区之五:脂肪肝伴有转氨酶升高需服用降酶药物误区之六:脂肪肝伴有转氨酶升高不能多活动 误区之七: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肥胖性 脂肪肝抗病毒治疗最为重要 误区之八:肥胖性脂肪肝患者水果多多益善死于病者少,死于医者多一中医医生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