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藏在古诗词里的清明习俗藏在古诗词里的清明习俗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催发着无数文人骚客的诗情雅兴,尤其在诗词鼎盛的 唐宋时代,留下了很多传世之作,其中承载着许多古时的清明习俗和文化。 清明首先让人想到的是祭扫墓园与缅怀先人。 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勾画出当时的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 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 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时节,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更容易滋生思亲与思乡 之情。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垒垒,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诉尽了生死离别。 北宋黄庭坚的清明一诗别有一番深意:“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 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由清明扫墓进而探讨人的生死的意义,有感于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 达之中包含的不愿与世俗沉浮的孤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懑之情。 但清明也不光是肃穆的祭扫与缅怀,也有祥和欢快的另一面。清明自古就有踏青的习俗,又叫“踏青节”,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时清明,人们也聚亲约友,在 大好春光里四处游玩,甚至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唐代诗人顾非熊作过长安清明言怀一诗前四句:“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 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 ”记录了当时唐都长安清明节万家车马出动,莺 啭芳菲的盛况。 北宋欧阳修的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云:“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 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同为“唐宋八大家”的苏辙也曾作踏 青一诗,展现踏青盛景:“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 糟无复清。 ”南宋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 杨柳属流莺。 ”展现出当时的人们外出郊游,尽兴方归的场景。 古人踏青爱骑马。唐代皮日休曾作襄州春游一诗曰:“信马腾腾触处行,春风相 引与诗情。 ”表现出初春骑马漫步的悠闲。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描绘了举子们于清明 雨后骑马踏青的得意之情:“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 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 古代的很多诗人也像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一样,清明前后会周边游或远游,目的地大 多偏爱江南。 李白去扬州踏青,满眼的江南风情,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 句。白居易最爱钱塘湖:“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早已成为千 古佳篇,对春游的描写令人神往。 韩愈与张籍(唐代诗人,时任水部员外郎)同游当时的著名游览胜地曲江池(今陕 西省西安市东南,是隋炀帝开掘的一个人工湖) ,看到无限美好的春光,还不忘写首诗调侃 白居易:“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同 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白居易排行二十二,又曾任中书舍人,故称“白 二十二舍人”)大致意思是:曲江上春水弥漫两岸繁花千树,你有啥事那么忙一直不肯来? 除了踏青、旅游,古人在清明节还喜饮酒。唐代杜牧的清明脍炙人口:“清明时 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宋代高翥清明日对酒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宋代诗人王禹曾写过一首名为清明的诗,头两句是“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苏轼在左迁密州后, 写下望江南超然台作 ,下阕为“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 新茶。诗酒趁年华。 ”一碟小菜,一壶老酒,吟咏诗词,烹茶论道,快活逍遥。宋代程颢的 郊行即事表现了踏青野炊、把酒共话春风的潇洒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 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 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 古代,清明节与寒食节本是两个节日,寒食节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要“乞新 火”。但后来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并起来过。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地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唐代韩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古诗里的清明还有更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令价值的其他内容,比如“折柳”、 “插 柳”、 “蹴鞠”、 “放风筝”、 “荡秋千”等。 清明诗句多以柳寄情,说明“柳”是清明节习俗的一个重要元素。柳树可以有多方面 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云:“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 清明节春风和煦,绿树成荫,古时踏青、扫墓、上坟曾有戴柳和家家户户门口插柳 枝的习俗。传说,当年晋文公和群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 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 上,以示纪念,群臣纷纷效仿,相沿成习。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取柳枝著户 上,百鬼不入家。 ”人们认为柳枝有灵性,有“鬼怖木”之称,在柳条发芽的清明时节插柳可 以避邪驱鬼。关于民间“清明插柳”,还有一种说法是从隋代开始流行,隋代运河刚贯通南 北,河堤需要年年植树,巩固河堤。而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容易成活,又喜湿润,所谓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加上清明又是适宜植树的季节,因此插柳习俗从那 时起渐成风俗,并延续至今。更有一种说法称清明节插柳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 永常往来于烟花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他一生为仕途所不容于襄阳贫困而 亡,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的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蹴鞠是古代的足球,也与清明节有重要的联系。唐朝诗人韦应物寒食咏道:“清 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 ”描述了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蹴 鞠。而唐代的另一位诗人仲无颜在他的气球赋中更生动地记录了人们蹴鞠嬉戏的场景: “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以走丸,乍凌空似月圆。 ”这颇具现场感的描述, 正是我国古代足球运动端倪的一个形象写照。 放风筝也是清明前后的习俗。唐代高骈的风筝说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 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 ”描写了风筝竞放的情景。清代吴友如的 清明节放风筝:“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唐人韦庄 的诗句,说的是清明“荡秋千”。北宋秦少游满庭芳晓色云开一词曰“秋千外,绿水桥 平”。张先春门引春思也有“那堪更被月明,隔墙送过秋千影”之句。 明朝王磐清明日出游一词好似清明节习俗的一个大集锦,清明节大部分习俗重 要的元素基本都有涉及:“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短短几句便反映了当时清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古诗词里的清明习俗就是这样意象万千,隽永丰富。但无论是悲欢离合、哀思绵绵, 还是欢快祥和、杨柳依依,留给我们的,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传承。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