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新与创业精神创新与创业精神读后感读后感摘要:阅读德鲁克的著作创新与创意 ,笔者分析书中作者的论点与论据,重 新思考再认识创新概念的内涵,对于创新这个鲜明的时代特色名词提出了自己新见解,即 创新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意识;不仅是一种意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实践的论点。 关键词:创新 读后感 再认识 创新,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很熟了,在这儿再次提及,难免有老生常谈之嫌。2002 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正因兴旺发达的不 竭动力。 ”其后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关于创新主题的论断。我多次读德鲁克的创 新与创意一书,对与创新这一概念名词产生了新的认识,反复酝酿之后,写出来与大家 共分享。 创新很重要的一种特质,它能够帮助具备这种特质的人更有效率的工作,用相同的 生产资料获得更多的生产所得。其实不仅是对于个人,对于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国家都是 这样的。国内有文章指出:国家生命周期的核心问题就在于能否创新、能否持续创新;国 家衰败的根源在于不能创新、压抑创新;不断创新是一个国家迅速崛起、迅速强大的根本 动因。 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向我们讲述了创新在管理中的作用。让我对创新这一时代名 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今天与诸位读者分享之。 创新与创业精神主要从三个主题来讨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新实践、企业家 精神的实践以及企业家战略。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手段。企业家从事创 新活动是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工作,这意味着创新是可以学习的,是可以通 过日常训练加以实践从而熟练掌握的。平时我们所理解的的创新大多局限于器物的创新, 多与实用技术紧密相关。比如技术革命、发明新产品、新工艺等。然而彼得德鲁克告诉我 们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就可以成橐桓龃葱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更高的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 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也就是说创新并不局限于科技创新,它还包含了社会创新或市场创 新,这也是彼得德鲁克所推崇的。 德鲁克在书中指出“人们很难进行创新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往往相信:一切事物 凡是能够持续相当长时间的,就一定是“正常的”,而且还将一成不变地存在下去。因此任 何事物,只要与我们已经认定的自然规律相矛盾,就会被视为是不可靠的、不正常的东西 加以拒绝。 ”我们可以理解为:创新对于人们来说很重要,然而创新精神却是非常难得的。 大多数人们都喜欢在不变的情况下创造更多。因此,创新绝非易事,不仅要有强大的决心, 还要有好的准备、方案以及执行力。德鲁克一贯强调,没有科技含量的社会创新或市场创 新比起科技创新,不但更容易发现机会,而且工作周期更短、效益更大;而基于新知识, 尤其是高科技方面的创新,时间跨度大、风险高、成功几率小。不得不承认,德鲁克的认 识是极富远见的,他的观点放到现在仍具有现实意义。二战后的日本,没有资源优势也没 有技术积累,但它却完成了迅速崛起的神话,它的策略就是创造性模仿,在别人的原创上 加以改进,通过市场创新去打败原创者。而中国社会近现代的经济发展,也是以西方先进 技术的引进与模仿为基础,从而实现市场的创造与发展。例如中国搜索引擎百度和社交网 络平台人人网微博等都是将国外的最先进互联网概念与信息技术引进并成功本土化,从而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德鲁克还指出“对于一家重视创新精神的企业而言,创新业绩使企业自我检测所依据 的标准之一。 ”“所有的创新努力都需要持续反馈,但是从本质上而言这很难衡量。 ”通过读这 一部分,我意识到,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创新就是他们的引擎、是他们的血液,没有了 创新,他们将很快地被激烈的竞争碾压在历史洪流之中。然而,创新并非易事,并不是一 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并且要敢于承担创新失败的后果。创新努力有时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才能显示出效果,比如说一项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许在几年以后,将 会成为治疗某些疾病的有效方法。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国际大奖,殊不知她的研究从 1969 年 1 月就开始,历经 380 多次实验、190 多个样品、2000 多张卡片。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要敢于创新,就要有对创新的接受度、支持度、宽容度,切 不可急功近利。 2014 年 9 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创新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阅读了创新与创业精神之后,我对于创新精神有了较 深层次的理解,知道了创新精神不是一种意识状态下的产物,而是一种实践,是一种立足 于日常的生产或者是工作的一种实践。关注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得主埃德蒙德菲尔普斯提到,中国经济新引擎将带来的“非物质性好处”。他说:“如果大 多数中国人,因为从事挑战性工作和创新事业获得成就感,而不是通过消费得到满足的话, 结果一定会非常美好。 ”正确认识创新的真正内涵,让创新成为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之路的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崛起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德鲁克.创新与创新精神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2014 级金融三班)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