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文化运动是师生两代人的合作新文化运动是师生两代人的合作”鲁迅们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一个价值立场,但学生们更倾向于把新文化运动视作 一个知识对象。 三联生活周刊:因为一些原因,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是很少讨论傅斯年的,但最 近这些年,对于他的讨论好像又多起来了。 姜涛:最近 20 年对于傅斯年的讨论开始多起来了,之前是因为政治原因很少讨论。 现在讨论傅斯年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五四”时期,他参与的学生运动和他在新文 化方面的尝试,另一方面是讨论他对于建立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贡献。 三联生活周刊:在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中,傅斯年算是比较特别的一位吗?其他 大部分人都是老师,而他是学生。 姜涛:这个问题维拉施瓦支在中国的启蒙运动里提到过,我们现在也普遍认 为,新文化运动是师生两代人的合作。老师那部分包括胡适、周氏兄弟、李大钊等,他们 当时都是北大的老师。学生包括傅斯年、罗家伦、俞平伯、朱自清等人,他们当时都是学 生,也是新潮社的成员。傅斯年和罗家伦是新潮社的领袖,他们当时非常活跃,写了大量 的文化、思想方面的文章,是风口浪尖的人物,学生一代的代表。新文化运动和后来的五 四运动,基本上是老师们提供大的方略,学生们是实施者,是更具体地贯彻新文化学术主 张、文化主张的人,而且和很多老师相比,他们对于现代学术的掌握更完整。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他们会更完整? 姜涛:傅斯年这批人当时是大学生,学术上已经很有实力。这批人很有意思,他们 和老师们的关系很微妙,很多人在学术和学识上都不输给老师。傅斯年当时是新潮杂 志的发起人, 新潮和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相辅相成,一个是学生创办的,一个是老 师创办的。如果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某种程度上, 新潮的文章质量还要好于新青年 , 因为这些学生比老师们受到了更系统的学术训练,所以写起学术文章来反而更具体,更讲 究方法论。 三联生活周刊:新潮杂志可能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最能体现傅斯年主张和贡献的 一个载体。你也提到了它和新青年的关系,这两本杂志最主要的异同点是什么? 姜涛:我比较过新青年和新潮这两本刊物的文章。 新青年上的文章很多 都是战斗檄文,是宣言式的,侧重于提出问题。而新潮更倾向于把观点落到具体的学 科和具体的知识中。他们当年写了很多长篇论文,涉及心理、文化、语言学等各个方面。 新青年的文风还是大开大合的,辩论式的,而新潮是动辄万字的论文,引经据典。 鲁迅曾经给新潮社写过一封信,从这封信里就能看出老师一辈和学生一辈不同的主张,鲁 迅在信中给傅斯年他们提意见,说他们关于科学的、论文式的文章太多了,实际效果不一 定好,希望他们多发些议论文,像“蛇”一样警觉,反对旧秩序。后来,傅斯年在新潮 中写了答鲁迅一文,把自己和同伴比作“猫头鹰”,以传播海外知识的喧闹来启迪同胞。 这就可以看出,鲁迅们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一个价值立场,但学生们更倾向于把新文化运 动视作一个知识对象。他们觉得,新文化运动不是立场问题,需要赋予它内涵,要理解它, 把它展开,要做学术工作、搞研究。 三联生活周刊:那你觉得傅斯年等人和新潮杂志在当时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姜:刚提到的那些学术文章是新潮最重要的价值,它是当时最能代表北方新文化运动主张的刊物之一。傅斯年后期成为建立国内学术体系最重要的人物,事实上, 当年在北大时,他已经有这方面的意识,也做了一些工作。 新潮杂志实际运营的时间并 不长,那个时期的刊物都很短命。但当时新潮社还出了一些书,也走出了很多人才。1919 年之后,包括傅斯年在内的很多新潮社成员都选择留洋,而不是继续革命或参与社会运动。 归国后,他们也都成了大学者,成为国内学术界的重要人物。 三联生活周刊:师生两代人对于新文化运动不同的理解和采取的不同策略是什么原 因促成的?是你刚提到的,学生一代对现代学术掌握得更完整吗? 姜涛:这是一部分原因,还有另一部分原因我觉得也很重要。包括鲁迅、陈独秀、 李大钊在内的这些老师辈,他们都经历过辛亥革命,是革命的一代人。但傅斯年这辈人没 太参与过革命,他们从一开始就站在新旧文化的转折起点上。所以,在他们那里, “新”不只 是一种价值姿态,也是需要落实、具体化的一种可能性,因而更关注具体实施的策略,也 更具整体视野。实际上,上世纪 20 年代开始,辛亥革命的一辈人已经到了中老年,渐渐开 始边缘化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这代人才是 20 年代之后这段文化史和思想史的主力。 在我看来,新文化运动包含了新旧两代人的合作、对话以及转换的复杂关系。但胡适在这 其中是比较特殊的,他虽然是北大老师,但年纪上比傅斯年他们大不了几岁,关系很亲密。 他们更像是一代人,在之后的道路选择上也相对接近。 三联生活周刊:的确,傅斯年和胡适的关系是经常被提到的,在您看来,他们有什 么相似或不同之处? 姜涛:在北大时,胡适和傅斯年的关系就很近了。当时有些北大师生反对胡适,但 傅斯年力挺他。整体来说,两个人的路径是非常像的,走的都是学术路线,对学术界影响 深远。傅斯年个性激进、外向,有领袖气质和特别强烈的精英意识。相对而言,胡适的个 性更温和。傅斯年在个性和立场上,似乎比胡适更坚定,想得更清楚,他在某些方面反而 影响过自己的这位老师。胡适在后期的经历中,还有很多思想、方向上的变动,但傅斯年 似乎是从北大时期起对自己这一生要做的事就很明确了。 三联生活周刊:王森教授在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中提到过,傅斯年留学期间从英国辗转到德国,在各种学科间徘徊,最终也没有拿到一个学 位。胡适甚至认为,留学那七年的傅斯年是相对懒散的,你怎么看他这段留学经历? 姜涛:傅斯年这种留学经历在那个时期的中国学者中也并非个例,蔡元培留学时也 广泛涉猎各种学科,但未取得任何学位。傅斯年还是希望打通各个学科,对学术有一个整 体的认知和把握。你可以比较一下,这批人里出国后做学问最专的是刘半农。刘半农是上 海鸳鸯蝴蝶派出来的,后来入了北大,文化身份上他应该是有一种不自信的。所以出国后 选择做最专深的学问,其中有寻求身份认同的意思。但傅斯年更有大局观,他为自己未来 工作的定义也并非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要做整体性的工作。留学那些年他所广泛涉猎的 学科,对于他对基本学术规则、方法论和内在精神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三联生活周刊:对于国内的学术体系和学术文化的建立而言,傅斯年归国后建立的 “历史语言研究所”是非常重要的,你如何看待“史语所”对于学术界的贡献? 姜涛:“史语所”非常重要,它当时集合了傅斯年那一代最优秀的学者,按照王森的说法,这些人在一起实际上是构建了一个现代学术社会。这个说法的意思是,他们不 光是推行了很多先进的学术方法,还建立起了中国现代学术组织。这个组织简单来说就是 拓展了人脉,把优秀的学者组织起来,建立起一个场域。当年的很多学术方法和学术组织 形式影响至今。1949 年之后, “史语所”转移到台湾,而傅斯年成为台湾大学的校长。在台 大,傅斯年的作用相当于北大的蔡元培。所以, “史语所”和傅斯年不仅推进了大陆学术体系的建立,其一手建立的学术体系,后来也延伸到了台湾。 三联生活周刊: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提到过傅斯年对自 己的一个评价,很有意思。他总结他们那代人:“我们只知道新思想可贵,并不是彻底地把 新思想代替了旧思想的人。 ”你怎么看他的这个自我认知? 姜涛:我不知道这是在什么语境下的判断。但在我看来,这代人有非常现代的、原 理性的学术训练和学术能力,但因为从小受到过严苛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所以内心的士 大夫情怀还在。虽然傅斯年选择了搞学术,不是去革命、去做社会运动,但他走学术路线 的初衷依然是有家国情怀的,学术是他选择的方法和路径。这个在新潮杂志时期,他 就阐述得很清楚了。总体来讲,傅斯年是活在公共领域中的人,即便不从官,也有出仕的 精神,不仅是他,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特质。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