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事故隐患监控治理理论与实践何国家 孙彦彬按:开滦矿业集团荆各庄矿是一座核定生产能力为 180 万吨、农民协议工占井下采掘一线人员 70%以上的国有重点煤矿。他们通过多年实践和探索,结合煤矿实际,梳理形成 以各 类隐患为重点的 25 个项目构成的实时监控要素,确定 54 类 1000 多条隐患明细及查处标准,做到了全方位检查隐患、不安全指数监控隐患、系 统追 问解决隐患、 红黄蓝绿四级预警预报和走动式管理,并将隐患的查处情况与个人收入挂钩考核,用利益激励机制推动隐患治理工作,建立完善了事故隐患实时监控体系,推进安全管理更加科学和更具操作性。关键词:事故隐患 实时监控 安全管理一、隐患实时监控体系建立的理念基础和构成(一)通过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找出规律,明确监控要素通过对开滦荆各庄矿建矿以来的事故情况的统计分析,以及开滦集团和荆各庄矿 811 采煤队多年来的事故统计数字,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一是事故发生的总趋势随着管理的加强而降低;二通过对开滦荆各庄矿 1979 年建矿以来的事故情况的统计分析,以及开滦集团和荆各庄矿 811 采煤队多年来的事故统计数字,得出以下基本结论:是在一定时期内的死亡事故、重伤事故、轻伤事故、可记录的轻微伤害事故、不安全行为与不安全状态这五个方面具有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这与杜邦公司提出的危害金字塔理论相吻合,但因行业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具体比例数值不同,在开滦荆各庄矿,每死亡 1 人,对应的重伤、轻伤和轻微伤害的人数分别为 5、100 和 200 人。三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单位受伤害的人数与该单位产生的隐患的多少成正比,隐患越多,受伤害的人数越多,这是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准确率达到 80%以上。四是安全工作具有规律性,可以把握规律,超前预防预控。危害金字塔理论还指出,要从监控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开始,通过减少人的隐患和物的隐患,从而遏制伤害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得出一个假设:任何一个处于不安全状态的系统,必然潜在着或已经发生了对人的伤害或对物的损害;而这种伤害或损害的背后必然潜在着或已经发生了伤害事故或非伤事故;而事故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人的隐患或物的隐患;而隐患的背后又必然存在着管理缺失或员工基本素质与身心状态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因果分析,并进一步细化原因,就找出了以各类隐患为重点的 25 个项目构成的实时监控要素。(二)实现监控要素的量化,形成不安全指数。为了便于比较、分析和统计,引入“不安全指数”的概念,并通过指数的标定,形成各监控要素数量化的“点数 ”。不安全指数,就是以某一个要素为基点,赋予一个数值作为基数,其它要素与这个基点相比对,按照不安全的程度,赋予一个相应的数值,这样,各个要素所赋予的数值,都称为不安全指数。将一个现场确定的轻微隐患记为 1 点,死亡事故规定为 50000 点。对于 25 个监控要素,考虑每个要素对安全管理的综合影响程度进行权重分配,在 1 至 50000 点之间,分别赋予相应的点数,达到了要素量化的目的。对于一个单位,其所有不安全指数的累加,就是该单位的综合不安全指数。各监控要素的不安全指数分别是:伤害事故(1-4):死亡 50000 点,重伤 10000 点,轻伤 500 点,轻微伤 250 点。非伤事故(5-8):一级重大涉险 5000 点,二级重大涉险2000 点,三级重大涉险 1000 点,一般事故 100 点(一级)或 50 点(二级)。“三违”行为(9-12):严重违章 100 点(一级),一般违章 80点(二级)或 70 点(三级),轻微违章 50 点(四级)或 40 点(五级),不规范行为 20 点(六级)或 10 点(七级)。隐患问题(13-17):较大隐患 10 点,一般隐患 8 点,轻微隐患 6 点,较小隐患 4 点,微小隐患 1 点。“一警两书”(18-20):黄牌警告 1000 点(集团公司)或 500点(煤业公司),停产整顿 500 点(集团公司)或 100 点(煤业公司),限期整改 100 点(集团公司)或 50 点(煤业公司);素质能力(21-22):工作经验指数每存在一名新工赋予 1 点;安全文化建设实施百分制综合考核,每少 1 分赋予 50 点。身心状态(23-24):疲劳指数考勤机显示员工工作超时,每一人超时赋予 1 分;状况调查设定综合调查问卷,负向得分,得分值即为指数大小。安全管理综合情况考核(25):按照安全管理基础工作与安全管理制度考核两大类分设检查考核指标,并按百分制考核,每少 1 分赋予 50 点。(三)开发实时监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实现日、周、月、年的安全工作评价和隐患发生情况的统计查询。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了“ 安全管理隐患 实时监控系统” ,具备了五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安全信息录入模块。包括伤害事故、非伤事故、 “三 违 ”行为 、隐患问题、安全管理综合考核、“一警两书”考核、疲劳指数、经验指数等的信息录入。尤其是隐患方面,经过多年积累和整理,形成了 54 类 1000 多条隐患明细及查处收费标准。二是不安全指数分析比较模块。根据系统自动生成的月度综合不安全指数柱状图(从月初开始累计)和年度累计不安全指数柱状图(从年初开始累计),以及各基层生产单位的不安全指数每日趋势曲线图,可以方便地进行各基层生产单位之间的横向比较和本单位的纵向比较。月度综合不安全指数柱状图设置了红黄蓝绿四级预警功能,当不安全指数在1000 点以下时,为绿色;在 1000-5000 点时,为蓝 色;在 5000-10000点时,为黄色;在 10000 点以上时,显示红色。三是伤害情况、违章情况、非伤事故和隐患情况的对比分析及查询模块。可以按单位、工种、点班、地点、程度、类别、工号、年龄、职务、用工形式、文化程度等进行查询和分析比较。四是事故隐患内容实时滚动显示模块。及时滚动显示各类隐患问题,提醒责任单位及时解决,必须将隐患解决并录入后,该项隐患才撤除滚动区域进入后台数据库。五是各种情况及数据的存档及查询显示。包括伤害情况的对比分析、综合分析和明细查询;违章情况的对比分析、综合分析和明细查询;非伤事故情况的对比分析、综合分析和明细查询;隐患查处罚款对比分析、综合分析和明细查询等。(四)依据评价结果,进行重点单位全方位监控和安全工作绩效分配。以一周为时间单位进行循环,在每周一次的安全办公会上全面扫描各单位的安全指数状况,对于一周内不安全指数最高的生产单位、两周内不安全指数最高的辅助单位、四周内不安全指数最高的地面单位,认定为处于相对不安全状态。一是作为重点教育警示单位,均由对口包保的公司党政领导牵头,组成教育警示工作小组,与基层单位领导一起,分析梳理,查找问题,强化工作措施。二是作为现场隐患排查的重点单位。由安管部和安全市场部牵头,组织生产技术部及相关方面的人员,全方位、全覆盖、高标准地对该单位生产工作现场进行安全大排查,并对排查的问题逐一制定整改措施,重点消除生产工作现场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做到预防和预控。同时,将评价结果作为安全工资考核分配的依据。各单位工资总额的 30%作为安全工资,在一个月份当中,按照不安全指数的高低进行安全工资的分配。根据指数高低分为A、B、C 三 类,按生产单位、辅助单位、地面 单位分组考核,每组指数较低的两个单位为 A 类,较高的两个 单位为 C 类,其它为 B 类。 A 类单位安全工资及风险工 资得奖 系数为 1.1,C 类单位为 0.9,B 类单位为 1.0。对于机关部门,也依据实时监控系统进行安全工资考核。首先规定出各部门应该完成的隐患检查量化指标,如果完成指标,安全工资 100%支付,超额完成任务,则奖;反之,则罚。(五)加强走动式管理,全方位检查和发现隐患,确保实时监控体系的准确性。建立了走动式管理体系,形成了对生产现场进行巡视检查,全面及时地落实管理责任,并进一步发现问题的工作机制。在体系的构成上,有走动式管理的主体,以明确谁去走动;有走动式管理的区域,以明确走动到那里;有走动式管理的时间和次数,以明确什么时间走动和走动几次;有走动式管理的记录载体,以明确发现和解决了哪些问题。在操作过程中,形成了“按编码有计划下井、按计划有目的检查、按目的有层次督导、按层次有效果落实”的走动式管理流程。一是按照空间环境的编码形成了若干条隐患检查线路,规定了走动路径,并有计划的分配给机关管理人员,作为规定性的检查任务。二是按照分配的检查线路,管理人员携带隐患问题检查考核单和按设计施工检查考核标准,深入现场检查发现隐患和各种问题。三是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检查考核,其中,机关管理人员对现场隐患进行检查考核,安全市场部对机关管理人员的隐患检查情况进行复查考核,公司党政领导对安全市场部的复查考核情况进行督导考核,形成了层次管理。四是各层次检查发现的隐患及时录入微机滚动显示,责任单位解决后方能撤出显示区,且相关内容在每天的早调会上通报,有些隐患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实施系统追问。通过规范的隐患检查流程,实现了公司领导查、机关部门人员查、安全市场部人员查、区科管技人员自查四个方面互相结合的工作格局。对上述四类人员的隐患检查均有量化的考核指标,并与安全工资挂钩。(六)实施系统追问,强化隐患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工作措施的落实。安全实时监控体系建立了系统追问工作机制,具有对预警预报的隐患问题和处于相对不安全状态的系统,进行原因查找、应对措施的制定以及落实的功能。一是明确了四级追问主体和九个方面的追问类别。四级追问主体是公司级追问、区科级追问、班级追问和岗位追问;九个方面的追问是指一周不安全指数最高的单位、一月安全评价得分最低的单位、B 级隐 患、部分 C 级隐患、轻伤事故、非伤事故、严重违章行为、群体性违章行为和上级领导检查的问题。二是明确了五个方面的追问要素和 32 个方面可能出现的一级原因。五大追问要素是人、设备、材料、制度措施、环境五个方面。同时在五大要素中又分别提出了可能存在的一级原因,并进一步分解出了若干次级原因。三是明确了各种不安全事件按照五大要素实施追问的基本路径。提出了追问要素、一级原因、次级原因三个层次的逻辑关系,并引入了看板追问的方式。四是明确了体现系统追问效果的基本载体,即统一格式的“系 统 追问 情况记录 表” 。五是建立了由追 问情况统计查询、添加新的追问事件、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反馈、整改落实情况追踪考核等功能一体化的计算机网络操作平台,实现了系统追问的规范化。二、延深监控体系,实现班组事故隐患实时监控(一)建立班组安全实时监控微机操作模块,实现各班组不安全指数分析比较及基层管技人员安全工作绩效情况显示。按照隐患、“ 三 违” 、伤工、非伤事故等要素,分别量化为相应的“ 点数”,通过基层单位自查和公司检查,将各类隐患和事故的信息录入微机,显示出班组的安全生产状况和趋势,并设置基层单位内部红黄蓝绿四级预警显示,明确安全管理重点,并作为班组绩效分配的依据。(二)实施标准化工序管理,规范人的行为,从源头减少隐患。标准化工序管理的基本内涵是:把施工工程的安全质量标准向岗位和工序延伸,通过细化工序标准,达到明晰岗位标准,使员工自进入工作岗位开始,一举一动都有标准可依,都能够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操作。其特点是运用科学的网络工程技术,以岗位应知、应会、应作为重点,依据每个岗位的工序和流程特点,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岗位和工序规范操作的标准流程,直接告知员工上岗后必须执行的动作要领和操作步骤,具体到每一道小工序的工作内容、使用的材料工具、相关的图形尺寸、质量要求、安全确认事项以及人员定额和单价等,为实现规范管理和规范操作奠定了基础。(三)建立人人都是安全管理者的自主管理机制,做到人人预防。安全管理必须做到全员全方位,并把重心放到班组和岗位。对每一个班组,建立交接班隐患查寻清点制度,当班查上班,没有隐患才能交接班;再通过班组隐患实时监控系统,各班组关注安全柱状图,并及时分析柱状图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