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 第 1 页 共 9 页岳化一中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05.11)分值:150 分时量:120 分钟 命题:李亚权第卷(选择题,共 51 分,每小题 3 分)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24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百 舸(g) 方 遒( qi) 青 荇(hng) 锲(q)而不舍B踟(ch)蹰 跫(qing)音 媛(yun)女 骇(hi)人听闻C宁 谧(b) 神 龛( kn) 罗 绮(y) 义愤填膺(yng)D慰 藉(j) 袅(ni o)娜 倩(qi n)影 浅尝辄(ch )止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繁芜丛杂汹涌澎湃 永垂不朽无计于事B迥然不同永保青春 卓有成效怵目惊心C初见端倪宽仁厚泽 豁然开朗心急如焚D倍受压榨坚忍不拔 虚无缥缈转瞬即逝3下列横线上所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在我的生命意识中,带着对毁灭和痛苦的惧怕,着更广阔的生存和快乐。我经验过向一切生命意识表达同等敬畏的不可的冲动,如同尊敬自身的一样,通过这种经验形成了我的伦理观。这种伦理并不因为人们的伦理观抵触现象而失败,迫使他在各种情况下,对自身的行为保持高度的警觉。A展望遏止就是 B.渴望制止就是C渴望遏止只是 D.展望 制止 只是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离开)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水深而清)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水清而浅)携来百侣曾游。 (携:带,拉着;来,助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山势高峻)粪土当年万户侯。 (以为粪土)ABCD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几小时前发生的那一幕,就像是一场梦,让人不可思议。B在这场足球比赛中,我校队员前仆后继,大显身手,终于取得了胜利。C国家主席胡锦涛进农户、下车间、察民情、访民意,同干部群众回顾峥嵘岁月,重温火红历史,共商发展大计。D字要改,句要改,连标点都要改,我们应一丝不苟,反复修改。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无限的,自然的美则是有限的。B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从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C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燕,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D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高一语文 第 2 页 共 9 页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的草地上都辗过我的车轮印。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它表现了一个已觉醒的知识女性对爱的理解和信念,木棉作为树的形象与橡树站在一起,正表现了双方人格的独立与平等。B徐志摩、闻一多都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作家,写作追求新诗的格律化,主张诗歌应该有音节、有韵律。C当代台湾女作家李乐微在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抒情散文中,虚构了一幢“我的小屋” ,用来寄托“我”的生活理想追求,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手法。D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 我与地坛是一篇自传性散文。文中的地坛在北京安定门外,原名方泽坛,是皇帝在夏至日祭地的祭坛。8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恰当的一组是(1)历史愈前进, ,而读书也就愈不容易。(2)社会主义文化以实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的协调一致为目的。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书籍愈浩繁,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ABCD二现代诗文阅读(共 27 分,每小题 3 分)(1)阅读再别康桥 ,完成 911 题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 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 别 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9选出下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A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B “轻轻” “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铿锵的节奏。C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有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D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结尾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10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B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 ”,实写只身悄悄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表露了难舍难分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了抒情的基调。C第二节写出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的眷恋和伤感之情。D诗的第三节写康河中水草可爱的情态,而 “甘心”二字又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高一语文 第 3 页 共 9 页(2)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 911 题。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 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 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 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 观点、 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 础来解释,而不是像 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 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 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 ,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11从语法上分析第一段,正确一项是:A这是两个句子。冒号前是一个单句,冒号后是一个多重复句。B整个句子是一个选择复句。 “马克思发现了发展规律而不是相反。 ”C这是一个单句。 “即历来”是同位复指宾语。D整个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冒号前后为第一层, “所以 ”处为第二层, “因而”处为第三层。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运用了同样的方法,同样是自身不懈努力的结果。B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在解决了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再去从事意识形态的一系列活动。C认识人们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可以从人们的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入手。D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着人们去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13对上文中的“运动规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指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 B.指对剩余价值的认识。C指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D.指剩余价值产生的规律。(3)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 1417 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 颤动,像 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 别有风 味的。月光是隔了 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4这两段文字分别描写的内容是A塘上的月色月下荷塘B月下荷塘塘上月色C月下荷塘的荷与风月下荷塘的花与树D月下荷塘的荷与水月的光和影15第一段文字描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 ,这样写的好处是A写出流水含情,衬托荷的柔美风韵。B写出流水悄然,衬托荷的柔美风韵。C写出流水含情,与荷的艳丽形成对比。D写出流水悄然,与荷的艳丽形成对比。16对第二段中“月光是隔了树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分析正确的一项是高一语文 第 4 页 共 9 页A用反衬法写月光轻盈荡漾B描写灌木和柳树的影子美C正面描写月色朦胧美D描写月下灌木和柳树之美17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自然段是按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第二自然段则是由光写到影。B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泻”突出了月光的皎洁。C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讲,本文通过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的心情。D两段文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将景物表现得淋漓尽致,还用了许多叠字,使文章音节和谐、文气舒展。第卷(非选择题,共 99 分)三诗歌鉴赏,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共 12 分)18阅读下面这首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共 6 分,每小题 3 分)老马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怎样理解诗中“老马”的形象?答:。 (不超过 30 字) 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不超过 30 字)19按课文内容默写:(共 6 分)1曾记否, , 。2一年一度秋风劲, ,寥廓江天万里霜。3我有一所房子, 。四、现代文阅读(共 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4 题冬夜 艾芜(1)冬天,一个冰寒的晚上。在寂寞的马路旁边,疏枝交横的树下,候着最后一辆搭客汽车的,只有我一人。虽然不远的墙角,也蹲有一团黑影,但他却是伸手讨钱的,马路两旁,远远近近都立着灯窗明灿的别墅地,向暗蓝的天空静静地微笑着。 马路上是冷冰冰的,还刮着一阵阵 猛厉的风。留在枝 头的一两片枯叶,也不时发出破碎的哭声。(2)那蹲着的黑影,接了我的枚铜板,就高 兴地站起来向我搭话,一面抱怨天气:“真冷呀,再没有比这里更冷的了!先生,你说是不是?”(3)看见他并不是个讨厌的老头子,便也高兴地说道:“ 乡下怕更要冷些吧?”高一语文 第 5 页 共 9 页(4)“不,不, ”他接着咳嗽起来,要吐出的 话,塞在喉管里了。(5)我说:“为 什么?你看一下霜,乡下的房屋和田野,便在早上白了起来,街上却一点也看不见。 ”(6)他捶了几下胸口之后,兴奋地接着说道:“是的,是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