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3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5页 / 共53页
第6页 / 共53页
第7页 / 共53页
第8页 / 共53页
第9页 / 共53页
第1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章 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第一节 失业的类型、理论诠释及其治理 一、充分就业和失业的类型 (一)充分就业的含义 失业可以分为因需求不足而导致的周期性失业 和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于克服的原因而造成的自 然失业。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就是 充分就业。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被称为 自然失业率,或充分就业的失业率,或长期均 衡的失业率。可见,充分就业并非人人有工作 。 失业的存在必然性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失业不仅是一种必然、也 是一种必要的经济现象。因为:经济中有些导致失业产生的原因是难于克服的 (如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失业的存在形成了“产业后备军”,既能够满足 经济对劳动的需求,又能够迫使已就业者提高 劳动生产率。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如失业补助、贫困 救济等,使一定的失业水平能够被社会所接受 ,不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自然失业率的大小:自然失业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例 如,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信息完备 的程度、劳动力的转移成本、经济状况 等等。自然失业率由各国政府根据实际 情况确定,而且,各国不同时期的自然 失业率都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在美国 ,20世纪80年代的自然失业率为5、5 6%,即只要达到93、594、5%的人就 业,就表明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二)失业的类型 1、自然失业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于克服 的原因引起的失业。新古典经济学家和 凯恩斯把这类失业归结为摩擦性失业和 自愿失业。按照失业的具体原因,可以把自然失业 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 摩擦性失业(7页、100页)。即由正常的劳 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一般还把新加入劳动 力队伍正在寻找工作而造成的失业也归入此类 。结构性失业。由于劳动力市场结构(包括技 术结构、地区结构和性别结构等)难于适应经 济结构的变动而出现的失业。在这种情况下, 往往是“失业与空缺”并存。(8 / 100页)。 季节性失业。由某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 引起的失业。这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是由自然 条件所决定的,例如,农业、建筑业、旅游业 中,这种季节性失业最为严重。古典失业。(7576页)。由工资刚性引起 的失业。由于人类本性和工会与最低工资法的 存在,形成了工资不能下降的刚性,从而产生 失业。这种失业由古典经济学家提出,故称为 古典失业。凯恩斯也把这种失业称为自愿失业 。 2、周期性失业 又称为需求不足的失业,即凯恩斯所说 的非自愿失业。根据凯恩斯的分析,就 业水平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而国民收 入水平又取决于总需求。周期性失业是 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故被称为周期性失业。 3、隐蔽性失业 这种失业是指形式上有工作、实际上对 生产没有做出贡献的人,即这些工人的 边际生产率为零。当经济中减少就业而 产量不下降时,就说明存在着这种类型 的失业。 二、对失业现象的理论诠释 (一)职业搜寻理论该理论以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为出发点分析 摩擦性失业。 1、基本假设条件(108页,共4条)信息是不完全的。各种岗位的报酬存在差 异,信息越充分,获得更高报酬的岗位的可能 性就越大。失业是获得更高报酬岗位的一种 投资。搜寻信息需要花费成本。 2、职业搜寻理论的基本内容 (1)搜寻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可能获得的报酬与 搜寻成本之间的比较。但可能的报酬将随搜寻 时间的递延而递减,搜寻成本随搜寻时间的递 延而递增。其中存在一个最优搜寻时间,如图 4.1所示(110页)。(2)影响最优搜寻时间的因素很多,但均可以 归结为W(t)和C(t)曲线的移动。如失业保 险和失业救济金(109/111页)将改变C(t)的 位置,另一方面将提高“保留工资”的水平。又 如:财富的作用同理。 (二)贝弗里奇曲线 贝弗里奇曲线表示一个给定的劳动力市场结构 中岗位空缺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102页,图4.1)。即失业率越高,岗位空缺率 越低,而岗位空缺率越高,失业率就越低。 从原点出发的450线表示岗位空缺率与失业率 相等,即社会上只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 业,450线右侧的失业属于其他类型的失业。 古典经济中,由于市场持续出清,劳动市场的 均衡始终处于450线的交点。 (三)实际工资刚性 实际工资刚性是指实际工资无法充分调 整到使劳动力供需均衡的水平。工资刚 性将降低重新就业率而提高失业率(85 页,图4、4所示)。存在工资刚性时, 劳动力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不能正常地 发挥作用。形成实际工资刚性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最低工资法 益处:能够保障劳动者(尤其是非技 术工和非熟练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影响:一是年轻人的失业影响最大; 二是它所能提供的生活水平很低,但却 提高了失业率。建议:实行减免收入税政策,取代最 低工资法。这样不会影响企业对劳动的 需求,但将减少政府的收入。 2、内部人外部人模型 工会的存在是工资刚性的另一重要原因。可以 用“内部人外部人”模型来描述工会对就业的 影响。内部人是已经就业的劳动者,外部人是劳动市 场上的失业者。结论(86页第2段):内部人 和外部人处于不同的竞争地位,使得尽管劳动 市场上供过于求,但企业仍然不降低工资来雇 佣更多的工人。 3、效率工资理论 这一理论假定,工人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是与 工资相关的,工资水平的提高将促使工作效率 的提高。因为:工资水平的提高能使劳动者更加安心本企业 的工作(87页2-4行)。提高工人的努力程度有两种激励机制,即提 高工资水平和提高偷懒成本。实证研究表明,工资水平与努力程度在一定 范围内成正比关系。(87页,第3自然段)。 三、失业的构成和治理政策 (一)失业的构成 1、短期失业和长期失业(8788页)短期失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寻找工作需要一定 的时间(属于摩擦性失业)。其持续时间较短 (一般为几周,但不同年代不尽相同,如20世 纪80年代末,半数以上的失业持续时间在5周 以上)。长期失业则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劳 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如工资刚性、劳动供给的 绝对数量等)而产生的。因此,对于两种失业 的治理政策选择也会存在差异。 2、失业人员的构成 基于对各国失业率分布的考察,共同的 趋势是:(1)青年人的失业率高于成人的失业率 。(2)失业率的高低与劳动者受教育的 程度密切相关。(3)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就业增长率 和失业率存在差异。当然,不同国家仍 然会有其特色(如美国)。 (二)自然失业率的上升及上升的原因 1、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具体表现教材90页与多恩布什所著宏观经 济学版本的材料相同。 2、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原因 妇女劳动参与率提高,加速了劳动供给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加大了失业的规模 。“失业的回滞理论”认为,当实际失业率很高 的情况下,已有的失业可能会使自然失业率上 升。一,失业者可能会变得习惯于无所事事, 而将致力于如何争取失业救济金和靠打零工度 日。二,潜在的雇佣者也将加剧这一现象(90 页第3段倒数4行)。三,从内部人外部人模 型看,工会也起着阻碍就业的作用。 (三)主动的和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 主动的政策包括:积极使劳动力供给在数量 、结构和质量上适应社会对劳动的需求。降 低最低工资标准。加强职业培训,如德国。 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服务体系,加强市场工资 机制的作用等。 被动的政策主要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失业保障体 系,但失业救济金和失业保险的量需要谨慎确 定(如欧洲)。 主动的和被动政策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互补关 系。(120页最后一段)。 第二节 货币和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 一、货币与货币数量论 (一)货币及其分类 经济学家认为,货币的主要职能有三种:交 换媒介。作为便利交换的工具,也包括在延期 支付时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 的职能。计价单位。这是货币作为交换媒介 的必要条件。储藏手段。作为保存财富的一 种方式,是货币交换媒介的延伸,它使得人们 可以跨期配置资源,实现福利极大化。 西方国家中流行的货币主要有以下几类:通 货或现金。包括纸币和铸币。存款货币。是 银行中的活期存款,它可以用支票在市场上流 通,是一种可以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近似 货币。又称为准货币。是商业银行中的定期存 款和其他储蓄机构的储蓄存款。一定条件下, 它们可以转化为活期存款。货币替代物。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替代货币起交换媒介作用 的东西,如信用卡。 一般把货币分为M1(狭义的货币)和M2(广义 的货币):M1=通货+商业银行活期存款M2= M1+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二)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流通量与一般价格水平 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格 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决定 的。若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价格水平与货币 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费 雪曾提出一个交易方程式来表述货币数量论, 即:MV=PT(公式5、1,98页)。货币数量论是对通货膨胀现象的一种重要的解 释。它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行为最终决 定着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99页,最后1段 )“通货膨胀无论在哪里都只是一种货币现象 。” 二、货币供给 1、银行制度西方国家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类 。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其主要职责是:( 1)作为商业银行的银行,接受其存款并向其 发放贷款、领导和监督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 (2)代表国家发行纸币。(3)运用货币政策 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商业银行的性质与一般企业相同。其主要业务 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代客结算。 2、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机制(银行创 造货币的机制)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 业银行在所吸收存款中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 例。超出部分则称为超额准备金率。 客户在得到贷款以后,一般是把所得贷款作为 活期存款存入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商业银行,以 便于随时使用。所以,银行贷款的增加就意味 着银行活期存款的增加,也就是货币供应量的 增加。故商业银行的存贷活动会在中央银行货 币发行量并未增加的情况下,使流通中货币量 增加。而商业银行所创造的货币多少,则取决 于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够创造的货币量公式若以R代表最初存款,D代表存款总额, 即创造出来的货币,rr代表法定准备金率 ,则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够创造的货币量 公式为:D=R/rr。由上述公式可见,商业银行所能创造的 货币与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与最初存 款总额成正比。 3、货币供给模型和货币乘数 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机制说明,中央 银行发行一单位货币,实际的货币增加量要大 于一单位,因为商业银行会创造出新的流通中 的货币量。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被称为货币基础、基础货 币或高能货币,它具有创造出更多货币量的能 力。货币乘数就是表明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 所引起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倍数。 说明(271页)公式14、5的推导过程: 从M=(cr1/crrr)B来看,货币 供给与基础货币成正比。货币乘数cr 1/crrr随准备金率的下降而上升,也随 现金存款比率(cr)的下降而上升。 4、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可以调节的两个变量是:基础货币B 和银行准备金率rr。(272页前2行)。中央银 行调节货币供给的政策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 业务、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政策三种。(272 页)。此外,货币政策还有几项次要的工具:道义 上的劝告。垫头规定。即规定购买有价证券 必须支付的现金比例。利息率上限。控制 抵押贷款和分期付款的条件。 三、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不尽一致。一般认为,通货 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注意: 物价上升不是一种或几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是 普遍的物价即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不是一时 的物价上升,而是指持续一定时期的物价上升 。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物价指数包 括CPI、PPI和GNP求实指数等。CPI与人民的 生活关系密切,所以,一般是用CPI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