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8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5页 / 共38页
第6页 / 共38页
第7页 / 共38页
第8页 / 共38页
第9页 / 共38页
第1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标准解读与教学建议湖州二中 张建庆一、第一单元的总体说明:本单元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设计思路和组成结构二、第一单元课标与意见解读;教学建议。三、推荐几本参考书。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文化生活的起点。(1)从教材的总体结构看:四个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 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分别对应了课程标准的四个主题, 按照“是什么:文化的概念” 、“为什么:文化的发展”、“怎么看: 民族精神”、“怎么办: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来展开。四个单元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成了文化生活教材的有 机整体。本单元是整本教材的绪论与总论,主要为全本教材提供基础性 的知识和理论支撑。幻灯片 37(2)从教材的设计思路看:“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 为支撑”第一,教材的宏观结构采取了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 ,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线索,体现了遵循“理论逻辑”的思路 ;第二,教材文本设计的微观结构则采取了从具体到抽象,从 个别到一般,从对(文化)生活现象的观察到引导学生深入理 性思考情感价值选择的逻辑线索,体现了“合乎生活逻辑”的 思路。第一单元“文化与社会”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 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一个抽象的理论要求非常高的概念)。 它从静态的角度,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 ,揭示文化的含义,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文 化对人的影响等。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 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本单元的结构:本单元由两课和一个综合探究组成。本单元按照“从社会发展看文化”和“从人的发展看文化”两条 主线呈现相关学习内容。(1)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作用(第一框);明确文化与经 济、政治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二框)。从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2)第二课主要帮助学生感悟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第一框);明确文 化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第二框)。(3)综合探究是对一、二两课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幻灯片 38(4)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本单元讲述文化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作用。包括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 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对社会发展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 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等内 容。要求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认识。第一课 文化 与 社会第 一 课 时 体 味 文 化一、课程标准要求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 人民的文化需要,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1)“体味文化”的三个层次:观察体察知道(2)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 象,从感性到理性;从比较不同的文化生活现象中(复杂多样丰 富)进入理性层次的思考,能够理解文化的内涵。1了解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3了解文化的形式。(一)基本要求说明二、省教学指导意见解读(1)把握文化的内涵,应从文化现象、表现形式入手;从“体味”文化开始。(2)教学中从探究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入手;如学生参与不同文化活动的感 受;感悟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环境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3)文化现象无处无时不在,体会文化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每个人 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对我们有多方面的影响”的观点。为后面“文化的力量”“文化对人的影响”作铺垫。(4)“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文化的形式”与第三课第一框“世界文化的 多样性” 的衔接。2明确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1)探究文化的丰富内涵,是本框学习重点。 “文化”的定义、内涵是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文化的多义性”虽然不作要求。但是建议课前课后教师指导学生再 作些了解,对文化的定义进行比较探究。(2)建议从教材中涉及的三个关系入手:其一,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 象。其二,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 文化的创造物。其三,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 神现象。 从中归纳文化的内涵。两个层次:第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两个部分。第二,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为下一框的学习留出思考设计的 空间。4理解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1)“文化的力量”是全书展开的一个重要维度。设置文化生 活模块对学生加强文化知识的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的 巨大作用和力量,自觉参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 的知识文化修养,投身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2)层次: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在个人成长、民族和国家 的发展,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可以结合事例拓展。文化的力量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 程中)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是一种间接的力量)。体味文化的魅力,感悟文化的力量,提高分析、辨别文化现象 的能力。 (二) 发展要求说明(1)三项基本要求对应于教材的“三目”,发展要求是第一框学习的总要求。 渗透三维目标。(2)层次:第一,“体味文化魅力”,学生通过学习探究,对文化的内涵在理论上有一个 比较清晰完整的把握。第一框的重要知识点(知识目标)。第二,“感悟文化的力量”,通过学习懂得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文化对一个 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步中的重要意义(情感价值目标)。第三,“提高分析、辨别文化现象的能力”,重视利用教材文本的合作探究, 或结合教师自己经验开发一些使学生有兴趣的案例情景,注意引导学生能够用 比较、归纳的方法分析辨别探讨研究问题(能力目标)。2.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第一课 文化 与 社会第二课时 文化与经济、政治一、课程标准要求(1)说明“交融的意义”而不是表现。 (2)本课时的难点是“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但是 教学中的重点是“说明意义”。结合“交融的表现”说明意义。 上升到综合国力(国际)竞争的高度说明 意义。使学生体会到重视文化的重要性。二、省教学指导意见解读1理解社会生活三个基本领域之间的关系。(一)基本要求说明(1)在理论上理解“关系”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教学中有一定难度。 (2)层次:第一,通过案例情景探究,能够辨别区分社会生活中的三个基本领域,能够 思考三个领域的区分是相对的,在很多情况下是有机联系的。教学中最好能选 择某个具体情景探讨,如参加民主选举活动如何涉及政治、文化。第二,在探究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把握关系的辩 证性。教学中是否可以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学习的基础上适当提炼,如理解 西方社会民主平等法治的观念思想(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3)不作要求的教学内容。“文化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是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重要 内容,所以本课教学不作要求。“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关系理论的具体内容,展开有一定难度,而且本课学习中如果涉及两对关系, 会进一步增加学习难度。建议在本课教学中不作要求。2了解不同文化的不同作用。(1)“了解不同文化的不同作用”衔接第一框第三目“文化的力量” ,角度 和侧重点有变化。 “文化的力量”强调的是文化对个人成长、民族国家发展的 重要影响意义,蕴涵的情感价值目标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了解不同 文化的不同作用”是强调辨别区分,蕴涵的情感价值目标是“我们应该重视什 么样的文化”的问题。(2) “了解不同文化的不同作用”是对“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的深化, 突出“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3)两个层次:第一,不同的文化。注意与第一框“文化形式和文化特色”衔接;“不同”从 两个方面区分: 从文化形态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当代文化;东方文 化与西方文化、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 从文化性质上先进文化与落后 文化,新文化与旧文化。第二,不同的作用。从文化形态上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其发展道路 的选择,如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从文 化性质上表明两种不同性质文化产生的后果,促进或者阻碍。3把握当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在现今时代条件下具有新的特点,即三者相互交 融经济文化化、政治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文化政治化。第一目侧重从知识理论上说明关系,第二目侧重引导学生去观察体会现 实生活中三者交融的具体表现; 抽象具体,在理论指导下分析生活现象。 (2)层次: 文化与经济相交融,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人才教 育科技日益重要(科教兴国);从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角度,文化消费、文化 产业、文化生产力。文化与政治相交融,教材从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两个范围阐述。相对来 说政治层面涉及的文化因素理解困难些,教师要多发挥作用,选择具体的事例, 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的体会。4明确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提高文化竞争力的意义。 (1)逻辑关系:文化的力量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交融)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生活P106页)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意义。(2)层次:知道当代国际社会,文化在竞争中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 懂得我国要参与竞争实现发展,不仅要发展经济要讲政治,还 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适当列举我国重视文化建设的事例材料,引 导学生交流看法体会。 关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弘扬 民族精神等内容,在本框教学中不需展开。 关于“文化竞争力”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探 究活动。(二)发展要求说明收集和分析先进进文化对对社会促进进作用的典型事例,体会把文 化建设设作为为社会主义现义现 代化建设战设战 略任务务的重要性。 (1)鼓励学生在关注文化现象的同时,课后有针对性的收集和分 析典型事例;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前的一些文化现象进行辩论探讨。 (2)从两个角度收集:一是先进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个体) 考虑到和第二课教学的衔接;二是先进文化对国家、社会发 展、国际竞争的重要影响考虑到与本单元综合探究的衔接。三、第一课教学建议1、建议3课时。第一课时安排一堂进入文化生活模块的 导入课。2、第一课的知识理论要求比较高,第一框中关于“文化是什 么”,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都是需要在教学中处 理的重点难点,而且关系到后面许多问题的理解。这两个大的理论问题在教材中的阐述非常简洁。教学中如何 处理,怎样拓展,怎样使学生的认识比较准确?教师对两个理 论的问题需要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 握和理解。3、第一课中的许多内容,都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有 的地方需要留下些空间,有的地方需要预设些路径, 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前后之间的衔接关系。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第 一 课 时 感 受 文 化 影 响一、课程标准要求1.评评述文化生活对对人们们交往方式、思维维方式和生产产方式的影 响。 (1)引导学生能对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文化影响进行评 议,并表述自己的看法,说明影响的体现。 (2)两个层次: 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内容) 怎样影响。(特点) (3)现行教材中“文化对生产方式的影响”是在P10页(第一课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出现的,省意见中已经把“社 会生产方式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不列入教学要求。1了解文化对人多方面的影响。二、省教学指导意见解读(一)基本要求说明(1)人总是生活于特定的社会 、文化环境之中。感受文化影响,要从观察、 体会自己所生活的文化环境入手。联系P7页第一课第一框“人在实践中创造文化, 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注意区分与P10页第一课第二框“不同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