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序号:162 姓名:冯璐 班级:税务 1302 采桑子 重阳鉴赏采桑子重阳一、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 年 12 月 26 日1976 年 9 月 9 日) ,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 ,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 至 1976 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 20 世纪最具影响 100 人之一。毛泽东不仅是全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个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二、重阳重阳节,又称“踏秋” ,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三、关于重阳的诗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四、创作背景1929 年秋季,毛泽东和朱德抓住军阀重开战的有利时机,率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在闽西汀江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发展和扩大了根据地。所以“战地黄花分外香” 。当年 6 月下旬,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后,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职务。11 月 26 日,毛泽东重返领导岗位。所以以重阳为题,艺术地表现了作者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1929 年 10 月 11 日是重阳节,此时毛泽东因患疟疾达三个月之久,毛去上杭与朱德会合,闽西山区仲秋的风景,如湍急的汀江和遍地黄菊,给毛留下深刻印象,精神振奋之余,吟成这首小令。这首词以突兀劲炼、清新健朗、富含哲理的起句,形象阐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者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表达了乐观进取、投身革命、争取自由的奋斗精神。五、采桑子重阳采桑子重阳一九二九年十月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六、诗词赏析上阕:(1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重阳是泛指, “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 人生易老 天难老“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 “天”就是自然, “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岁岁重阳,则使“人生易老天难老”升华。 诗句的意思是说:人生固易老,但这又何妨?天是难老的呀。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像格言一样精警,真是耐人寻味。(2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重阳是特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 年的重阳。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 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 分外香” 呢? 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土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 对比强调天难老 诗句洋溢着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阕:(1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 “秋风劲” ,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春光” ,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 (2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可同杜甫的“ 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 ,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 公堂” ,毛泽东联想到的是“ 春光”。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 “秋风劲” ,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春光” ,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 “胜似春光” ,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 “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 , “味外味” ,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 。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题解: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 ,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 “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重阳节的经典诗篇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赏析时逢深秋,人在战场;西风萧瑟,万里飘霜。那是一个愁煞人的季节,那是一个令人容易意志消沉的场景。然而,对一个壮志凌云的战士,肃杀的秋风、泠洌的霜天,却能益增其奋发的气概;一如盛开的秋菊,在无情的战火中,所吐露的芬芳,益显浓烈。九九重阳本是一个与家人团聚,登高郊游,煮酒促膝的好时节。如今却身在战地,烽火连天,生死于旦夕之间,思亲之情皆须割绝。国事当前,个人的一切皆须放下。社稷之不保,何以家园?唯有化亲情为国情,融个人于全体;视绊脚石为梯阶,化阻力为助力,方为大丈夫。毛泽东在出生入死的战地,犹有停下来赏菊赞花香的闲情逸兴;在秋风霜天的季节里,还能把它看如春光,胜似春光!红军最终能战胜军备与人数皆比它更强大的国民党军,最主要的关键便在其具有更高昂的斗志。这应当是一种积极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表达了一个大无畏的革命者的开朗胸襟与豪情,是一个壮志凌云的战士,敢于面对无情残酷的革命斗争在肃杀的秋风、泠洌的霜天,却能益增其奋发的气概;一如盛开的秋菊,在无情的战火中,所吐露的芬芳,益显浓烈正是他人格的写照!“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这两句起势突兀。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这里化用了李贺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 (见于金铜仙人辞汉歌 ) 。 “天难老”是将宇宙人格化。为什么难老?因为那是无情的。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无穷无尽。如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替,光景常新,周而复始。 “人生易老”是说韶光易逝,人生短促。但诗人不是慨叹人生如朝露。恰恰相反,正由于“人生易老” ,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尽可能发光发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这里诗人情绪是昂扬的,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人生易老”与“天难老”构成对比,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既对立又统一,提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宇宙永恒的真理,闪耀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这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警句。“战地黄花分外香。 ”胜利可喜,人逢喜事精神爽,诗人异常兴奋。战地有着烈士的鲜血,战地的“黄花” (满山遍野的野菊花)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挺立开放、绽黄吐芳,它平凡质朴而生机勃勃,具有现实和象征的双重性。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格外芬芳?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分外香”写出了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了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古人也有于军中写重阳的,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是什么情调?厌战思家。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至于一般的骚人墨客,那就更不用说了。再看看古人的重阳诗词,无论陶潜的“露凄喧风息,气彻天象明” (九日闲居 )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己酉岁九月九日 ) ;无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无论李白的“携壶酌流霞,摩菊泛寒荣” (九日 ) 、 “九日龙山饮,黄花无数新” (九日 ) 、 “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 ;无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九日登高 ) ;无论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边愁” (南乡子 ) ;无论黄庭坚的“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南乡子 )无一例外,都没有摆脱俗气。读过这首词便可以“一览众山小”了。“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写的是诗人的真实感受。 “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遒劲之美,不似春光妩媚。但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色春光,已有所抑扬。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水天相接的寥廓景象和秋色万里的壮丽景象呢?当然诗人所作出的审美评价,不完全根据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 “秋风劲” ,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春光” ,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 “胜似春光” ,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寥廓江天万里霜”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隐含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 , “味外味” 。为了表情达意,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采桑子一词,上下片的二三两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语势跌宕,韵调优美,句法则为创格。似不着力,却见出深厚功力。毛泽东诗词赏析之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 人生的变化很快,容易衰老,自然界的变化却不易看出来。每年都有一个季重阳节,不知不觉中今年的重阳节又到了。战场上的菊花分外地馨香袭人,秋风则刚劲强烈,虽然不像春天里的风光那样温柔,但却远胜春光之美好,绵延万里的江天秋色更是妖娆。 是啊,对于茫茫之历史长河、浩瀚无穷之宇宙,人又算得了什么呢?可以说是韶华易逝、转瞬经年啊,在毫无察觉之中时光就流走了,也正是在这种无觉中人悄悄地变老了,但宇宙、大自然超级大国年累月却始终如一,自然法则无法抗拒,而具有正确人生观的人是能够坦然面对这一切的,不因“人生易老” “沧然而涕下” ,因为自己珍惜光阴,珍视生命,快活人生,管它时光飞逝。就像诗人这样,以这样的态度看待生命,这样使用生命,也才能于非常时期领略到“战地黄花分外香” 。 秋风萧杀,大有摧枯拉朽之势,然独菊花傲然屹立,表现出超然的生命力和抗争力,就如红军战士不怕强敌压境,不怕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