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周作人(1885.1.161967.5.6), 原名櫆寿,又名奎缓,字星杓,自 号启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 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 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诗人、 文学翻译家,以散文成就最高,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周作人是鲁迅的大弟,是周建人的哥哥。 1901年进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海军管理,改名为周作人,毕业后 考取官费于1906年7月留学日本,攻读海军技术,后改学外国 语,此间与羽太信子结婚。 1911年自日本回国,于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同年,辛亥 革命爆发,周作人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绍兴教育会会长、浙 江省第五中学教员。1917年春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兼国史编纂 处纂辑员。 “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 作,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 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 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 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五四”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 ,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 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 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现代十六家小品俞 平伯小品序)。 1939年元旦,有人闯进八道湾,向周作人及他的一位来 访的学生开枪射击。周作人虽中弹却竟未受伤,倒是那 位学生被打中左肩,门房里的一些人前来捉拿凶手,一 名车夫被打死。这一暗杀事件始终未搞清是何人所为, 但却促使周作人接受了伪北京大学文学院筹备员的职务 ,接着又当了伪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周作人曾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任 职,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同时有关哥哥鲁 迅的“回忆录”体裁著述。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周作人遭受冲击,曾被红卫 兵无耻粗暴对待。1967年5月6日,周作人去世。周作 人临终前曾对身边人说,他的一生平平不足为道,只有 晚年的翻译让他满意。 相交终身钱玄同忽冷忽热向胡适 周作人喜欢有趣的人,钱玄同、刘半农都是懂幽 默的佼佼者,周作人还喜欢性情飘逸的人,胡适的学 生徐志摩就深得周作人的喜欢。而相反,过于严肃而 显得乏味的人,则不讨周作人的喜欢。 周作人与钱玄同、刘半农是终身不渝的好友。从 表面上看,三人性格颇不相同:钱玄同偏激,刘半农 活泼,周作人则平和;但在内质上却有更多的相通。 如周作人所说,钱玄同尽管言词偏激,论古严格,“若 是和他商量现实问题,却又是最通人情世故,了解事 情的中道之人。”周作人与钱玄同两个人常常呆在一起 ,可以说是无话不谈,钱玄同为人很率直,思想也很 高深,深得周作人的赏识。每次见面,周作人总是坐 在一旁听钱玄同讲,钱玄同也愿意讲,两个人一起喝 茶时,大部分话题围绕最近看了什么书,钱玄同什么 书都看,周作人看的很多书是他推荐的,周作人的很 多观点也是受到钱玄同的启发。在周作人的圈子里,胡适是个特殊的人。周作人一生,谈及胡适的文章很多,态度有一点复杂:他 深知胡适的分量,但对其弱点也看得很清楚,所以 关系忽冷忽热。尽管胡适对他帮助很大,也很赏 识他,但他却瞧不起胡适,他觉得胡适有很多问 题,认为胡适是依傍在一个价值体系里,周作人 怀疑单纯依靠任何一个理论能否解释一个世界。 同时他认为胡适的文章平实枯燥,文学情调不行 。另一个特殊的人则是章太炎,他曾是周作人的 老师,但当章太炎沦落为维护封建军阀统治、反 对革命势力的“护法大将”时,周作人便立即与之 划清了界线。 大部分人谈起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 都会用上平和冲淡这四个字。 对于散文创作而言,平淡的的确确是其最高的境界 。 可以说平和冲淡是周作人始终没有放弃追求的或者 说是努力靠近的创作方向和心境。 他的文章无论是随笔还是文理评论都有着心平气和 说理的特点,确实很少有剑拔弩张的句子。 他的平淡,不是不用技巧,相反倒是匠心独运,只 是不露痕迹而已。这就是为何人们说周作人散文中 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平和冲淡”了。周作人总是 以平淡作为他孜孜追求的理想。这种平淡,在他的 著作中是到处都找的到的。 周作人善于摭拾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 故乡的野菜即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故乡的野菜虽然只不过千二百字,引文却占据了将近六分之一。 其中他征引了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顾禄的清嘉录,以 古证今,把浙东民俗提高到文化史的层次从而古今打成一片。由于 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中土比附印照,譬如主到 黄花麦花果时即以日本的“御形”做比,“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 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而在记述紫云英时又引证 诽句大辞内充分体现了作者渊懿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 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置一个横的文化比较的剖面了。这样,也使作 品带有明显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 在文艺观上,周作人与鲁迅几近敌对。 他认为文艺是个人的事,客观的影响 社会,但绝不是万能的救世药,没有 功利性。然而,尽管不愿牵涉政治, 却终被时世所牵连,致使数十年来人 们不敢问津。不过,在那样一个“风沙 扑面,虎狼成群”的年代,周作人躲在 书房里不问世事,实在不应该。他那 时的散文,所谈及花鸟鱼虫,闲适消 极,逃避现实。然而其趣味性,在今 天这样的和平年代,却是很好的消闲 品。这种文章表现的是一家之言,有 很强的个性魅力。 1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人小品散文的名篇之一,通过对 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 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 念。文章的开头极力申述对故乡并无特别的情份,是一个“ 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周作人的这种极力的淡化感情 的做法,其根本就在于他的审美标准,表现在文学上就是“ 爱好天然、崇尚简素”,也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生活态 度和审美理想,从作品来看,文中并非无情,相反地常常是 有有一种情切温暖。2 知识性和趣味性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周作人是富有的, 他的知识不仅在于丰富的书本知识,更在于他丰富的生活常 识。文中不仅介绍了故乡三种野菜,更介绍了与之相关的风 俗民情,所以文中表达的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吃了,而是一种 吃的文化,是“吃文化”背后的故乡的风俗和内在的文化含义 。实现了野趣和雅趣的结合。3 此外,本文将民谣童谚、中外典故不露痕迹的将其点缀在 短小的篇幅中,语言简洁,联想丰富,选材从平凡琐碎处着 手,加之作者心境的平和冲淡,使本文显出周作人小品文一 贯的平和冲淡的风格。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