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 代 漢 語緒 論一 什麽是古代漢語 二 古代漢語的課程性質、教學目的 、教學内容三 古代漢語的教學原則四 其他具體要求及説明一 什麽是古代漢語(一)漢語的分期 一、遠古漢語:一、遠古漢語: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或稱前期上古漢語或稱前期上古漢語 二二、上古、上古漢語漢語: 周秦兩漢周秦兩漢 三三、中古、中古漢語漢語: 魏魏晉至晉至隋唐五代隋唐五代 四四、近古漢語近古漢語: 宋元以後至鴉片戰爭宋元以後至鴉片戰爭 五、早期現代漢語:五、早期現代漢語: 鴉片戰爭至鴉片戰爭至“五四五四” 六六、現代、現代漢語漢語: “五四五四”運動以來運動以來 據郭錫良據郭錫良古代漢語古代漢語一 什麽是古代漢語(二)古代漢語指的是書面語,而不是口語古代漢語是相對於現代漢語而言的,也就是 古代漢民族所使用的共同語。“五四”運動以 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都可以稱爲古代漢語 。語言分口語和書面語。“古代漢語”是指古代 的漢語書面語。 (三)古代漢語書面語的兩個系統 文言與古白話文言:以先秦口語爲基礎而形成的上 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世作家仿古作品 中的語言。十三經、二十五史、先秦诸子著作 、唐宋八大家作品、聊斋志异中國的古書絶大部分都是用文言寫成的 古白話:唐宋以來以北方口語爲 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如:唐五代白話詩、曲子詞、敦煌佛經 變文、唐宋語録、宋元話本、元代雜劇 、明清白話小説等。唐五代白話詩吾富有錢時。婦兒看我好。吾若脫衣裳。與吾疊袍 襖。吾出經求去。送吾即上道。將入舍來。見吾 滿面咲。遶吾白鴿旋。怜似鸚鵡鳥。邂逅暫時貧。 看吾即貌哨。人有七貧時。七富四相報。從財不顧 人。且看來時道。 他家咲吾貧。吾貧極快樂。無牛亦無馬。不愁賤 賊抄掠。儞富戶役高。羞利並用却。吾無呼喚處 。飽喫長展脚。 (選自王梵志詩)敦煌佛經變文目連白言。長者。頻道小時名字羅卜。父母亡沒已 後投佛出家。剃除須髮號曰大目乾連。神通第一。 長者見說小時名字。即知是兒別久好在已否。羅卜 目連認得慈父。起居問信已了。慈母今在何方。受 於快樂。長者報言。羅卜。汝母生存在日。與我行 業不同。我修十善五戒。死後神識得天上。汝母平 生在白廣造諸罪。命終之後遂墮地獄。汝向閻浮提 冥路之中。尋問阿孃即知去處。目連聞語便辭長者 。頓身下降南閻浮提。 (選自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 )禅宗語録:惠能慈父,本官范陽,左降遷流嶺南,作 新州百姓。惠能幼小,父又早亡。老母孤 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于市賣柴。忽 有一客買柴,遂領惠能至於官店。客將柴 去,惠能得錢,卻向門前,忽見一客讀 金剛經,惠能一聞,心便明悟。 (節選自六祖壇經)朱熹語録:讀書須是成誦,方精熟。今所以記不得,說不去, 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一學者患記文字不起。先生曰:“只是不熟,不曾玩 味入心,但守得冊子上言語,所以見冊子時記得, 纔放下便忘了。若使自家實得他那意思,如何會忘 !譬如人將一塊生薑來,須知道是辣。若將一塊砂 糖來,便不信是辣。”(選自朱子語類訓門人九)宋代話本:紹興年間,行在有個關西延州延安府人, 本身是三鎮節度使、咸安郡王。當時怕春 歸去,將帶着許多鈞眷遊春。至晚回家, 來到錢塘門裏,車橋前面。鈞眷轎子過了 ,後面是郡王轎子到來。只聽得橋下裱褙 鋪裏一個人叫道:“我兒出來看郡王。” (選自宋話本碾玉觀音)(四)古代漢語課程教學的主要内容 是文言古白話和現代漢語的差别較小,閲讀起來一般 難度不大。 文言是中國古代最基本的書面語形式;文言和 現代漢語的差别很大 。下面,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各舉一些 例子來比較一下古今漢語的異同。第一、語音。古今語音的變化是比較大的,但是它 是按照一定的系統有規律地演變的。如唐崔顥長 干行二首:(一)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 恐是同鄉。(二)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同是長干人,生 小不相識。塘、鄉押韻,古今未變。側、識押韻,古今迥異。 今音分別是c、sh。古今字音對照手冊:側,阻力切。入聲、職韻、莊攝。識,賞職切。入聲、職韻、書攝。第二、詞彙。有許多古代詞彙一直沿用到今 天,但是有些詞彙的詞義發展到現代漢語或 是義項消亡,或是意義完全不同。(一)詞義相沿如:1. 入其疆,土地荒蕪。孟子告子下2. 民非水火不生活。 孟子梁惠王上3.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 策(二)詞義消亡如:1. 其人天且劓。周易睽天:劃破罪人的 前額,然後塗上墨。劓:削去犯人的鼻子。2. 平原君負韊矢為公子先引。史記魏公子 列傳韊ln,古代盛弓箭的器具。3. 不穀即位,于今五年。左傳襄公十三年 不穀:不善。古代王侯自稱的謙詞。老 子:“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是以侯王 自謂孤、寡、不穀。”(二)詞義迥異 1. 匈奴使持單于一信到國。漢書西域傳 信:證明文件。國:都城。 2. 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孔雀東南飛 信:使者,此指媒人。 3.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 之,熏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為孝子。墨子節葬下 親戚:父母。熏:煙。 4.何必去父母之邦?論語微子 去:離開。 5.潯陽僅四千,始行七十里,人煩馬蹄跙,勞苦已 如此。白居易初出藍田路作 僅:將近,表多。第三、語法。有些語法古今相同,但是古代 漢語中還存在許多特殊語法現象,現代漢語 中已經不用。1. 河殺我?不我殺?殷墟文字乙編54062.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史記廉藺列傳3. 彼來者為誰?史記范睢蔡澤列傳 從以上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我們 可以看出以文言為主的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 差別還是非常大的,只有熟練掌握古代漢語 ,才能更好地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緒 論一 什麽是古代漢語 二 古代漢語的課程性質、教學目的、教 學内容三 古代漢語的教學原則四 其他具體要求及説明二 古代漢語的課程性質、教學目的、 教學内容(一)課程性質: 中文專業的基礎課之一 與現代漢語、語言學、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 古代史、中國哲學史等學科都有着密切的聯繫。是學 習這些學科的基礎。 一門工具課 古代漢語課作爲一門語言課程,和其他語言課程 一様,都要講求實用。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們要能 拿到打開中國古代典籍寳庫的鑰匙。(二)教學目的 提高閲讀文言作品的能力 勝任中學文言文教學工作 提高語言應用能力如南京某樓盤廣告“萬湖歸江,江歸足下。”某大學 校園“理發店”髪。某路名“虎距路”踞。鎮江某 店名用篆文。某店名繁簡字摻雜。此外,還可以有:1. 爲進一步深造打下基礎 2. 對日、韓、越等東亞語言的學習有借鑒作 用日語詞彙有5060%來源于漢語,主要是古代漢語 。 曜日:星期。日、月、金、木、水、火、土 。 鉛筆:鉛,古代與“沿”同音。江西鉛山。 鉛、沿:(古)余元切,廣韻與專切。 寫真:照片。 畫人的真容。颜氏家训杂艺:“武烈太子偏 能寫真,坐上賓客,隨宜點染,即成數人,以問童 孺,皆知姓名矣。” 肖像画。王安石胡笳十八拍之八:“死生難有 却回身,不忍重看舊寫真。” 駅:車站。駅,即“驛”的日本簡體字。驛, 古时传递军政文书的人中途换马、食宿或转递之所 。 “站”為元代蒙古語音譯。韓語詞語約有70%來源于古代漢語 速寫:快照。寫,畫。 齊民要術園籬 :“既圖龍蛇之形,復寫鳥獸之狀。”寫,映照。 張孝祥浪淘沙词:“溪練寫寒林。” 當番:值值班。舊唐職官:“凡散官四品以 下,九品以上,並于吏部當番上下。” 當所:本地。所,地。碩鼠:“碩鼠碩鼠 ,爰得我所。” 白眼視:輕視。 晉阮籍傳:“籍又能為 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 感氣:感冒。南史徐摛傳:“因感氣疾而 卒。” 改著:更衣、換裝。廣弘明集:“時傳黃 衣當王,魯遂令其部眾改著黃衣巾帔。” 帶鈎:皮帶扣。史記:“(管仲)射中小 白帶鈎。”(三)教學内容 文選 學習古代漢語的語言材料 常用詞 古代漢語的詞義材料 古漢語通論 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化的基礎知識和理論 緒 論一 什麽是古代漢語 二 古代漢語的課程性質、教學目的 、教學内容三 古代漢語的教學原則四 其他具體要求及説明三 古代漢語的教學原則理論聯繫實際,感性認識和理性 知識相结合。 緒論第二頁倒數第三行 具體到教學當中,即文選、常用 詞以及通論的三結合。 緒論的第三頁最後一段到第五頁 第二段 緒 論一 什麽是古代漢語 二 古代漢語的課程性質、教學目的 、教學内容三 古代漢語的教學原則四 其他具體要求及説明四 其他具體要求及説明 (一)學習方法1. 多寫繁體字、篆體字 2. 多讀多背多譯古文3. 多背常用詞、勤查字典 4. 學習語法總結規律 5. 與日韓越語相互借鑒 6. 與方言相互參證(二)作業(三)考核 (四)參考書(補充)古代漢語(上下),郭錫良主編,商務印書館,1999。古代漢語(上下),胡安順、郭芹納主編,中華書局, 2006。古代漢語(第2版),荊貴生,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立體化古代漢語洪波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字典辭書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務印書 館,2005。 漢語大字典(縮印本),四川辭書出版社, 1993。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3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 臧克和等說文解字新訂,中華書局,2002。 古敬恒等新編說文解字,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1991。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1。標點本,鳳凰出版社,2007.閲讀材料春秋左傳注,楊伯峻,中華書局,1990。 論語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1980。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1960。史記 ,西漢司馬遷,中華書局,1982。史記選,王伯祥,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漢書 ,東漢班固,中華書局,1962。中國古典名著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0。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