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统红学在文化转型期的异变传统红学在文化转型期的异变红学研究一直是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一个备受瞩目的研究分支。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红学不断面对各种挑战,考证派、评论派、索引派等派别林立,各成一家。著名作家 刘心武先生采用索引与考证的方法将名著红楼梦解读成一段清宫秘史,并自称其理论 体系为“秦学”,掀起了草根红学研究的热潮。 “秦学”是传统红学与新的文化消费相结合的结 果。然而,在大众文化不断侵蚀主流文化的时代背景下, “刘心武现象”的出现又是具有典型 意义的。草根红学与各种媒体的绑定宣传使得红学的研究走下神坛,而各种方式的解读也 纷至沓来,不再受限于学术规范,红学变得更为亲民,但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本文探究 传统红学在大众文化包围下将如何应对并不失去自身的学术价值。 红学曾经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 20 世纪的三大显学,在国人的心目中,拥有崇高的 学术地位。进入 21 世纪后,红学研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发生了诸多改变。学术研究因 为其自身的特点常常作为社会中部分精英人群的专利,似乎距离普通民众距离较远。而 2005 年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携带着他的“秦学”研究理论登录百家讲坛 ,将红学研究推 入了寻常百姓的视野,而他那种掺杂丰富想象力的解读也让市井之间掀起了一场“红楼热”, 而“草根红学”这个名词也因此进入了公众视野。 刘心武先生的“秦学”确立的核心和主要命题就是“秦可卿原型”。秦可卿名列“金陵十 二钗”正册之末,首次出场是在小说第五回,而至小说第十三会就青春早亡了,出场不多, 说话也很少。两百多年来,几乎无人对她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评论。只有少数有关考证秦可 卿死因的文章。至上个世纪 40 年代,红学家考证出在曹雪芹原稿中,秦可卿是因为她与公 公贾珍之间的乱伦恋情败露而羞愧自缢的。评论秦可卿的文章由此而渐渐增多了。秦可卿 本来清晰的形象却由此变得渐渐模糊。其实,作为当事人的畸笏叟已经将其中原委说得很 清楚:“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夫因有风姐贾家后事二件,嫡(岂)是安 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事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 可是,后世的学者不肯放过秦可卿这段早已被她的塑造者擦去的“秽迹”。刘心武先生更是 对此大家加渲染,极尽所能地美化秦可卿与贾珍之间的乱伦恋情,并赋予秦可卿以皇室贵胄的身份,推测秦可卿的原型很可能就是清康熙朝的废太子爱新觉罗允i 的女儿, 红楼梦的“真故事”其实就是一场失败了的政治阴谋。刘心武先生撇开宝黛的爱情,来强调 小说故事的政治内涵, 红楼梦说成是宫廷政治斗争的产物,附加上雍正夺嫡、弘皙逆案。 人们有理由怀疑,曹雪芹如果一直被家族得失困扰着,他能不能写出红楼梦这样伟大 的艺术作品。显然,文本中优游不迫的笔墨、对人生自然的纵情欣赏说明了一切:曹雪芹 不是那种沉溺于一己悲欢的人,更不是睚眦必报的人。曹雪芹的目光穿越了历史,透视着 社会,他所忧虑的不是一家一族的盛衰悲欢,而是历史与社会的忧患,所谓“忧愤甚广”“感 念殊深”是也。 红楼梦不是一种家族盛世的回忆,而是作者试图对历史深处决定人民命 运的、中国社会陷入恶性循环的“铁律”的探求。刘心武先生用宫闱秘史来解读红楼梦 实际上是贬低了红楼梦的政治意义。 学术研究需要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具备严谨的学术态度,每一个结论都需要大量 考证的支撑,不能以个人的猜想和推论作为研究的前提。在刘心武先先生所著的画梁春 尽落香尘 红楼三钗之谜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和红楼望月等书中,论证过程缺 少严谨的逻辑,而论据又多有不实之处。例如,刘心武先生举证说, 红楼梦中荣禧堂上的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是根据王士G居易录中所记载的清废太子爱新觉罗允i 所作的“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一联改编的。 但是,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先生已经查出“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乃是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送蕲州李郎中赴任 ,与清废太子胤i 并无瓜葛。再如,刘心武先生在对贾元春年龄的推论上也自相矛盾,这就不能不让人对刘心武先生的治学态度和研究结论产生怀疑。刘心武先生的“秦学”虽然经不起专业的学术研究和历史考证,但是,它的出现在红 学史上却是并非偶然的。 首先,从早期的红学研究来看,由于小说并非完本,其情节和人物诸多方面存在疑 点。在传抄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些谬误,在早期红学研究者中就有人认为红楼梦是“一 声也而二歌,一手也而二牍”。作者使用“史家之曲笔”进行创作。一时间, “张侯家事说”“明 珠家事说”“反清悼明说”“顺治与董小宛恋爱说”等,各执一理,曾经轰动一时的霍氏姐弟的 红楼解梦 ,虽然索引的内容不同,且有肢解红楼梦的嫌疑,但是,它们几乎都围绕 着红楼梦的政治意义做文章。其实, “秦学”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上看,和以前的索引 派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不过是索引的具体结论不同而已。 可以说是索引红学的土壤孕育 了刘心武先生的“秦学”。 其次,自王蒙倡议作家“学者化”之后,很多作家也在总结创作经验和探索文艺研究 方面有所建树。其中,就有不少位作家在对红楼梦的研究中颇见功力和成果。作家将 自己精湛的写作技巧和形象思维运用到学术研究中,就好像手持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 在学术研究中另辟蹊径,另一方面也可能对严谨的学术研究带来不容小觑的伤害。作家往 往要比学者更懂得如何调节读者的兴趣,更清楚如何让自己的观点引起民众的注意。作家 的丰富想象力和活跃的思维也很难受到学术规范的束缚。所以,在学术研究中,理解的成 分有的还没有想象的成分多。 再次,从刘心武先生自身来看,作为作家的他在进行红学研究时,不是从他所熟悉 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角度出发,而是从考证和探佚的角度展开研究。人们可以从他的 作品中看出他对红学史和清史的了解要比专业的学者逊色得多,作家的惯性思维在他的学 术研究中依然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所以,他的“秦学”理论往往忽视了历史实证的重要性。 例如,刘心武先生在对“秦可卿原型”和“贾元春的原型”的论证中,不能在历史中找到与之 相对应的人物,只凭主观臆断进行猜想。这种“六经注我”的主观随意的方式,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无益的游戏。文学作品是通过具体来反映一般的,没有情感描写,有人物命运,在红楼梦中就无法体现作家对生活的看法和对理想的追求,就无法体现作家的历史认 识和社会观念,因为作家既然无法直接将自己的政治见解抽象地摆出来,而只能通过塑造 人物,展现一种人生、人生的爱情、婚姻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来表达作家自己的世 界观和对社会、文化的看法,或者说, 红楼梦的政治意义是附丽于人物命运的。 由此可见,刘心武先生的“秦学”只能算是作家学者化与中国传统的索引红学结合下的畸形 产物。但是,它使社会上的“红学热”再度升温。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 “秦学”是在借助红楼梦经典名著的地位进行炒作。而红楼梦以一书名 学,绝非寻常之事。古时有“选学”之说,那是因为萧统所遗之文选备受后世推崇。唐 代以后, 文选更是与儒家经典一样成为文人士子必读之书。这与红楼梦的“家置一 编”颇为相似。所以,钱钟书将“选学”与“红学”并称,赞之“寥落千载,俪坐俪立,莫许参焉。 ”红学之所以能够获此殊荣,正是因为红楼梦所拥有的广博精深的内蕴及其精致多 维的表现形式。清代曾经有人以一句竹枝词“开言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惘然”来描述当 时红楼梦的受众之多,影响之深。在国人心中, 红楼梦所具有的文化影响和品味是 其他作品难以超越的。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的文化视野也越来越广阔,欣赏品味也 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刘心武现象”正是借助红楼梦自身具有高 雅的文化品位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博取大众的关注。 其次,刘心武先生的“秦学”自身所具备的某些特征是其导致“红学热”再度升温的内 因。特征之一就是“学术的娱乐化”。所谓“学术娱乐化”就是把学术与娱乐之间的界限模糊 了。它巧妙地避开关于学术研究中的研究方法与治学依据的讨论,把理论之争转变为价值 争论,用草根红学之名转移学术争论的重点,严肃的学术讨论变成了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群 众座谈会,不仅无需再陷入学理之争的漩涡,还可以获取人人参与的热度。而大多数人都 是在对名著崇尚的民族心理意识下,以娱乐的心情去听刘心武先生的讲座,而未必会有人 认真地研究红楼梦 。你讲得热闹,我听得有趣就可以了。 特征之二就是“探秘的趣味性”, “秦学”以学术的名义出现,但是其揭秘的解读方式可 以制造大量悬念,而普通民众对于野史秘闻的猎奇心理正好因此得到满足。特别是对“宫闱 秘事”的猜谜更深化了探秘的兴趣。 曾有人揶揄道,中国满清三百多年的历史对后世最大 的贡献就是养活了一批电视编辑,清宫戏是一个常青的主题,总能演绎一出又一出的故事, 从太祖秘史 孝庄秘史到皇太子秘史 ,还有西施秘史和武则天秘史都因 为迎合了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和想象,具备了争权、阴谋、秘闻、传奇等“畅销 DNA”而大受 欢迎。几千年的皇权政治使得国人对于宫闱秘史尤为热衷,而“秦学”恰恰恰恰拽住了通俗 历史最大的这个卖点。那些发生在皇宫和深宅大院里的故事则统一成为话题的中心。 因为 这些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最能普通民众产生无限遐想。 这样的一场“红学热”正体现出这个 古老民族在文化上的畸形。 特征之三就是“受众的平面化”,在这场红学草根化的热潮中主要的观众是没有读过 红楼梦或者对红楼梦了解不多的人,他们普遍缺少有关“红学”方面的基本常识。 因此,刘心武先生以“文人说书”的风格,层层铺设悬念的讲述方式,通过对名著红楼梦 的解读,娓娓道出骇人听闻的宫闱秘事,很容易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当刘心武先生打出“平 民红学”的旗号,声称“我觉得我为民间红学拱开了一道樊篱,为研究群体出了口闷气”,并 且大谈“学术空间共享”的时候,很容易在感情上得到这些人的支持。但是,这样一来,名 著红楼梦在他们的眼中就变成了一部“谜语大全”, 而且作为文学小说所散发的艺术魅 力可能会受到忽视,也会影响他们对红楼梦艺术价值的评定。 再次,媒介的宣传与炒作也大大提高了“秦学”的影响力。电视,网络等各种传播媒 体纷纷介入学术研究,在文化推广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相对于阅读书籍的枯燥, 试听宣传所具有的优势是阅读难以比拟的。 红楼梦作为古典名著,与普通大众而言,与 其捧着那么厚厚的一本书去阅读,不如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来观看一下相关的视频。而“秦学” 正是借助百家讲坛这样一个媒介,用趣味性极强的揭秘方式来给大家讲述红楼梦 的“真故事”。精彩的讲述,再配以形象的视频资料,令观者感觉与名著之间的距离瞬间就 被拉近了。一直被高高地置于圣坛之上的经典似乎已经走下圣坛,变成了一个和蔼可亲的 凡人,无需任何文化积淀,只需要一边休息,一边看看视频就可以轻轻松松了解一部经典 名著隐藏的秘密,这对普通观众而言是具有极大的诱惑力的。同时,电视、网络等媒体本 身也拥有大量的观众,以此为平台来传播自己的想法,其受众之广泛是任何级别的学术会 议都无法与之比肩的。而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又往往会为其构筑强大的宣传网, 借助各种渠道来打造品牌效应,扩大影响力。而“秦学”正是借助电视播讲的方式走进大众 的视野,变成了红学的电视代言人,将传统的红学研究从书斋带进了电视媒体,而在观众的心中,也就成了颇具权威的红学代言人。这种现象其实就是传统学术与新媒体结合后的 一种异变。 最后,风起云涌的学术论争也是导致“红学热”的一个重要因素。刘心武先生的“秦学” 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大,红学家的公众担忧也日益加剧。但是,草根红学的提出拉近 了“秦学”与观者之间的距离。而那些用严谨的考据资料和深奥的学术理论来研究红楼梦 的学者也因此被放到了大众的对立面。在普通观众的心中,这些学者是遥远的、模糊的, 他们的理论和考据枯燥乏味,他们的形象都是皓首穷经的刻板的老学究,无法引起大众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