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4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5页 / 共54页
第6页 / 共54页
第7页 / 共54页
第8页 / 共54页
第9页 / 共54页
第1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章 血 液 ( blood )体液与内环境:血液、组织液细胞外液 脑脊液、淋巴液 内环 境 20% 眼内液 体液细胞内液: 生化反应场所40%血液与内环境稳态 ( Blood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 homeostasis ):O2营养物外界物质 血液 组织液 细胞代谢产物 CO2、 产物沟通内外环境血液: 循环流动 内环境相对稳定保证新陈代谢 稳定内环境:1878 法国 Claud Bernard提出毛细血管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浆(一)血浆: :基本成分基本成分: : 晶体物质溶液晶体物质溶液临床检测血浆临床检测血浆-反映组织液反映组织液. .血浆蛋白血浆蛋白: :是血浆与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与组织液的主要区别. .1 1)分类)分类: :盐析法盐析法: : 白蛋白白蛋白, ,球蛋白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电泳法电泳法: :球蛋白球蛋白-分为四种分为四种. .2 2)含量)含量: :3 3)来源)来源: : -球蛋白球蛋白-浆细胞浆细胞白蛋白白蛋白, ,大多数球蛋大多数球蛋-白肝脏白肝脏4 4)功能)功能: : 形成血浆胶渗压形成血浆胶渗压; ;维持激素较长的半衰期维持激素较长的半衰期; ;作为载体运输一些低分子物质作为载体运输一些低分子物质; ;参与血凝参与血凝, ,抗凝和纤溶抗凝和纤溶; ;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 ;营养功能营养功能. . (二)血细胞:1、分类: RBC,WBC,PLT. 2、分离: 比容管离心 3、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百分比男: 40%50%方法:血液+抗凝剂离心女: 37%48%作用:可反应血液中RBC的相对浓度.eg:诊断贫血.电解质、有机物、气体G.S等物 质晶体物质血浆 NPN白蛋白40-48g/L 功 运输血液 血浆蛋白 纤维蛋白7-10/L 缓冲球蛋白15-30g/L 能 免疫止血血细胞 血小板: (100300)X109/L白细胞: (4.010)X109/L红细胞: 男性:(4.05.5) X1012/L女性:(3.55.0)X1012/L水分 9192(二)血液的基本功能1、运输作用2、缓冲作用3、维持体温相对稳定4、防御和保护功能,参与生理性止血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比重:1.0501.060 取决与红细胞数目血浆比重:1.0251.030 血浆蛋白所决定红细胞比重:1.0901.092 与Hb含量呈正相 关(二)血液的粘度来源于分子或颗粒间摩擦力 ,即内摩擦.全血-血细胞比容的高低.血浆-血浆蛋白含量严重烧伤血浆渗出血液浓缩血粘滞性输血浆血粘滞性与血流速度:影响循环血粘滞性(三)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1、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正常值(1)组成:晶体物质(电解质);胶体物质(蛋白质)(2)正常值:280-310 mmol/L(3)Crystal osmotic pressure(晶体渗透压)形成:电解质(主要是NaCl)-298.7 mmol/LColloid osmotic pressure(胶体渗透压)形成: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1.3 mmol/L低分子物质:晶体物质(80%来自钠离子,氯离子)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正常体积高分子物质:血浆蛋白(75%-80%来自白蛋白)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和正常血浆容量。2、血浆渗透压的作用(四) 酸碱度正常人PH = 7.357.451. NaHCO3/H2CO3 2.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3. NaHPO4/NaH2PO4 缓冲对: 4. 血红蛋白钾盐/Hb5. 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6. K2HPO4/ KH2PO4 7. KHCO3/H2CO3PH值相对稳定有赖于血液内的缓冲对及肺、肾的作用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1.1.造血中心的变迁造血中心的变迁: :卵黄囊卵黄囊肝肝, ,脾脾骨髓骨髓2. 2.造血过程造血过程: :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前体细胞终末血细终末血细 胞胞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 :自我复制自我复制, ,多向分化多向分化. .3. 3.造血微环境造血微环境: :指造血干细胞定居指造血干细胞定居, ,存活存活, ,增殖增殖, ,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在血细胞生成的全过程起调控在血细胞生成的全过程起调控, ,诱导和支持的作用诱导和支持的作用. .二、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正常值1、形态: 红细胞(RBC): 双凹园盘状,无核.2、数量:RBC 男 (4.0-5.5) X1012/L女 (3.5-5.0) X1012/LHb 男 120-160g/L女 110-150g/L3、数量的正常变异: 儿童成人高原居民海平面居民4、红细胞的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对血液PH值具有缓冲作用1、可塑变形性:概念: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外力撤销后恢复.原因:表面积大,体积小。影响因素:Hb变性或Hb浓度过高时,RBC粘度增加,变形能力降低(二)红细胞的特性2、悬浮稳定性概念:RBC相对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悬浮稳定性 RBC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成年男性 0-15mm/h成年女性 0-20mm/h (魏氏法) 产生原因:RBC与血浆间的摩擦阻碍了RBC下沉.3、渗透脆性:概念:指RBC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盐溶液 RBC0.85%NaCl 正常形态 0.85%-0.42% 肿胀 0.42%-0.35% 开始破裂溶血 0.35% 全部溶血 说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抵抗力越低,红细胞脆性越大。测定脆性有助于一些疾病的临床诊断. (三)RBC的生成与破坏1.红细胞的生成(1)生成原料1)Fe: 来源缺铁性贫血2)蛋白质:(2)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合成DNA的重要辅酶.巨幼细胞性贫血 VitB12的吸收需要内因子内源性 外源性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1)爆式促进激活物(BPA)-早期红系祖细胞(爆式红系集落行程单位)2)EPO-晚期红系祖细胞(红系集落形成单位)(红系集落形成单位)作用促进红细集落形成单位(CFU-E)的增殖 抑制CFU-E的凋亡而促进RBC生成 加速幼红细胞的增殖和Hb的合成,促进 网织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 3)性激素促进EPO的产生;直接刺激骨髓男性红细胞数量多于女性形成:肾脏促进因素:组织缺氧大气氧分压 组织血流 血红蛋白亲和力 组织耗氧(四)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120天破坏方式:血管外破坏(脾、骨髓)血管内破坏成分去向:血红蛋白 铁、氨基酸被吸收胆红素形成胆汁二、白细胞(一)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1.分类: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 单核细胞(3%-8%)淋巴细胞(20%-40%)2.总数: (4.0-10.0) 109/L3.形状: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4.数目的正常变异 (二)白细胞的功能1、吞噬细胞的非特异性免疫2、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3、嗜酸粒细胞与嗜碱粒细胞的功能三、血小板生理(一)血小板的正常值数量 :(100-300)109/L(二)血小板的特征1粘附2释放3聚集4收缩5吸附1、粘附参与物质:糖蛋白(GP)、胶原纤维、vWF因子2、释放释放物质:致密体释放ADP、ATP、5-HT、Ca2+-颗粒释放-血小板球蛋白、PF4、PF5、vWF、纤维蛋白原、TXA2、血小板 内皮细胞 血浆3、聚集参与物质:纤维蛋白原、Ca2+、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时相:第一聚集时相(可逆)(快)第二聚集时相(不可逆)(缓慢)致聚剂:ADP、5-HT、AD、组胺、胶原、凝 血酶、TXA2 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1)ADP: 低浓度ADP第一聚集时相 ,迅速聚集,很快解聚。中等剂量的ADP 第一聚集时相结束和解聚后不久,又可发生不可逆的第二聚集时相。高浓度ADP迅速、不可逆聚集,直接进入第二聚集时相 。 2)胶原:只出现第二聚集时相 3)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 , TX A2) 脱 落 磷脂酶A2环加氧酶TXA2合成酶 PGI2合成酶(血小板) (内皮) PL cAMP 游离Ca2+ PL cAMP 游离Ca2+ 血小板聚集 -PGG2 PGH2TXA2PGI2血小板质膜的磷脂花生四烯酸4、收缩参与物质: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微管等钙离子5、吸附吸附凝血因子,可使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升高 ,有利于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三)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血小板生成素(TPO) (四)血小板的破坏(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参与生理性止血(1)形成血小板血栓(2)帮助收缩血管(3)吸附凝血因子,加快凝血速度(4)修复血管损伤内皮细胞2、促进血液凝固(1)吸附凝血因子,加快凝血速度(2)提供凝血场所,加速凝血反应(3)抑制肝素的抗凝作用,抑制纤维蛋白溶 解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一、基本过程1、血管收缩2、血小板血栓的形成3、血液凝固二、二、Blood coagulationBlood coagulation(血液凝固)(血液凝固) 定义定义: :液体状态液体状态-凝胶状态凝胶状态实质实质: :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可溶性纤维蛋白原-不溶性纤维蛋白不溶性纤维蛋白(一)一) blood clotting factorblood clotting factor (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 ): vv除除F F(CaCa2+2+)外)外 ,其余凝血因子均为蛋白质,其余凝血因子均为蛋白质vvF F、F F、F F、F F、F F、F F和前激肽释放酶均和前激肽释放酶均 为丝氨酸蛋白酶,能对特定肽链进行有限水解为丝氨酸蛋白酶,能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