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汇占款变化与央行资产负债外汇占款变化与央行资产负债编者按: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各国央行积极主动地进行资产 负债表管理,创造多元化的、便利操作的综合性政策工具,在维护金融稳定、复苏经济方 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发达国家资产负债表内结构的变化也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新常态下如何实现我国央行资产负债结构的积极调整,从而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 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刊特别策划“优化央行资产负债表”专题,邀请业界 专家从国际经验借鉴和中国实践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占款多年来持续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外汇一直都是我国最急需、最紧缺的资源,国家一直都为外汇储备 太少而忧虑。因此,外汇也成为国家管制最为严格的资源,长时间实施严格的强制结售汇 制度,将全社会的外汇在最大程度上集中到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形成“国家外汇 储备”。但是,到 1978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仅为 1.67 亿美元,1980 年甚至为-12.96 亿美元。实施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强化政策优惠推动招商引资,海外华侨的个人汇款也逐步 增多。相应地,国家外汇储备也不断增加,但直到 1989 年末,外汇储备余额也仅为 55.50 亿美元。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从 1994 年初开始实施外 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外汇储备的增长。到 1994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突破 500 亿 美元(达到 516.20 亿美元),1996 年末突破 1000 亿美元(达到 1050.29 亿美元),2001 年末突破 2000 亿美元(达到 2121.65 亿美元)。2001 年 12 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之后,国家外汇储备更是迅猛增长,到 2006 年突破 1 万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 为世界最大外汇储备国,2009 年 4 月突破 2 万亿美元,2011 年 3 月末即突破 3 万亿美元。 这期间的高速增长举世瞩目,2014 年末外汇储备规模达到 3.84 万亿美元(2014 年 6 月末 曾接近 4 万亿美元),远远超过日本稳居世界第一。与“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占款” 也持续快速扩张。从央行披露的数字看(1999 年以前缺乏相关数字),1999 年末不足 1.41 万亿元,2000 年末为 1.48 万亿元,到 2014 年末达到 27.07 万亿元,已超过 1999 年 末的 19 倍。当然,央行外汇占款与外汇储备的变化并不是按照固定比率绝对对应的,外汇 占款是央行买卖外汇所发生的人民币收支净余额,其变化既受到外汇买卖结余规模的影响, 也受到外汇买卖价格(汇率)变化的影响,而外汇储备的部分变动并不会影响外汇占款的 变化,例如外汇储备收益的发生、其他货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其他货币折合美元汇率的 变化,会影响外汇储备用美元标示的最终结果)、用外汇储备购买黄金或者安排其他用途 (如直接投资“丝路基金”)等。因此,从对货币总量的影响角度,更需要关注的是央行 外汇占款的变化。外汇占款增长直接造成央行资产负债规模快速扩张截至 2014 年末,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规模达 33.82 万亿元(接近 5.5 万亿美元),远 远超过美联储 4.54 万亿美元的规模,其他国家央行更是望尘莫及。中国央行成为世界上规 模最大的央行,尽管中国 GDP 的规模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除了规模最大之外,中国央行资产负债结构还存在非常突出的特点:在资产方,中国央行最主要的资产是“外汇”(即外汇占款),到 2014 年末达到 27.07 万亿元,占资产总额的 80.02%(比 2013 年末下降了 3.27 个百分点),占比较 2000 年末的 37.6%提高了 42.42 个百分点。外汇占款如此大的规模和占比,是其他国家央行根 本不具备的(即使在国家外汇储备规模世界第二的日本,其央行 2014 年末外汇占款的规模 折合人民币也不足 3000 亿元,而且 2000 年以来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其中一个很大的原 因是,日本国家外汇储备更多的是指财政购买和持有的外汇,而不是央行购买的外汇)。 而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只有 9.71%,相比 2000 年末的 56.15%,下 降了 46.44 个百分点。这也大大低于其他国家央行“对金融机构债权”在资产总额中的比 重。在负债方,到 2014 年末,中国央行最主要的负债是“对金融机构的负债”(其中约 80%是金融机构缴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占其负债总额的 67.55%,占比较 2000 年末 提高了 26.89 个百分点。其占比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央行这一项目的水平;央行“货币发行” 占其负债总额的 19.85%,占比较 2000 年末下降了 20.61 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央行购买外汇投放的货币,会直接转化成为企业或个人等售汇人在商业银 行的存款(广义货币的组成部分),属于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会直接扩大广义货币总量。 不仅如此,由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又会支持其发放贷款,贷款则会进一步转化为存款,由此 形成贷款派生货币的“乘数效应”。即使按照存款的 60%发放贷款(监管规定的贷存比为 不超过 75%)计算,2014 年外汇占款比 2000 年末增加的 25.54 万亿元即可累计派生存款达 63.77 万亿元。对照同期我国广义货币总量(2014 年末为 122.84 万亿元,2000 年末为 13.84 万亿元)增加额 109 万亿元而言,毫无疑问,外汇占款的增长成为这一时期我国广 义货币总量快速扩张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央行外汇占款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为抑制货币总量随之过快增长并引发流动性 过剩以及恶性通货膨胀,央行采取措施收紧商业银行流动性,这包括回收央行再贷款或拆 借资金、增发央行票据、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而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提高,则相应 增加央行“对金融机构的负债”。当然,由于央行的外汇占款已经转化成为售汇人的银行 存款,增加了货币总量,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只能间接抑制银行贷款再派生货币的规模, 并不能把外汇占款投放的货币完全对冲回来,因此,货币总量仍会在一定程度上随外汇占 款的增长而扩张。我国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自 1999 年 11 月起至 2003 年 9 月为 6%。从 2003 年 9 月开始, 随着央行外汇占款的不断扩张,央行也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到 2011 年 6 月 20 日,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 21.5%(中小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一般低 3.5 个百 分点左右,下同)。之后,基于外币占款增长趋缓,社会流动性趋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的状况,央行于 2011 年 12 月 5 日、2012 年 2 月 24 日、2012 年 5 月 18 日分别下调存款准 备金率各 0.5 个百分点,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 20%,其后,存款准备金率的 调整进入稳定期。进入 2014 年下半年,央行外汇占款呈现出较大的下行压力,央行于 2015 年 2 月 5 日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大型金融机构的存 款准备金率下调到 19.5%。同时,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规定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 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再降低 0.5 个百分点,对农业发展银行额外再降低 4 个百分点。在外汇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人民币汇率快速升值的情况下,央行大量购买外汇,投放 人民币,有力地平抑了人民币与外汇的供求关系,抑制了人民币汇率的过快升值,并将外 汇主要集中到央行手中,增强了央行对外汇的控制力。同时,在基础货币(外汇占款)快 速扩张的情况下,央行又采取相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法,冻结商业银行相关的流动性 (形成“资金池”),间接地抑制货币总量的过快增长,抑制资产价格的过度上升和经济 过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资产和经济泡沫的形成与积累,并为应对以后有可能出现 的外汇大规模流出、外汇占款急速下降、流动性严重萎缩创造了重要条件。尽管这种做法 会使央行的资产负债规模虚增,但如果不采取这种做法,我国的货币总量将比现有规模大 得多,经济和金融风险也将严峻得多,也就很难避免像很多国家那样,在外汇大规模流入 和集中流出过程中,遭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严重冲击。这使得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也成 为 2003 年以来我国无可替代的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货币政策调节 作用。可以说,根据外汇占款的变动灵活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成为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成 功经验。当然,由于央行一方面大量购买外汇,扩大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投放,另一方面又保 持很高的存款准备金率,进而保持规模庞大的存款准备金,就造成了央行资产负债表中, 一方面外汇占款成为其最大的资产项目,另一方面,央行对金融机构的负债(其中最主要 的是存款准备金,另外还有一般性的备付金存款等)又成为央行最主要的负债项目,并因 此造成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规模的虚增。央行外汇占款波动加大甚至出现增势逆转的势头自 2011 年 8 月开始,外汇占款增长趋缓,相应造成基础货币投放收缩和社会流动性趋 紧。因此,央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于 2011 年 12 月 5 日、2012 年 2 月 24 日、2012 年 5 月 18 日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各 0.5 个百分点,相应释放流动性。在 2012 年 5 月降准后,尽管 2013 年以来外汇占款有很大增长(2012 年 5 月末,央行 外汇占款 23.52 万亿元,到 2013 年 5 月末,增长到 25 万亿元,增加了 1.48 万亿元。到 2014 年 5 月末,进一步增加到 27.30 万亿元,比 2012 年 5 月末增加了 3.78 万亿元),但 考虑到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央行一直没有相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到 2015 年 1 月,外汇占款与上年末基本持平,仍然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而且经济增 长和物价指数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于是央行于 2015 年 2 月 5 日加大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的力度。纵观 2011 年 8 月以来外汇占款的走势,其持续高速稳定增长的势头已经发生变化,增 长的波动性明显加大,特别是 2014 年 6 月份以来,甚至呈现出稳中趋降的态势。从各方面 影响因素综合考虑,我国国家外汇储备和央行外汇占款长期以来保持的高速持续增长态势 已经难以继续,今后出现增长趋稳甚至稳中有降的态势可能是大概率事件(新常态)。而 这一变化,将使央行长期以来投放基础货币最主要的渠道被收紧甚至成为倒吸的管道,将 对我国货币总量的增长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对此必须高度警惕、积极应对,货币政策取 向亦需要相应作出调整。如果外汇占款继续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央行就需要适时适度地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及时释放流动性,并降低商业银行低收益的存款准备金占用,进而推 动降低市场利率水平和社会融资成本。同时,央行需要积极探索和灵活运用其他货币政策 工具,努力维持社会流动性的适度充裕和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随着外汇占款和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央行的资产负债规模有可能不增反降(虚增的部分会减少),资产负债结构 可能有所优化。作者单位:中国银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