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章 牧草混播与轮作倒茬1、混播的概念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2种或 2种以上牧草的种植方式称为混播。第一节 牧草混播不同草种,其生物学、生态学和植物营养代谢特点不同。它们组成的植物群里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从而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光合潜力。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群落的光合潜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植被在水平方向上最大限度的扩展和占有较大的范围。 2、混播原理混播草地各混播成员在群落内占据一定的空 间,构成了人工植物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结构(主要指植物分层现象),从而显著提高植物群落利 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将多个在分枝、叶分布、株高、根系分布、 矿物吸收等形态上相反的牧草种类混播在一起,可比单播牧草更能有效地利用整个环境资源,从 而显著增加单位面积草地的产草量。(1)形态学互补原理牧草种类不同,其生长年限、发育速度、高产年份、再生方式各不相同;且不同牧草一年内适宜的生长季节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草种混播可发挥各自优势,较快地形成草层,保证每年都有较高额而稳定的产量,且能防止杂草侵入,延长草地利用年限。 (2)生长发育特性原理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的营养生理特点不同,豆 科牧草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钙、磷、镁;禾草吸收 较多的硅和氮。豆、禾混播后减轻了对土壤矿物营 养元素的竞争,使土壤中各种养分得以充分利用。豆科牧草能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素,除供自身的 生长发育外,尚有25%通过地上地下组织的分解转 移到禾草中,使得禾草CP含量提高。由于禾本科牧草对固N产物的利用,促使豆科牧 草的固N作用增强。 (3)营养互补原理不同牧草的竞争能力不同,生态位也不完全 一致。即每种牧草都对光、温、水、气和养分有一 定要求。因此,可通过选择对这5个生态因子要求 各异的草种进行混播,混播群落对空间、时间、资 源利用都较充分,产草量也就较高。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指一个种群在 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 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4)生态学原理3、牧草混播的优越性 产量高而稳定 改善牧草品质 易于收获与调制 提高土壤肥力 减轻病虫草的危害。 (1)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 温度:决定多年生牧草能否安全越冬。 降水:决定牧草的栽培方式和生产能力。 (2)符合建植人工草地的目的和要求 割草:中寿命上繁草;配一二年生草。 放牧:下繁草;配上繁草。 兼用:中等寿命上繁草+长寿命下繁草+一 、二年生草。 改善环境 保持水土4、混播牧草的选择原则(3)根据混播草地利用年限 利用2-3年:短寿命牧草+一、二年生牧草。 利用3-4年或更长:中长寿命牧草+一、二年 生牧草。 (4)混播在一起的牧草应具有种间相容性 混播牧草的种间差异性不能过大。4、混播牧草的选择原则5、混播牧草组合比例(1)混播牧草的种数利用23年:23种为宜利用46年:35种为宜长期利用:不超过56种。 (2)混播牧草的比例根据利用年限确定豆禾比:由于豆科牧草寿命比 禾本科牧草短,因此,草地利用年限越长,豆科 牧草所占比例应越低。(短期利用:豆禾比7:3 或6:4;中期利用:豆禾比:3:7或4:6;长期 利用:豆禾比1:9)。根据利用方式确定上繁草与下繁草的比例:割草 利用:上繁草占90-100%;放牧利用:上繁草占 25-30%;刈牧兼用:上繁草占50-70%。播种量:K=NH/X(K:播种量;N:某草种在 混播中占有的比例;H:某草种单播时的播种 量;X:种子用价)。 播种时期:春季、秋季、雨季播种。 混播方法:同行混播、间行混播、交叉混播 、混合撒播。 播种深度:2-3cm。生产中掌握“大粒种子应 深,小粒种子应浅,疏松土壤稍深,粘重土壤 稍浅,土壤干燥稍深,土壤潮湿宜浅”的原则 播种。6、混播牧草的栽培管理第二节 轮作倒茬 轮作:指在同一田地上,按照一定顺序逐 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轮换采用不同的 复种方式。 休闲:指在生长季节不种植作物,通过土 壤耕作来恢复和培养地力。 连作:连年在田地上种植同一作物或采用 同一复种方式称为连作。1、轮作的概念2、轮作的作用轮作可均衡利用土壤中的 营养元素,把用地和养地 结合起来。可以改变农田生态条件, 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增加 生物多样性。减轻病虫草害降低生产成本3、轮作类型大田轮作:以生产粮食作物 和经济作物为主的轮作。如 玉米+大豆-烤烟轮作。草料轮作(饲料轮作):以生 产饲草饲料为主的轮作。如 水稻-黑麦草轮作、苜蓿-玉 米轮作。蔬菜轮作:以生产蔬菜为主 的轮作。如南瓜-茄轮作、生 姜-大葱轮作。4、轮作设计调查和收集资料选择适宜的轮作类型轮作中作物组成和轮换 顺序的确定轮作田区划分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