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0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5页 / 共40页
第6页 / 共40页
第7页 / 共40页
第8页 / 共40页
第9页 / 共4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宋代文学第一章宋代文学背景v毛泽东沁园 春雪:“秦 皇汉武,略输 文采;唐宗宋 祖,稍逊风骚 。”v宋代分为北宋(9601127)、南宋(1127 1279)两个阶段,共计320年,前后跨度 之长,秦代(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以 后,仅次于两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共计409年)、超过了唐(618907年, 共计290)、元(12061368年,共计162 年)、明(13681644年,共计277年)、 清(16441911年,共计267年) v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这是一个南北 朝互相抗争、对峙和各民族之间影响、融合 的时代。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代是一个十分 重要的阶段。宋代文学承前启后,又具有鲜 明的独特风貌,无论是总体成就还是各体文 学的实绩而言,都足以与唐代文学先后辉映 。现在人谈到各代文学特点的时候,都说唐 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并称,足以说明宋 代的文学成就了。 v词是宋代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学样式,它渊 源于唐五代至两宋发展成全盛的局面。其实 ,宋代挺立文学之林不仅仅是词,其他的诸 如诗歌、传奇等亦有十分大的成绩。宋代诗 歌继承了唐诗的传统,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 现上都有所开拓创造,出现了许多流派和优 秀诗人,形成了与唐诗显著不同的特色,对 后代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清代以 后更引起了尊唐宗宋之争。v宋代散文在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基础上也有 所发展创新,并以其显著的成就和重要特色 在我国散文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小说、戏 曲等通俗文学,前代仅具雏形,到了宋代有 了长足的进步,并且直接影响元代以至明清 ,因此后人又往往并称宋元话本、宋元戏曲 。文学批评方面,不仅著述繁富,其内容和 形式也都能扩大和深化前代的积累,出现了 前所未有的繁荣。一 政治背景v在政治方面,为了分散大臣的权力,中央实 行中书省与枢密院共掌权力,宰相是行政首 脑,枢密使是军事长官,地位仅次于中枢省 与枢密院的三司是财政方面的负责人。中央 设立御史台和谏院,控制言路,弹劾大臣, 最后的裁决权归皇帝。 v在对外政策上,由于宋代的统治者几乎把所有的精 力都放在防备内容的政变上,所以采取“守内虚外” 的指导思想,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侵扰,基本上 是处于守势。v在经济方面,宋初就下令各州赋税收入除了支度给 用外,其余都全部上缴到中央,使各州无留财。另 一方面,同前代许多王朝一样,为了恢复生产,繁 荣经济,巩固政权,宋朝廷采取了招集流民、奖励 垦荒、兴修水利、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技术等 一系列措施,特别是用租佃制取代人身依附关系很 强的部曲典客制,提到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v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步 繁荣以来,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有 名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最能说明宋 代商业繁荣的景象。 v采取上述方针政策的结果,一是军事的虚弱,宋代 开国之初,为了收复燕、云两州,先后采取两次军 事行动(979年、986年),但是不仅没有收复两州 ,而且外患频仍,辽、西夏、金和蒙元相继骚扰、 蚕食、吞并宋地。宋辽之争,使得慨叹国耻国难、 表现爱国精神的作品也就不断涌现出来,这是宋代 以前文学所没有的现象。二,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 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从而使得商品交换关系空 前活跃,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 ,许多大都市更加繁华,这些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 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有力地促进了歌词、话本、 戏曲等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的兴盛和发 展。 v同时,为了防边而不得增加大量的军费,为 了绥靖甚至屈服于少数民族政权而被迫支出 数以十万计的岁赐、岁币、岁贡,为了维持 皇室的奢靡生活和官员的优厚俸禄又需要花 费更大量的钱物,政府便千方百计地向广大 劳动人民榨取钱物,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数 不胜数;宋代准许土地买卖,土地兼并的情 况严重,加上残酷的地租剥削,也有大规模 的武装斗争。 v在这一背景下,宋代文学作品中反映阶级矛 盾、同情人民疾苦的内容,比前代丰富深刻 的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愈演愈烈,使 得许多有识见的士大夫知识分子深感危机的 严重,他们迫切要求改革,不仅见诸行动, 而且奋笔为文,或与保守的官僚进行斗争, 或与皇帝进献谏言,为求说理明晰,文字风 格就必须便艰涩险怪为平易畅达。两宋期间 之所以出现众多气势充沛、说理透辟、文字 流畅的政论散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二 优待文人v因为宋代的皇帝削弱武将的权力,几乎所有 的重要官职都是用文官来担任,所以宋代非 常尊重知识和优待知识分子、十分重视文教 事业建设。在整个宋代,最高统治者始终执 行“重文轻武”、“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 v政策:v首先是大大增加制举考试的人数,并以皇帝 特恩的名义取士,由皇帝亲自召见考试合格 的人,甚至由皇帝亲临殿试,录取合格的士 子。这些都是前代从未有过的网络、笼络人 才的特殊措施。 v其次,政府兴办培养人才的学校,京师学校 皆隶属于国子监,以国子学和太学最为重要 。1044年以后,又兴办大量的州学县学。受 此影响和鼓励,私人讲学的书院也纷纷建立 ,比如石鼓、岳麓、白鹿洞、应天、嵩阳等 。这些书院培养出不少的人才。 v再次,给士大,夫知识分子很高的政治待遇 和优厚的俸禄。通过科举考试,大量的文人 进入政府的中枢机构,文人掌政成为宋代政 治的一个特色。政府给予文官的俸禄和赏赐 ,是前代无法比拟的。文革期间批判“学而优 则仕”,宋代就是对“学而优则仕”的首倡者。v在文化建设方面,政府也是投入当量的钱物 和精力。北宋初年就兴建了崇文院收藏图书 ,搜罗的大量的图书。私人也开始著录图书 ,收藏图书,出现了几种非常重要的书目: 尤袤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 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等。这些书目 对研究古代的学术和书籍都非常重要。政府 出面编纂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 文苑英华、册府元龟、资治通鉴 等大型的图书,这些图书涉及到文化领域 的各个方面,为后代的图书编纂树立了典范 。v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各种类型的私人 著述大量涌现;由于印刷术的突飞猛进和出 版商人的出现,这些著述能得到广泛的流传 ,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研习创造了便利的条 件。 v学而优能仕,仕则能得到很高的待遇和俸禄 ,这就促使人们奋发读书,以求考中,知识 分子队伍迅速庞大起来。因为俸禄丰厚,许 多士大夫家里蓄养歌伎舞女,享受声色之乐 ,于是最适宜反映他们留恋光景、富贵绮靡 的艳体歌词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各种 文化事业的繁荣,从总体上来看,更使宋代 的知识分子在学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超过前代 ,因此许多作家能熟练地运用古书中的成语 典故,不管是叙事、抒情、议论,都能作到 笔之所至,曲随人意。 v历代文人相轻的陋习在宋代知识分子当中似 乎比较淡,人有所长,便交口称赞,对志同 道合的朋友、同僚也是这样,对政见不和的 朋友、官僚也是这样。而如果文学主张不同 、审美情趣各异,一般都是通过文章来展开 辩论,从理论进行辩难,很少进行人身攻击 、大兴文字狱等。宋代的文字狱只有“乌台诗 案”这一次。v在这种文学氛围中,唐代知识分子之间那种座主与 门生的密切关系,到了宋代被文学集团、文人群体 所代替,如北宋著名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和江西 诗派、南宋的永嘉四灵(赵师秀灵秀、徐照灵 晖、翁卷灵舒、徐玑灵渊)、江湖诗人(姜夔 、刘过、刘克庄等人)等就是这样的文人集团。另 外还有许多诗社、词社,都是在文学共同兴趣的基 础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结成或十分紧密或相 对松散的群体,对文艺创作进行认真的交流、切磋 和探讨。在同一文学团体中,也不强求一律,例如 苏门四学士风格就差别很大。三 重视统系v宋代十分重视“统系”,学术思想活跃、思辨能 力空前发展。在政治上强调“正统”,在思想上 强调“道统”,在文学上则强调“文统”。 v宋人正统观念反映在文学上,与忧患意识、 爱国精神以及与由此而产生的兴利除弊的政 治愿望和政治要求交织融合,密不可分。宋 代文学(特别是诗文)在艳情之外尤其偏重 于议论、说理,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宋代整 理了国家机器,也需要一个哲学体系来为它 服务,理学就是为了满足这个需要而产生的 理论系统。 v宋代理学家特别强调道统,总是以继承孔、 孟道统自居。其后朱熹又以周敦颐和二程上 接孟轲,自己则上接周、程。在这一统系之 中,韩愈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宋代理学 家从道统上继承韩愈,而宋代的文学家则从 文统上继承韩愈。这种文统观念是从宋初散 文的复古运动发端,由理论而充实、完成于 创作实践的。在诗词的创作中,一样存在着 统系观念。 韩愈周敦颐程颢朱熹v在思想领域中影响文学创作的还有儒释道三教融合 。首先,宋代理学本身就是吸收了佛教尤其是禅宗 的因素而形成的,不过二程、朱熹等理学家吸取的 相对较少,而陆九渊等心学家的佛禅色彩更为浓厚 而已。许多文学家们在文学创作中喜欢将佛道二教 的内容和典故。如王安石用佛道二教的典故来说明 当前的情事;苏轼在诗文中大量运用佛老的语言事 典;黄庭坚诗歌中多用佛教语;范承大承袭了江西 诗派的习气,是宋代黄庭坚以后用佛语最多的诗人 ;辛弃疾也是用佛典的行家。这些都是比较突出的 例子。而且宋代佛教僧人写诗词的也不少,如九僧 、惠洪等。 v佛禅还对诗歌批 评有巨大的影响 。陆游、杨万里 等人曾用佛教术 语评论诗歌写作 ,最典型的例子 是严羽的沧浪 诗话,基本上 就是以禅喻诗。 四 民族融合v两宋时期,汉族与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政权同 时存在,他们在军事上对立、抗衡,在文化上则互 相影响,互相影响。辽、金的风俗逐渐汉化,文学 也是以汉文文学为主流,使用其本民族文字的作品 本来很少,现在流传下来的更是寥若晨星。在著名 作家中,汉族同样占多数,少数本民族作家(包括 两朝的最高统治者)的作品也大都使用汉文,在艺 术上接受汉文学的传统,取法于汉族的作家作品。v虽然在南北的文化交流与影响中,是主要是 南方影响北方,但是少数民族也作出了一定 的成绩,象元好问,在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 ,超迈同时的群流,不仅是少数民族作家群 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 璨明珠。v元好文论诗三首其三:“晕碧裁红点缀匀 ,一回拈出一回新;鸳鸯绣出了从君教看 ,莫把金针度与人。”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