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八讲(四)民族器乐的发展1、器乐合奏 (1)江南丝竹n风格优雅华丽、曲调流畅委婉,在演奏上 多采用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 即兴发挥等手法。n“江南丝竹八大名曲” 作品欣赏:江南丝竹紫竹调n原是江南地区的民歌小曲、爱情小调,也 是沪剧等的基本曲牌与常用曲调。n该曲用来反映热闹场面或内心激动的情绪 。n在主题乐句的基础上予以加花,旋律在不 同的乐器上流动,使之更加流畅悦耳(2)广东音乐n清末民初产生并流传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n代表人物:严老烈、丘鹤俦、何博众、吕文成、 何柳堂、易剑泉、尹自重等。n代表曲目:旱天雷雨打芭蕉昭君怨 平湖秋月步步高赛龙夺锦等。n早期所用乐器由二弦、提琴、横箫、月琴和三弦 组成,称为“五架头”,又称“硬弓五架头”。n1926年,吕文成首次运用改革了的高胡演奏。此 后,高胡加上扬琴、秦琴(或琵琶)、洞箫和椰 胡,称为“软弓五架头” 。 作品欣赏:广东音乐旱天雷n严老烈据粤剧过场音乐三宝佛中的第二支 曲牌三汲浪改编而成。改编后的乐曲情绪 有了根本性变化,故名旱天雷。n此曲节奏活泼,旋律流畅,表现久旱后,人们 听到雷声的欢欣之情。2、器乐独奏阿炳与二胡艺术n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 钧,江苏无锡人。 n1950 年暑假,杨荫浏、曹安和两 位音乐家,为阿炳的演奏录音, 共录下二泉映月、听松 、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 大浪淘沙、龙船、昭 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作品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n该曲运用我国民间音乐中最常见的变奏 体曲式结构,通过音乐主题及五次变奏 ,反复地陈述、引伸和展开。作品欣赏:琵琶曲大浪淘沙n乐曲共三段,音乐情绪从第一段的深沉忧怨发展 到第二段活泼有力和前面进行强烈的情绪对比, 最后在充满乐观和自信的乐声中结束。 思考与拓展一:二泉映月的影响 与魅力n阿炳,因为一曲二泉映月而让世界铭记。著名指 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时,泪流满面 ,并且以东方人所特有的虔诚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 下去听。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二泉映月在世 界级的指挥家与乐团的共同演绎之下,其影响已跨出 了国门。该曲有多种不同版本,如钢琴曲、民族器乐 合奏曲、弦乐合奏曲、小提琴独奏曲、弦乐四重奏曲 等。大家可找到这些版本细心聆听,感受二泉映月 带给我们的震撼,并思考:二泉映月的魅力何 在?它为什么能打动你?二、学堂乐歌与新音乐的启蒙中国近代新音乐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n一是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18981919)。n二是20年代以新型音乐社团和音乐教育机构为中心的 初步发展阶段。n三是30年代以专业音乐院校师生的音乐活动、左翼音 乐运动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为中心的新阶段。n四是40年代以解放区音乐文化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不 同政权下的音乐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学堂乐歌 1、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1898年“戊戌变法” 。1904年,清政府颁布学堂 章程2、学堂乐歌的题材:爱国思想;抨击封建文化、男 女平等;宣传自由民主;科学文明;儿童歌曲; 歌颂革命、庆祝共和等。 3、曲调:依曲填词,日本和欧美曲调为主。 4、意义:输入西方音乐知识;造就了近代史上第一 批新音乐教育家,极大推动了我国近代新音乐文 化的发展。 作品欣赏:学堂乐歌苏武牧羊n曲作者田锡侯,词作者蒋麟昌。产生于民国初 年。(三)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1、沈心工(18701947)中小学音乐教育。用接近口语式的新词编 写教科书。如重编学校唱歌集(1912 ,共六集),循序渐进,具有科学性、系 统性。180多首乐歌,心工唱歌集(1936) 等。 歌曲题材广,歌词意味深长,音乐形象 生动。如黄河革命军竹马 体操兵操等。合唱或重唱形式的作品,如光福之柏 等。作品欣赏:学堂乐歌男儿第一志气 高n1902 年,沈心工留学东京时借鉴日本歌曲 手指游戏曲调所作。n据钱仁康考证,它是我国的第一首学堂乐歌。 其歌词通俗亲切,便于理解。n1904 年,沈心工将此歌收入学校唱歌集 出版,传唱甚广。作品欣赏:学堂乐歌黄河n创作于1905年。留日湖南诗人杨度词,沈 心工曲。n黄自心工唱歌集序:“我最爱黄河 一首,这个调子非常的雄沉慷慨,恰切 歌词的精神。国人自制学校唱歌有此气魄 ,实不多见。” 2、曾志忞(18791929) 社会音乐活动。如上海贫儿院音乐部等。 学堂乐歌。教育唱歌集。如扬子江 游春练兵等。 音乐著述。翻译并系统介绍西方音乐理论。 乐理大意(1903)。音乐全书和声略 意(1905)等。乐典教科书(1904):最早出版的系统介 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音乐教育论文如音乐教育论。 3、李叔同(18801942)话剧团体“春柳社” 。音乐 小杂志(1906)。 70多首。有国学唱歌集 等。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 全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年版)乐歌分为填词和创作二类。曲 调优美流畅、文辞生动秀丽。 注重歌曲的艺术审美价值。合唱曲如春游西湖作品欣赏:学堂乐歌送别n其曲调源自美国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梦 见家和母亲。这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 在19 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扮演黑人的白 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 。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词作家犬童球溪用其 旋律填写歌词,名为旅愁。李叔同则据 旅愁填词而成送别。此曲歌词以长短句 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作品欣赏:三声部合唱曲春游n据钱仁康考证,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首的三 声部合唱曲,初刊于1913年浙江省立第一 师范创办的白杨杂志上。n歌词是优美的七言律诗,曲调带有西洋圆 舞曲的风格。思考与拓展:中国近代文化的先驱 李叔同n李叔同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书画篆刻家、戏 剧家、教育家、诗人、学者,在诸多文化领域 中都有较高的建树: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 、话剧等引入国内;他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 秀艺术人才,如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 ;他又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高僧 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因此,我们应该 从各种艺术门类相互关联的大视角去认识和理 解他的成就。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