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常见症状的合理用药儿科药物治疗原则 选择用药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病种和病情,同时要考虑小儿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和药物的远期影响。 抗生素滥用现状最严重。感冒、发烧、腹泻、皮炎都用;儿童慎用抗生素!既要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用药指征,更要重视其毒副作用的一面。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了解既往用药情况,有无过敏史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重视毒副作用联合应用时,种类不宜过多抗生素一般4872小时才生效,不宜更换太勤,也勿给药时间过长儿科药物治疗原则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对婴幼儿更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而继发真菌感染;氨基糖甙类药对婴幼儿肾和听力损害的后果较成人严重,应慎用。发热的诊断和处理 v体温测量部位:口腔、颈部、腋下、肛门v肛门2分钟、口腔3分钟、腋下及颈部5分钟v进食、运动、衣着可能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v05岁正常体温:肛温36.537.5 ,38 为发热v3838.5为低热,38.539为中等度发热,3940为高热,大于40为超高热,体温在41以上,可对脑细胞造成损害 v具有退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v阿斯匹林v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 1899年3月6日。v抑制PGE2(前列腺素E2)退热。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 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 热、镇痛和抗炎药,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 、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 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 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一、解热镇痛药v解热、镇痛,1.5g/m2.d,分4-6次服,或5-10mg/kg.次, 或每次每岁60mg,必要时4-6小时1次。v抗风湿,80100mg/kg.d,分3-4次服,如1-2周未获疗效 ,可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用量。有些病例需增至130mg/kg.d。v小儿用于川崎病,开始80-100mg/kg.d,分3-4次服,热退 2-3天后30mg/kg.d,分 2-4次服,连服2月或更久,血小板 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期间,每日5-10mg/kg,1次顿服。v预防血栓、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塞:0.3/次,一日1次; 预防暂时性脑缺血,每次0.6g,一日2次。v治疗胆道蛔虫:每次1g,一日2-3次,连服2-3日。v治疗X线照射或放疗所致腹泻,0.6-0.9g/次,一日4次。v治足癣,先用温开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涤,然后 该品粉末撒布患处,一般2-4次可愈。水杨酸类早晨给药达 峰时间长,半衰期长。合理给药应早晨用量略增加。晚间加 服一次。不良反应v1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v2 过敏反应: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v3 中枢神经系统:水杨酸反应,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v4肝损害:在治疗后的几个月发生血清肝细胞酶的水平升高,可逆的。临床处理方法是停药,给予氨基酸补液、VitC及肌苷等药物,口服强的松,症状一般在1周后消失。v5肾损害: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v6瑞氏综合征:一种急性脑病和肝脏脂肪浸润综合征,常常发生于某些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后。易于通过胎盘可致畸胎,可在乳汁中排泄。禁用情况有出血症状的溃疡病或其他活动性出血时;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溃疡病或腐蚀性胃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该品偶见引起溶血性贫血);痛风;肝功能减退时可加重肝脏毒性反应,加重出血倾向;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大量用药可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肾功能衰竭时可有加重肾脏毒性的危险。3周岁以下、水痘患儿禁用慎用情况 强烈提示:有哮喘及其他过敏性反应时10v对乙酰氨基酚(滴剂、口服液、肛栓)退热作用与阿斯匹林相似,镇痛作用稍弱,无抗风湿作用。口服吸收完全且快。1015mg/kg.次。高铁血红蛋白和肝坏死 3岁以下幼儿因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应避免使用。v滴剂:1-1.5ml /次混悬液:3-5ml/次v布洛芬抗炎、抗风湿、解热、镇痛强于上述二药810mg/kg/次。美林100 ml/瓶,0.5 ml/kg.次肝损、白细胞减少。6个月以下小儿慎用;滴剂:1-1.5ml /次混悬液:3-5ml/次患儿低血容量下用布洛芬退热增加肾功能损害机会。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WHO推荐的儿童一线退热药;常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每隔4-6小时一次交替使用复方氨基比林(安痛定):氨基比林0.143,巴比妥0.057,0.1ml/kg.次,能引起骨髓抑制以及能形成亚硝胺致癌物质,禁用于儿童消炎痛:有骨髓抑制,可产生严重的全身毒性反应,如肾毒性、出血性肠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因此14岁以下儿童禁用。1mg/kg.次。安乃近:滴鼻。肌注,10mg/kg.次,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严重致剥脱性皮炎2、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出现再障 。3、大量肌注致肌注部位无痛性坏死4、与氯丙嗪合用可出现大汗虚脱。5、与氯霉素合用时增加骨髓抑制。不做首选,只有在高热又无其他药物使用时使用v致命性粒细胞减少症,已禁用。退热药物应用注意事项属对症治疗,诊断不明者慎用3个月婴幼儿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退热体温38.5 ,最好不用药物降温;3个月以上儿童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采 用退热剂; 高热时推荐退热剂与物理降温法(温水擦浴)联合; 不联合使用,按时服,注意剂量。对严重持续性高热可交替使 用退热剂; 体弱、失水、虚脱患儿不用 反复用应复查血象,以免粒细胞减少v一般不推荐注射制剂v不可滥用激素退热,除非有严重炎症反应(T41)药物治疗原则药物选择镇静止惊药 患儿高热、烦躁不安、剧咳不止等情况下可给予镇静 药。发生惊厥时可用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地西泮等 。婴儿不宜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发生Reye综合征。止泻药与泻药对腹泻患儿不主张用止泻药。临床用口服补液疗法防治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外,可用保护肠粘膜药物,或辅以含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的制剂以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便秘一般不用泻药。二、常用腹泻药物的合理使用思密达(必奇、蒙脱石散)浓度要求:3g/50ml水,与饭及其它药 物间隔2小时,餐前服用。儿童:1岁以下,1袋/日,分3次:1- 2岁:1-2袋/日,分3次,2岁以上:2-3袋/日,分3次。 v度来林(鞣酸蛋白酵母散)饭前服用。有利于在肠黏膜表面形成 一层保护膜而减少刺激,降低炎症渗透物和减少肠蠕动。收敛 止泻作用。口服,1岁内:l袋/次;l3岁:2袋/次;46岁:3袋 /次;7岁以上:34袋/次;3次/日。 益生菌类可直接补充正常生理菌丛,抑制致病菌,达到调整肠道 内菌群失调的目的。服用抗生素时,选择灭活的益生菌更有效 。v妈咪爱枯草杆菌和肠球菌,二岁以下:1袋/次;二岁以上:1- 2袋/次,一日1-2次。 金双歧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咀嚼片。1岁以下儿童一次1片 ,1-5岁儿童一次2片,6-12岁儿童一次4片,一日3次。 培菲康口服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胶囊三、咳嗽的诊断和处理婴幼儿支气管较窄,不会咳痰,炎症时易发生阻塞,引起呼吸困难,故婴幼儿一般不用镇咳药,可待因等应慎用。多用祛痰药口服或雾化吸入使分泌物稀释、易咳出。哮喘病儿提倡局部吸入2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必要时也可用茶碱类,但新生儿、小婴儿慎用。常用镇咳药物中枢性镇咳药:直接抑制延髓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有引起痰液潴留的危险。可待因(长期应用可产生耐受性,成瘾性,也可引起便秘)、右美沙芬、喷托维林(5岁以上使用)、福尔可定。麻醉性镇咳药:抑制咳嗽反射弧中的末梢感受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的传导而起镇咳作用。苯丙哌啉,8岁以上使用。WHO警告:可待因不能用于儿童咳嗽治疗。常用祛痰药物成分作用机理儿童用量 溴已新、 氨溴索粘液调节剂,液化 粘痰0.4-0.8mg/kg. 次愈创木酚甘油 醚稀释痰液,促进纤 毛运动,促进排痰5-10mg/kg.次羟甲司坦 (强利痰灵)痰液溶解剂0.1/次希化粘素 (吉诺通)溶解粘液,刺激分 泌120mg/次 (4-10岁)常用祛痰药物使用v区别咳嗽性质和痰的性状,有针对性选择祛痰药v慢性咳嗽伴有痰液,应以祛痰为原则,不能单纯止咳,以免加重或导致气道阻塞v愈创木酚甘油醚是美国最常用的口服祛痰药,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嗽药物治疗原则药物选择 乳母用药阿托品、苯巴比妥、水杨酸盐等药物可经母乳影响哺乳婴儿,应慎用。 新生儿、早产儿用药幼小婴儿的肝、肾等代谢功能均不成熟,不少药物易引起毒副反应,如磺胺类药、维生素K3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氯霉素引起“灰婴综合征”等,故应慎重。药物治疗原则药物选择肾上腺皮质激素 短疗程常用于过敏性疾病、重症感染性疾病等; 长疗程则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血液病、自身免疫 性疾病等。 哮喘、某些皮肤病则提倡局部用药。使用中必须重 视其副作用。 防止滥用:有些基层医院激素滥用严重!水痘禁用 激素,以防加重病情。肾上腺皮质激素副作用超大剂量激素常被用于不明原因发热!切忌轻率应用 ; 抑制骨骼生长,导致儿童发育迟缓、骨质疏松,影响 水、电解质、蛋白质、脂肪代谢,可引起低蛋白血症 、血压增高和库欣综合征; 可使肾上腺皮质萎缩,突然停药引起反跳现象; 免疫功能降低,诱发多种感染性疾病; 水痘患儿禁用激素中药类 中药无副作用是个莫大的认识误区,90%以上的家长要求医生开中药或中西药结合处方。中药照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日本发现,小柴胡汤致间质性肺炎;美国发现,麻黄及麻黄碱制剂引起中风、失眠、肝炎等。 更要注意假药!维生素 当今中国,种类繁多的保健品诱惑日益增多,加上电视、报纸广告的夸大宣传效应影响,中国独生子女往往保养有加,维生素补充过量的ADR值得重视。高 热 惊 厥v定义:上感等非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引起的高热所致的 抽搐。v特点:单纯性高热惊厥发病年龄 6个月4岁发病时间 惊厥多发生于高热的初期(发热12 小时,T 39)神经精神 抽后神志清楚,神经体检()脑电图 热退一周后脑电图正常家族史 3060有家族史v下列情况应排除高热惊厥年龄 6个月或 5岁抽搐不在发热初期或低热抽搐时间过长 20分钟或过多2次抽后神志不清,神经检查()高热惊厥的处理高热惊厥的处理v 1、止惊:安定0.3mg/kg/次,im或iv. 0.5mg/kg/次直肠给药 20分钟可重复一次, 24小时内可重复2-4次, 观察呼吸。v鲁米那3-5mg/kg/次,im 负荷量 15-20mg/kg/日, 维持量 5mg/kg/日,作用慢 维持时间长2、降温:温水擦浴、冰盐水混合少量地塞米松保留灌肠。3、开放静脉通路,10%GS 50ml维持。4、吸氧。5、心电监护。6、全面体格检查。7、查血常规。8、酌情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9、抽搐时间15分钟或反复抽搐者酌情给予20%甘露醇2.5ml- 5ml/kg/次。 10、清醒后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 预防 安定0.1,在发热24h内口服误区一:普通感冒、腹泻时滥用抗菌药(包括抗生素、磺胺类 、喹诺酮类、抗结核药、抗真菌药)误区二:滥用退热药误区三:滥用抗感冒药误区四:滥用激素误区五:滥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误区六:滥用中成药误区七:不适当配伍误区八:小儿用成人药误区九:乱用饮料送药误区十:剂量不准确90%的感冒由病毒引 起,抗菌药无效。如 伴有发热、痰黄、白 细胞增多,可选用抗 菌药如阿莫西林、阿 奇霉素等。6个月到2 岁的小儿在每年的8- 11月间,易发生轮状 病毒引起的腹泻,抗 菌药亦无效。一方面是退热品种选择错误 ,如选用安乃近、含有非那 西丁及氨基比林的复方制剂 ,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严重 ,应选择非处方药如阿司匹 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等。另一方面,一见发热就 用退热药,其结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