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面开放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全面开放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基于权变理论的研究视角基于权变理论的研究视角论文关键词:风险管理 组织结构 设计 权变理论论文摘要:WTO 过渡期结束后,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风 险形势日益严峻,因此,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设计一个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对银行具有重要意义。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有效组织的设计取决于环境的特性,不存在 一个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基于权变理论,我们通过考察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环 境因素,并借鉴国际先进模型和参考巴塞尔委员会有关规定,认为设计我国商业银行风险 管理组织结构应遵循八大原则。一、引言2o06 年 12 月 l1 日,按照人世承诺,五年过渡期结束,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 中外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更加剧烈。而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些国 际活跃银行之所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长盛不衰,是因为这些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积累了丰富 经验,特别是它们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革,为风险管理奠定 了牢固的基石。而国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国际一流银行相比,差距明显,尚 存在很多问题。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落后将带来竞争上的明显劣势,因为,落后的风 险管理组织结构带来的是风险管理手段的落后,而风险的失控对银行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 因此,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设计一个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对商业银行有效 管理面临的各类风险,持续地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国内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研究文献却相当缺乏,直到近几年才 陆续有文章发表。但这些文献有的只针对管理某一类风险的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分析,缺乏 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 f 李志刚,2003;蒋东明等,20o4;贾晓菁,2005;黄明喜,2005; 刘永兵,2006);有的虽然着眼于整个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构建,却主要是从实务角度 出发,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王雪梅,2005;李正旺等,2005)。本文基于权变理论的研究 视角,对构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进行了探索以期能为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 构变革提供借鉴。二、权变理论概述权变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美国,强调权变的理论和方法,即强调随机应 变之意。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有效组织的设计取决于环境的特性。洛什在 6o 年代首次提 出权变方法(Conitngency-Approach),其核心观点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依据企业所处内外环 境随机应变,而不存在普遍适用、一成不变或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代表人物之一卢森 斯指出权变关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数所对应的一种 IFTHEN 函数关系。在具体的管理 实践中,环境是自变量变数,如组织外部的社会经济条件、内部环境等,对应 IF;而管理 的模式、手段、技术,则是相应环境下的因变量变数,即 THEN。特定的管理情境对应不 同的管理方法,并且后者的有效性随前者的不同而变化。不存在既适应于特定环境而又能 普遍应用于各种环境的最佳方法。根据权变理论,组织结构按内外环境的特点来设计,可分成不同的结构模式。伍德 沃德在其著作中指出,每种有类似目的和工艺技术的生产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组织模式和 管理原则。伯恩斯和斯托克的研究认为:企业按照目标、任务、工艺和外部环境可分为稳 定型和适应型两大基本类型。前者适宜采用机械式的组织形式强调严格的组织规范、明确 的任务、与权力对等的责任。后者则应采用强调权宜应变、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技能和 经验的有机式组织形式。洛什和劳伦斯在前任研究基础上提出分类法,强调外界环境影响, 用分化来表示一个企业适应于外部环境而划分为各个小单位的程度,综合或整体化来表示 协作和管理的统一。比较而言,整体化程度(集权程度)适应于外部环境的企业往往较为成 功。赫尔瑞格和斯洛坎则进一步按市场变化、工艺、产品特性等条件将集权程度分为四种 模式:事业部制、矩阵结构模式、直线职能结构以及总店控制式。权变理论强调,在进行 组织和管理时不存在一个最好的方法。分权并不一定比集权好;官僚机构也并不都坏;明 确清楚的目标也不是总好;民主参与式的领导风格也可能不适合于某些环境;而严格的控 制在某些时候也可能是适宜的。总而言之,这完全取决于很多相互作用的内部和外部的变 量。管理的形式和方法必须根据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具体情况而灵活选用,并随 着环境和条件的发展变化而随机应变。权变理论的最终目标是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景的组 织设计和管理活动。在一种环境条件下所运行的组织运作模式可能不适合另一种环境条件, 不存在一个最佳的模式。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