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6页
第2页 / 共66页
第3页 / 共66页
第4页 / 共66页
第5页 / 共66页
第6页 / 共66页
第7页 / 共66页
第8页 / 共66页
第9页 / 共66页
第1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诗词鉴赏方法 古代诗词鉴赏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自 从进入高考考查范围以后,它一直成为学 生难以迈过的坎。究其原因,大体上来自 三方面:其一,阅读量过少,体悟不够; 其二,命题者命题概念上的混乱;其三, 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鉴赏的方法。前 两点暂不作讨论,本文单探讨鉴赏方法。 鉴赏解读大体上可分四个部分:外部感知 、象境体悟、技巧品赏和语言玩味。 一、外部感知 外部感知,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读题,识人,辨 文,看注释。 1、读“题” 凡读诗,必须读全诗,即从题目入手,直到最后一个字,凡有注 释的,包括注释在内。事实上,许多读者,特别是中学生,尤其 是面对考题上的诗,往往只记住诗句,而忘了题目。殊不知,有 些题目也是诗整体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丢了题目,等于给自 己的理解设置了障碍,抛弃了对诗内容或情感把握的切入口。 因为题目往往含有可资我们理解诗的信息。例如,王维过香积 寺,寺,特殊的地点,题目点明了地点,事情(“过”)。杜甫 的春夜喜雨,题目既交待了季节、时间、对象,又表达了心 情(“喜”)。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题目不仅交代了人物 间的关系,同时,又叙述了情节(“见”“别”),更重要的是 描写了情感的不同特征(喜悦与哀愁)。面对这样的题目,纵然 不读诗,也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题目既明确了地点,一个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地点,又交待内 容,同时也暗示了情感的指向。 读题目,可以帮助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所抒情感的把握。 2、识“人” 这里的“人”,指诗人、叙述者和被叙述者(诗词中的主体对象 )三者。 凡诗文皆有叙述者,相对于文而言,对诗的叙述者的辨识, 对理解诗的情感内容更加直接。 诗的“叙述”者有两种形式:一处于诗的景物人事之外的叙述者 ,作者以旁观者或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一是置身于景物人事 之中的叙述者。 处于诗的景物人事之外的叙述者,作为局外人,与诗歌咏的 主体对象是分离的。例如,卢照邻的曲池荷:“浮香绕曲 岸,圆影复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这首咏物诗, 叙述者和歌咏的主体对象是分离的。叙述者是诗人,主体对 象是池荷。诗句是围绕主体对象展开的,诗人的思想情感是 依附在主体对象允许的范围内的。要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首先要解读主体对象。该诗写荷花的香艳,也写荷花担忧因 秋风而过早的飘零。只有解读了荷花的这一形象,才能品味 出诗人在诗中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蹉跎岁月的情感。又如 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 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人与诗中的 主体对象思妇也是分离的。诗句都是扣紧思妇写,诗人渴望 和平的愿望,是通过思妇的思念丈夫(良人)和“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表现出来的。 置身于景物人事之中的叙述者,叙述者往往和主 体对象合二为一。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登高 、陆游书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李清照声声慢等。这些诗词,都直接表露了 诗人的思想情感,我们读诗,就是与诗人的直接 对话。 读诗,不应忽略叙述者的立场,这对鉴赏诗不无 帮助。 另一个识“人”的含义,指对作者的认识。对作者 的认识途径有二:一是调动文学常识记忆库中的 知识储备,二是借助现场的材料诗词后面的 注释。了解作者,可以帮助我们解读他的诗,因 为有些诗,作者抒发的情感往往与他的背景有关 。 3、辨“文” 所谓辨“文”,指从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诗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 ,有山水田园的、边塞羁旅的、宫廷闺怨的、送别酬答的、咏物 写景的、寄兴咏怀的,不一而足。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辨认,有助于对诗歌情节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 。例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 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当我们得知这是一首 咏史感怀诗,那么,我们就可以较容易地明了所写的史实内容: 越王破吴凯旋,战士尽衣锦荣归,如花般的宫女挤满华丽的宫殿 ,真是荣极盛极一时。掌握了这一叙述情节,再与“只今”一句所 写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就较容易把握诗人对盛衰的感慨 。柳永雨霖铃,当我们获知这是一首离别词之后,我们同样 可以比较轻松地掌握它的情节:一对恋人长亭惜别,他们缠绵留 恋,无奈船夫催发,他们哽咽着离别,女主人公想象着情人的去 处和途中的景况,并且设想自己日后生活的寂寞孤凄。明白了词 的情节,就能进一步体会它所表达的情感。又如李纲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 病卧残阳。”这是一首咏物诗,它的主体对象是“病牛”。当我们辨 清了“文”之后,它的情节就很清楚了:病牛为人耕种,结果,他 们收获了很多,而病牛自己却筋疲力尽,无人为他的老病衰弱而 伤感;然而,只要众生能够温饱,他甘心情愿让病弱的身躯倒卧 在残阳里。了解了情节之后,诗人的为民奉献的情怀也就从诗句 中透露出来了。 辨“文”,对我们进一步赏读诗歌有一定的帮助。 4、看“注” 赏读诗歌,离不开注释。注释往往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 有关情况,有些注释还能替我们解释一些生僻难懂的词,介绍有关典故的出处 和提示用典的意思。 高考中出现的鉴赏古诗词考题,它的注释更具实用性。它除了帮助考生理解诗 句的意思外,还往往暗示诗的内容,或意境或其写作风格。例如,有一道高考 模拟题是阅读两首诗,一首是朱余庆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另一首是张籍的酬朱 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 金。”考试的第一题是:从两诗的内容上看,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张诗 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在这两诗后试题之前,命题者给出一个注:朱庆余平日 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 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两首诗都用了“比”这种写法,如果没有这个注释,许多考 生恐怕看不懂诗的内容,更谈不上回答准确了。有了这个注释,就大大降低了 答题的难度。又如2007年福建省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谢枋得的武夷 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 花?”有一道题是: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同样,命题者对原诗 给出了两个注释: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 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 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有了 这两个注释,诗人所抒发的国破家亡之恨和决心学习梅花凌寒独开的不屈的斗 争精神,就容易明白了。 二、象境体悟 象境体悟,这是读懂诗歌无法回避的,也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手 段,它包括品读意象和体味意境两个方面。 1、品“意象” 所谓意象,指含有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世间物象无数, 诗人选此舍彼,或舍此选彼,完全是根据创作时内心情感和表 达志趣的需要。在不同情感或志趣的导引下,就是同一物象也 会选取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意象。例如,同是咏蝉,虞世 南写:“垂绥饮清露”、“居高声自远”。骆宾王却说:“露重飞难 进,风多响易沉。”两位诗人都选取了露水和声响两个客观物 象,但因为当时诗人的处境不同,情感有很大的区别。虞世南 身居高位,以清高风雅自许,自负才华;骆宾王无辜遭诬身陷 囹圄,含冤莫白。所以在诗中的意象完全不同:一是“清露”“声 远”;一是“露重”“响沉”。又如,同是月,不同诗人笔下的意象 也不同。王维说“明月松涧照”,刘禹锡感慨“淮水东边旧时月” ,柳永却道“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又吟“雁字回时,月满西 楼。”这里“明月”、“旧时月”、“残月”、“月满”,都是根据诗人当 时的心境选取的不同意象,传达的是诗人的情感志趣。 另外,有些意象,还有着传统的文化象征意义, 它们的意义较为固定。例如,梅花象征不屈和高 洁,鸿雁象征相思和信使,浮云象征游子或小人 ,梧桐象征凄凉和悲伤,菊花象征清高和坚强等 等。如果,我们懂得这些意象的传统文化象征意 义,对我们理解诗歌有较大的助益。就考试答题 来说,帮助更大。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中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有“此夜曲中闻折柳”句,考题 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考生如果掌握了“杨柳”的 传统文化象征意义,那么,解题就变得容易了。 意象,承载着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客观物 象的统一。我们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品的 思想感情和志趣,就要仔细品味意象和意象的含 义。 2、味“意境” 意境,是择取的意象与灌注诗人情感的氛围共同营造的境 界。营造意境是诗人表情达意不可缺少的手段。解读意境 ,就能把握诗人的情感志趣。例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前三联选取十二个意象:秋天、日晚、空山、新雨后、 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流、竹喧、浣女、莲动、渔舟。 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和平、宁静、纯朴的生活环境, 表现诗人乐于归隐田园生活的意趣,同时也从反面表达了 诗人对污浊官场生活的放弃。杜甫登高前两联:“风 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两联八个意象,展现了一幅深远空旷的深 秋图景,与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共同 营造了沉郁、苍凉、悲壮的意境,抒发了诗人那种忧时伤 世,感怀自身飘零的深广无极的情怀。 意境,离不开情与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解 读意境要从景入手,入景而悟情。例如,杜甫 江汉的颔联和颈联:“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我们从“片云”和“孤 月”入手,可以从它的无依孤独中把握诗的凄凉意 境,悟得诗人孤苦无助的苍凉心境。从“落日”“秋 风”中,可以体验到景物的壮阔境界,从而感受到 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情怀。 意境的营造,是心与物的融合。解读意境,就能 解读抒情主人公的艺术形象。例如,宋朝朱淑真 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诗人在这里 营造的正是景与情会,心与物融,共同营造出孤 冷寂寞的意境,塑造了主人公凄凉孤独、愁怨难 眠的形象。 三、技巧品赏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表现手法、修辞手 段、抒情方式。 1、理“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渲染衬托、正侧面结合 、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诸觉结合、虚实结合等。 鉴赏诗歌,懂得它的表现手法,对我们深入解读它不无帮 助。例如,关睢、蒹葭两诗的开头,孔雀东南 飞起首两句,都是用的起兴手法。硕鼠用的是比的 手法,把贪婪的统治者比作“硕鼠”。但是,诗中最突出的 莫过于用赋的手法。赋,按朱熹的说法,赋者,敷陈其事 而直言之也。按如今的意思,近于描写(由于后面有关手 法,都离不开赋,故此此处略去不述)。 渲染,本是画画的一种手法,指在画面的 某一个地方,画家用浓墨重彩来突出它, 就是渲染。就诗歌来说,本来一两句就写 完的,诗人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如 木兰诗写木兰从军临行之前的东西南 北市买装备就属于渲染;写木兰出征十年 后回家时,爷娘姊弟的动静,也属于渲染 。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衬托属于侧面描写。 例如陌上桑第一节描写罗敷,先从正 面描写她的美,接着从“行者”、“少年”、“耕 者”、“锄者”的动作反应侧面衬托罗敷的美 ,并且比正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 象空间。 衬托可分两种: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程度不同的相同事物衬托。诸如以动 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 美,以丑衬丑之类。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 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诗以“六宫粉黛”黯 然失色衬托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